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动态新闻

用现代人的视角再次演绎“红嫂”故事

时间:2017年03月29日 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者:孙 政
0

  用现代人的视角再次演绎“红嫂”故事

  ——中央芭蕾舞团《沂蒙情》主创团队赴沂南学习创作采风纪实

中芭采风小分队看望104高龄的沂蒙“红嫂”王换于的儿媳妇张淑珍老人 时任 摄

中芭演员在创排座谈会上起舞 时任 摄

    “蒙山高、沂水长,军民心向共产党……炉中火放红光,我为亲人熬鸡汤;续一把蒙山柴,炉火更旺,添一瓢沂河水,情深谊长……”这一曲温暖、熟悉的歌曲,那一段侠骨柔肠的感人情节,正是出自中央芭蕾舞团于1972年根据革命历史人物第一代“红嫂”明德英的真实事迹创编、演出成功的民族芭蕾舞剧《沂蒙颂》。这部永不褪色的民族芭蕾经典,通过剧中“英嫂”这一人物形象,谱写了一曲军民鱼水一家亲的颂歌。

  《沂蒙颂》的排演成功,感动了千千万万曾经经历过那些峥嵘岁月的人,然而在时光流转中,岁月的烟波虽然没有湮没那光辉的事迹、英雄的面庞,但时代的前进、世事的更迭,更需要以新的形式、新的面貌再次发掘、弘扬和传承英模的故事、“红嫂”的精神和那厚重深沉的沂蒙情怀。

  时值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的历史节点,在中芭团长冯英的倡导下,剧团艺术创作人员再一次沿着老一辈艺术家的足迹,寻访沂蒙山区感人的“红嫂”故事,希望再一次用足尖芭蕾的刻画、演绎,展现那段可歌可泣的历史,勾勒出“红嫂”身上特有的军民鱼水血乳交融的平凡大爱,也希望用现代人的视角、现代人的感受,再一次演绎“红嫂”的故事,弘扬伟大的沂蒙精神。

  “红嫂”是一群人、一代人、几代人

  伴着3月的春寒,中芭《沂蒙情》主创团队一行10人踏上南去的列车,启程前往山东临沂。经过火车、客车近5小时的长途中转,来到沂蒙“红嫂”的故里沂南县,开始了为创作芭蕾作品《沂蒙情》的采风、学习活动。

  了解沂蒙“红嫂”,对于“80后”“90后”演员来说,大多是通过中芭老一辈艺术家创编的芭蕾舞剧《沂蒙颂》里的“英嫂”得来。舞剧中“英嫂上山采野菜,发现重伤昏迷的解放军排长方铁军,英嫂面对生命垂危、急需喝水的伤员,急中生智用自己的乳汁喂给方铁军,救活了战士……”感人至深的情节故事,早已让年轻的采风队员对“红嫂”在心中有了深深的敬意。然而,当采风队员亲身来到沂蒙“红嫂”的故里——沂南县后,当参观、倾听关于沂蒙“红嫂”的众多奉献与牺牲的事迹之后,才真正了解到“红嫂”其实是沂蒙山区里的一群人、一代人、几代人!

  “最后一口粮做军粮,最后一块布做军装,最后一个儿子送战场!”正如沂南“红嫂”纪念馆中的讲解员讲到的:“在沂蒙山革命根据地,沂蒙‘红嫂’是一个伟大的群体,在这个群体中大部分人是一生辛辛苦苦、默默无闻的,她们送子参军、送夫支前,缝军衣、做军鞋、抬担架、送军粮、舍生忘死救伤员、不遗余力抚养革命后代,‘红嫂’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书写了爱党爱军、忠诚坚韧、勤劳勇敢、无私奉献的‘红嫂’精神。”

  回到人和事的“原点”去寻找

  采风队员首先参观的就是当年芭蕾舞剧《沂蒙颂》中“英嫂”的原型——沂蒙“红嫂”明德英的展室。沂蒙“红嫂”是一个先进女性的群体,在这个群体中,明德英被誉为“沂蒙‘红嫂’第一人”,抗日战争时期,明德英用乳汁救活了八路军伤员,作家刘知侠以她的事迹为背景,创作了短篇小说《红嫂》,从而诞生了“红嫂”这个伟大的称谓。

  在参观过程中,芭蕾作品《沂蒙情》的女主演侯爽有感而发:“身处和平年代,在我们这代年轻人头脑中,对于历史人物、战争英雄只有书籍中、艺术作品中的形象,今天参观‘红嫂’纪念馆,身临其境地感受历史、感受真实的人物,这对于我们理解‘红嫂’精神,并在剧中刻画人物、演绎情节有很大的帮助。对于年轻人来讲,诠释这个题材、饰演这个人物非常困难,但是,为了让这宝贵的‘红嫂’精神传承下去,我们一定要演好。”

  《沂蒙情》的男主演武思明则激动地表示:“‘红嫂’的故事真的让人难以置信,如果不是亲身到此、亲眼目睹英雄的事迹,我无从去诠释这些让人敬仰的人物。今天,我们再一次用芭蕾去展现那个年代的军民鱼水情深,有着重大的意义,也有着巨大的挑战。这挑战有舞蹈的挑战,也有人物的挑战。时隔久远、时代变迁,要把观众拉回那个时代,并被我们情真意切的舞蹈所感动,是很大的挑战。我们实地采风学习,就是要回到人和事的‘原点’,去体会、去模仿、去寻找。”

  如何更贴切地打造“沂蒙情”的“情”

  随着讲解员的指引,中芭创作采风人员来到了沂蒙“红嫂”王换于的展室,又是一段催人泪下的故事让队员们深感震撼——王换于将烈士的孩子交给正在哺乳期的儿媳张淑珍,含着热泪说:“这是烈士的后代,让他们吃奶,让咱们的孩子吃粗的,咱的孩子就是磕打死了,你还能生育。烈士的孩子死了,就断了根了。”采风小队中的著名芭蕾舞编导徐刚在听到讲解员复述这几句话时,不禁背过身擦拭眼角泛出的泪水。

  抗战时期,王换于接受党的委托,建立战时托儿所,最初有27个孩子,后增加到42个之多,而王换于自己的4个孙子却因为营养不良、照顾不周先后夭折。在参观结束后的讨论会中,徐刚感动地表示:“王换于那种舍弃骨肉而保护烈士子女的义举、壮举是不容置疑的英雄所为,这是人间大爱的真实展现。从前辈们的《沂蒙颂》,到今天创排的《沂蒙情》,都是在宣扬沂蒙‘红嫂’的精神,这种传承是中芭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

  一间间“红嫂”事迹的展室,就像矗立在沂蒙山上的一座座丰碑,它们记录着平凡的不平凡,记录着军民鱼水情深的大爱。用此次《沂蒙情》创作采风领队、中芭副团长王全兴的话说:“当年中芭老一辈艺术家为创作《沂蒙颂》,先后六次下基层来到沂南采风,他们不畏艰苦,与老百姓同吃同住,倾听‘红嫂’的感人故事,深受启迪。中芭与沂蒙人民从此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并通过创作出的艺术作品代代相传。今天,我们再次对沂蒙‘红嫂’的故事进行再创作,这种扎根基层、深入生活的体会是非常必要的。采风活动中,大家所听、所看、所感,特别是红嫂在后方战斗、支援前线、解救伤病员的忘我牺牲精神,都深深扎根在我们心间,也一定会体现在我们的创作之中。我们的采风队员在‘红嫂’精神的激励下,也在积极讨论创作的思路,如何把《沂蒙情》的‘情’进行更贴切的打造,包括舞蹈动作、情节脉络等。此次采风无疑是在思想上、心灵上、创作上的一次突破,我们希望再一次用西方芭蕾的艺术形式,讲好中国故事,彰显‘红嫂’精神、中国精神,创作出有温度、有筋骨、有道德的时代作品。”

  怀着真情、深情才能弘扬沂蒙精神

  当得知沂蒙“红嫂”王换于的儿媳张淑珍老人仍健在的时候,中芭采风小队抽出采风座谈会前的间隙时间,驱车前往老人家中探望,并送上中芭的慰问品、慰问金。104岁的老人张淑珍笑盈盈地拉着前来慰问的采风团员们的手,与大家围坐畅谈。

  在此后举行的创排座谈会上,山东省军区原参谋长、少将金培昌将军讲到:“中芭即将创排的《沂蒙情》,突出一个‘情’字是非常贴切的。我认为沂蒙‘红嫂’的精神,主要体现在这个‘情’上,那就是她们当年的无私奉献与牺牲是对国家的情、对人民军队的情、对人民的情以及对未来建立新中国充满希望的情。我想《沂蒙情》中的情,也就是对这些‘情’最好的表达。”

  这一席动情的话,讲到了中芭采风队员们的心坎里,讲到了《沂蒙情》创作的主题中。对于沂蒙“红嫂”、对于那段历史和那些故事,只有怀着真情、深情才能品味出其中的大爱之情,也才能弘扬、传承其中的精神。中芭《沂蒙情》主创人员赴沂南采风、学习不虚此行,并再一次在心中与沂蒙“红嫂”、沂蒙人民结下了不解情缘。

(编辑:陶丽君)
会员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