首页>新闻>动态新闻

《人民的名义》火爆之谜

时间:2017年04月19日 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者:
0

  4月15日,由中国视协、中国电视艺术委员会、中国电影电视评论学会联合主办的电视剧《人民的名义》研讨会在京召开。中宣部原副部长、中国作协原党组书记、《人民的名义》总顾问翟泰丰,中国视协主席赵化勇,中国视协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张显,中国影协秘书长、中国电影电视评论学会会长饶曙光,中国电视艺术委员会副秘书长易凯,江苏省委宣传部副部长徐宁,湖南广播电视台副总编辑彭国元等以及电视界的专家学者参加了研讨会。大家纷纷谈到,十八大以来,党和政府以壮士断腕的决心来惩治腐败,面对这样的现实生活,文艺作品不能缺位,因而电视剧《人民的名义》应运而生。

——编 者

对这样的现实不反映,我们就是瞒和骗

周梅森(电视剧《人民的名义》编剧)

  《人民的名义》播出后的反响超出了我们整个创作团队和出品方的预期,这部作品在今天能够获得中国社会各阶层观众的喜爱,我认为是非常正常的。当这个电视剧只写了三集的时候,我和最高人民检察院影视中心专职副主任范子文、导演李路就确定了一个目标:这部剧要对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政治、社会的形态做一次准确、全面的描述;要把中国共产党人坚定不移地反腐败,壮士解腕、刮骨疗毒的壮举展现在全国人民和世界人民面前,给历史一次回答,给世界一次展示。所以说,它不是一部简单的反腐剧,也不是一部简单的行业剧。有人说《人民的名义》是命题作文,其实最高人民检察院的同志来找我创作这部作品时并没有给我规定任何任务,我从来也没有写过命题作文,我也很庆幸两次和人民检察院合作都获得了丰富的成果。

  在实现这个创作目标的过程中,最大的问题就是寻找最大公约数。我要考虑人民的期望值,还有审查机关的容忍度,这些东西要在这个作品里进行统一处理,这也是一个妥协的过程。但是我们不能一开始就把自己限制死了,认为这个不能做那个不能写,未经审查就先把自己阉割掉了。

  政策的宽容给了我们很大的创作空间,使我们的作品接了地气,接近了我们生活中的基本事实。坦率地讲,近十年来文艺界有一些乱象让人民很不满意,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谈道:“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一切工作得失的根本标准。”我想这部戏必须面对今天的严峻形势。例如,国家能源局煤炭司原副司长魏鹏远巨贪的案子一公布就震撼了我,我以前根本想象不出来贪官腐败到这种程度。如果这样的现实我们文艺作品还不能面对、不能反映,人民就要说我们是瞒、骗。创作者必须在这样的基础上继续寻求最大公约数。

  另外还有一个是我们做这部戏不可违背的原则,就是不论谈到现实中的多少问题、多少缺陷、阴影面积有多大,永远要把光明摆在人民观众面前,永远不要忘了我们处在一个最好的时代,不要忘了改革开放几十年来给中华民族、给我们国家带来的巨大的变化,这种伟大的成就是不容否认、必须正视的。

最大的腐败来自权力的商品化

李 准(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名誉主席)

  《人民的名义》对当前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和反腐倡廉所面临的新挑战,包括新形势下腐败的几个新特点表现得比较精准、比较得体,满足了广大群众的欣赏期待。当前腐败有两大特点:一是大案集中爆发在两个行业,一个是金融财政,另一个是工程承包,此外还有小官大贪和国有企业的改革;二是窝案串案,大案都是群体性作案。

  权力是人民给的,但是有些人把它拿来办坏事,这部电视剧揭示了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甚至改革开放以后,权力和商品的交换,权力的商品化就是最大的腐败。所有的大案没有一个不是权力跟利益的交换。有些东西本身并不是商品,例如良心、荣誉、名誉等等,但是也被他们的所有者出卖以换取金钱,因此没有价格的东西在形式上可以有价格。丁义珍、高育良通过权力获得了价值,在这时候价格完全不是价值的表现,实际上这违反了市场经济的核心规律。

  周梅森所有的小说和电视剧都是与时俱进的,对我们这个时代最底层的劳动者、对弱势群体抱有最大的同情和支持。剧中,大风厂的地皮和工人们的命运牵动着观众的心,那些老板们在山水庄园喝着酒唱着歌就把这块地抢走了。改革是要付出代价的,可为什么改革的代价让最底层的劳动者、最没有话语权的弱者承担,《人民的名义》还了弱势者一个公道。

  当然,《人民的名义》还可以更完善一些。十八大以来,中央通过中纪委对腐败的高压态势表现得还可以加强一点。剧中反腐以高检为主是没有问题的,但是法院和公安在反腐工作中的表现也应该加强。

  所有这类片子中最正面的形象、品质上最没有问题的人怎么才能够在艺术形象上更有特点?现在大家的评论主要是达康书记,但是大家知道他的发展观和政绩观是有问题的,易学习跟他的矛盾非常深刻,这是不可回避的矛盾。所以我认为评论对陆毅有所疏忽,其实他塑造的侯亮平的形象总体是成功的。此外,陆亦可、沙瑞金的人物形象都很有成功之处。但像沙瑞金、田国富还有陈海特别是侯亮平,他们的性格特征上、在艺术上有什么特点让人一下子就能记住?这不是《人民的名义》一部电视剧的问题,我觉得所有这类片子中正面一号人物都难写,《人民的名义》还有继续提升的空间。

反思人情社会的贪官土壤

刘淑欣(中央民族大学教授)

  《人民的名义》具有光明战胜黑暗的立意,它具备强大的善的力量,因为社会的进步是靠光明战胜黑暗来推动的。它是善与恶、光明与黑暗的博弈,它突破了权谋博弈的窠臼。剧中那些好干部、好党员鲜活生动地给我们带来人间的温暖感觉;另外一部分人是以权谋之术去逃遁,在法律之网下他们假人民之名义的滑稽表演、垂死挣扎,最后在光明之下是无处遁形的。

  《人民的名义》刷新了反腐题材的开掘深度。剧本以深刻的反思照亮了我们国家普遍存在的权力的盲区。比如民间有这样的话,“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老百姓都痛恨贪官,但是潜意识里都巴望着自己家里有一个苟富贵勿相忘的官,希望一人得道鸡犬升天。人们甚至痛恨自己的亲人朋友是清官,剧中欧阳菁就痛恨李达康没有给她任何的关照,说明我们贪官的土壤是多么的肥沃,而清官的成长是多么艰难。剧中,易学习和王大路对李达康的保护,还是有为党和国家保存干部的道义和担当,不仅仅是出于朋友的情谊。

  执政党必须确立正确的权力观,这是一个非常深刻的政治主题。在作品里用人物之口谈到鱼和鱼缸的关系,还说过这样的话:“官员阶层应该是社会的精英阶层,应该用道德的最高标准来要求他们”。这个道理就在于官员手中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公器,而公器是用来主张社会正义和公平的,那么官员的道德标准和他的人品的格局就十分的重要。如果你公器公用,那么官职就是辛苦,就是官职越高权力越大,责任越重;如果你是公器私用的话就是官职越高诱惑越大,那么欲望就无止境。为官者必须修炼强大的内心力量,做到德位相匹。为什么我们喜欢李达康?因为这个社会太需要这样高尚品德的人而握有公器,这样老百姓人民才能够真正享受到社会的公平和正义。

  反腐实际上是一个系统工程,铲除腐败的社会土壤是每一个百姓的必修课程。比如我们家要出了一个高官我一定躲他远点,什么都不找他做,我一定要保护他,王大路就是这样的。《人民的名义》对于权力地反思达到了新高度。

弥足珍贵的时代镜像

康 伟(《中国艺术报》副总编辑)

  《人民的名义》不仅仅是反腐的大戏,更是一场时代的好戏,将它的火爆归因于尺度大有失之简单和表面之嫌。对经过各种“大老虎”案件强烈冲击的观众来说再大的尺度也在预料之中,省部级层面的反腐案件观众更是见怪不怪,《人民的名义》中虽然有犹抱琵琶半遮面的副国级“大老虎”,但与现实中比起来并不见得有多大,与现实中的贪腐案例的错综复杂、曲折回环、迷雾重重对照,《人民的名义》也无法与之相对比。《人民的名义》吸引了这么多的观众更为重要的是它艺术上的成功。

  强烈的问题意识

  《人民的名义》正是一股带着问题意识的担当之作,当下中国之事都在《人民的名义》中得到了生动而深刻的呈现。《人民的名义》作为沉寂多年反腐题材电视剧领域的重振之作直面反腐败斗争,以腐败问题为主线同时带出了家庭问题、爱情问题、教育问题、生态问题、政绩观问题、政治生态问题、政治文化问题、改革问题等等,引发人们围绕这些问题进行思考。

  剧中很多台词也是直面了问题的,比如“以前的任务是教育人民,现在的任务是教育干部”。这样的台词让人深思。更为可贵的是《人民的名义》直面问题并不是为了暴露问题而是为了展示解决问题的决心和努力,这里体现了创作者的勇气,更体现了创作者的智慧。

  真挚的人民情怀

  《人民的名义》将“人民”放在剧名中其实是一种冒险。人们已经见过太多以人民的名义欺骗人民的虚情假意之作。《人民的名义》中通过解剖大风厂这个个案充分展现了创作者对人民尤其是对弱势群体真切地关怀和同情。大风厂工人内心的爱恨忧伤和梦想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刻画,人民既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是历史的见证者,就反腐领域而言,大风厂的工人们既是反腐大戏的“剧中人”也是反腐大戏的“剧作者”,《人民的名义》让人感受到反腐是与人人都有关联的,个体和国家是命运共同体的关系,正是这种命运共同体的情感体验才引发全民强烈的心灵共振和审美期待。

  精湛的艺术技巧

  从编剧的角度来说我个人认为,电视剧《人民的名义》超越了小说《人民的名义》,是一部具有较强文学性的电视剧,周梅森通过汉东省反腐这条主线将腐败集团的利益关系、三位检察官的同学关系、高育良和三位检察官的师生关系,还有沙瑞金和陈岩石的前后辈关系、陈岩石和大风厂工人之间的情感关系,侯亮平与钟小艾、李达康与欧阳菁、祁同伟与梁璐的夫妻关系,李达康与易学习、王大路的同事关系巧妙地编织在一起,推动剧情发展让人欲罢不能。

  从表演角度来说演员的表演为《人民的名义》增值,开篇的赵德汉这个情节之所以一下能抓住观众,我觉得不仅仅在于与对现实贪腐的快速反映,更在于侯勇入木三分活灵活现的表演,李达康之所以能力压众多主要角色以绝对优势爆红,尤其是成功进入了网生代的话语系统,而成为一种网络文化现象,这在以往的电视剧中是少有的,吴刚的表演功不可没,他把想干事能干事但又将GDP视为生命甚至有性格缺陷的省委常委演活了,另外沙瑞金的成竹在胸、高育良的深藏不露、陈岩石的为民请命、侯亮平的绝对忠诚、易学习的坚韧担当等等都让人印象深刻。但侯亮平这个主角的艺术形象好像可以更饱满,真的没有想到是李达康超越了他。

电视剧得有解乏、解惑的双重品格

□ 本报记者 吴月玲

  连曾经担任过中央电视台台长的赵化勇看完《人民的名义》都在高呼:“这应该是中央电视台播放的电视剧啊!”说明了这部正剧的上佳品质和社会影响力。但从另一角度说,由一向以青少年为目标受众的湖南卫视播出这部反腐大剧,使这部电视剧意外地收获了众多“网生代”的点赞,剧中人物的各种表情包走红社交平台。中国视协副主席李京盛感叹:“不能小看了我们的观众啊,他们对电视剧要求解乏的同时,并不拒绝解惑。”

  巧合的是十年前的湖南卫视还播出过一部历史剧《大明王朝1566》,讲的是嘉靖时期清官与贪官的斗争,这部剧当年在湖南卫视晚10点档播出,收视率仅为0.5%,收视惨败。去年《大明王朝1566》在腾讯视频重播时,在豆瓣上的评分却达到了国产剧罕有的9.5分。一部好剧如何才能在播出平台上收获好的成绩,值得深入研究。

  回到现在正在热播的电视剧《人民的名义》,不少人都用“久旱逢甘霖”来形容反腐剧暌违十多年重回荧屏。分析这部电视剧火爆的原因,不光是因为有所谓的“反腐到副国级”,更吸引观众的是在反腐题材之上的政治题材电视剧类型。周梅森自己说过,他目标所指的并不仅是反腐,更想反映的是现实的政治、社会形态。这也是为什么众多观众会把这部电视剧与美国电视剧《纸牌屋》进行类比的原因。

  在仙幻、纯爱类网络IP大行其道,电视观众经受了家庭剧反复洗礼的今天,具有现实主义精神的电视剧成了弥足珍贵的作品。观众希望从电视剧中获得的不是麻醉而是共鸣与激励,观众希望电视剧中除了琐碎的、触手可及的婆婆妈妈、鸡飞狗跳的家庭生活外,还有更广阔的社会生活,也许对于观众来说,那是另一种职业、另一种人生,也许对他来说,是永远无法企及的高度,但这并不妨碍他以好奇的眼睛观看和体会,而后就是对于社会现实的思考。如同优秀的军事题材电视剧热播后,就可以激起很多有为青年报名参军,如同优秀的医疗题材电视剧热播后,不少学生立志做悬壶济世的医生,而政治题材辐射的面非常广泛,关系的是整个社会,能吸引更多观众、影响更多观众去研究我们当下的社会关系,从而推动社会的政治生态更为清明,也是政治题材电视剧的题中应有之义。

  有的人对于继《人民的名义》大热之后,有众多的反腐大剧也要陆续上马表示担忧,认为会不会是跟风之作。其实这类的作品不是太多,而是太少了,以电视剧的形式,让广大观众的视线从家里的锅碗瓢盆转到政府决策的大视野中,真理在大家“七嘴八舌”的对电视剧的讨论中,越辩越明。例如,在《人民的名义》中,谁是最理想的官员,哪个人物最令人讨厌,网上的讨论的“高楼”起了几千重。表情包之担当李达康书记被网友鼓励道“达康书记别低头,GDP会掉”,目前为止,他是最受观众欢迎的人物。但也有观众提出不同意见,认为为什么他会对自己的手下丁义珍的贪腐窝案一无所知,为什么他对自己的妻子灯下黑。在京州市委常委会上,李达康在与大家讨论如何处理被人举报嫖娼的市法院副院长陈清泉时,京州市政法委书记就对李达康说,一年多前,他就曾经在常委会要向李达康反映陈清泉的问题,但被达康书记“顾全大局”憋回去了,也造成了陈清泉长期逍遥法外。周梅森在写出这个人物的优点时,也写出了他独断专行的缺点。细心的观众会注意到,性格霸道并不是李达康能独断专行的唯一原因。电视剧对白中出现的:“中国的政治生态就是一把手掌控绝对权力”,实则点出养成李达康独断专行行为的深层次原因,也是腐败得以横行的深层次原因。无疑,作家的这一观点迅速地被观众接收,从而使这句话成为这部电视剧的经典台词。我想这句台词不光令观众品味,更令观众思考,那么一部电视剧作品的使命也就完成了。

(编辑:单鸣)
会员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