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动态新闻

画在人间有知音——傅狷夫的藏与捐

时间:2017年03月17日 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者:张亚萌
0

  “我们在杭州没有家人了,如今,浙江美术馆就是我的家人。”在由浙江省文化厅主办、浙江省美术馆承办的“心香·飞梦——傅狷夫艺术世界特展”上,旅居美国的傅狷夫长子傅励生说。此次于2月23日至3月5日在中国美术馆举办的展览,展出开拓台湾水墨新境的画家、上世纪台湾“渡海名家”代表人物傅狷夫书画作品、旧藏近现代名家作品和文献84件;展览以傅狷夫的创作与收藏两部分并行推出,成为展览一大亮点。

  早年斋号“心香室”、晚年号“飞梦草堂”的傅狷夫1910年生于浙江杭州,1949年离开大陆去台湾,1990年定居美国旧金山,2007年逝世于美国。他的一生与中国许多现代著名画家有过交往,收藏丰富;这批藏品反映着傅狷夫一生的艺术轨迹和他丰富的艺术世界,也映射出“藏”与“捐”的一段生动故事。

梅雀 陈之佛 傅狷夫 1949年

万州江上 傅狷夫 1963年

偶得闲中趣 傅狷夫 1950-1958年

  车马衣裘与朋友共

  傅狷夫先生出生于杭州西子湖滨的书香世家,自幼研习书画诗文。17岁时进入西泠书画社,师从清朝宫廷画师王潜楼先生学画七年,从小得到了很好的传统书画的熏陶。他的青年时代,则列于国立杭州艺专校长陈之佛门墙。

  抗日时期,傅狷夫避兵入蜀九年,受业于陈之佛先生,两人亦在亦师亦友之间,他又得到了现代艺术教育的滋养。又结交丰子恺、邓白、傅抱石等人,也因为自己的名字与傅抱石仅一字之差,遂改名狷夫以期有更明显的区别。他历览西南及蜀中名胜,在山水画的色彩运用上,融古写今,中西兼并,呈现出别具一格的面貌,确立其奇肆雄伟与清新淡逸兼而有之的艺术风格。“留蜀前后九年,这个时期是父亲一生中成家立业最重要的时期。那时候因为战乱,各方同好齐集于四川,画坛的风气因而比南京时开放很多。父亲平时沉默寡言,不善交际,但喜观看别人的书画,常想取人之所长来补自己之短,因此每有书画展出必前往观赏。”傅励生说,当时物质生活十分贫困,父亲有一套西装被视为一宝,许多人有什么喜庆宴会,都会来借去穿,在他眼里,傅狷夫是个“车马衣裘与朋友共”的人,有了艺术和朋友,精神生活从来不虞匮乏。

  在抗战时期受业陈之佛期间,傅狷夫与民国众多书画大家徐悲鸿、丰子恺等交往,切磋,书信往来,作品互赠,留下了许多艺坛佳话。在傅狷夫收藏的书画文献中,有陈之佛致傅狷夫的手札69通,透露出许多两人在绘画、生活等方方面面的交往细节,可以看出关系非同一般。“原先西泠书画社的一些社友,如唐云、高逸鸿等,和傅狷夫成为终生好友。他多次参加全国美展,无论在重庆时期还是上海时期,都与活跃在美术界的名家有着广泛而密切的联系。”浙江美术馆馆长斯舜威介绍,傅狷夫的藏画,有不少是画友赠送的,如徐悲鸿的《奔马图》及手札,是美好交往的见证。1948年,傅狷夫自重庆返回上海举办个展,徐悲鸿为其题画,陈之佛又与沪上诸老联名为其写推荐词——这些友谊,都在展览中以作品和文献的形式留下了“物证”。

  1949年渡海后,1962年起执教于台湾艺术大学达十年之久,培育大量人才。在台时期,他与于右任、黄君璧等渡海名家以及政要、名流、文人梁寒操、王壮为等时有来往,书画互酬。美术史学者张子宁介绍,傅狷夫居住在台湾的40年中,除了在书画上的钻研外,还不遗余力地在台湾地区和其他国家推广书画交流。上世纪90年代他移民美国,筑“桦桦草堂”“飞梦草堂”,与旅美艺术家郑月波等过往甚密。自上世纪初入杭州西泠书画社始,至2007年在美国逝世,傅狷夫的艺术生涯从杭州启航,中年渡海赴台,晚年定居美国,一生步履丰富,从其所藏书画作品中,更可一窥20世纪中国画艺术的面貌。

  家国情怀终有报

  自小在西湖边南山路长大,艺术也从家乡这片山水起步,西湖是傅狷夫一生中不可磨灭的记忆,更是他艺术创作上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灵感源泉。他的后半生身居海外,直到逝世也没能回到家乡。而在他生前总以不能回乡而抱憾——在他的许多作品中常署“杭人狷夫”,以志对故乡的难忘之情。

  他的夙愿得以在去世后由家属实现——自2010年以来,傅狷夫先生的家属先后4次向浙江美术馆捐赠傅狷夫先生的书画作品、旧藏近现代名家书画作品和大量的美术文献资料。2010年5月,傅家捐赠傅狷夫书画遗作192件、印章135件,同年又捐赠陈之佛致傅狷夫信札69通和陈之佛作品。2013年,傅励生给浙江美术馆来信,表示愿意再次将傅狷夫旧藏99件清末民国书画名家作品捐赠浙江美术馆。“这批藏品包括近现代书画大家任薰、于右任、徐悲鸿、黄君璧、丰子恺、赵少昂等精品,弥足珍贵。”斯舜威说。2015年12月,斯舜威赴美国旧金山与傅狷夫亲属正式签署征集协议书,对作品进行了清点移交。2016年7月在展览前夕,傅家又一次向浙江美术馆捐赠傅狷夫的美术文献70件。“就傅狷夫家属而言,捐赠意义在于‘家国情怀终有报’。中国人最看重家国情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历代有识之士共同的价值追求。对一位书画家来说,用艺术回报社会、回报祖国,是最高的境界。傅家共捐赠傅狷夫的作品、藏品与文献570余件,可谓倾其所有,表达了海外游子对故土的眷恋之情和无私奉献的高尚情怀。”斯舜威说。

  傅狷夫作品、藏品与文献的回流,极大提升了浙江美术馆藏品建设水平,填补了藏品结构的空白,得到了国家文化部的高度重视和评价,今年浙江美术馆“傅狷夫旧藏近现代书画名家作品征集”被文化部评为2016年度“国家美术作品征集和捐赠奖励项目”。而在斯舜威看来,就国家美术馆的事业而言,艺术名家捐赠行为的意义更在于“海外回流成趋势”。傅狷夫家属在浙江美术馆开馆不久就无偿捐赠,开了一个“海外回流”的先河。傅狷夫的捐赠“案例”带有明显的示范效应,甚至引发了“连锁效应”——著名作家、画家刘墉夫妇就是在《世界日报》上看到傅狷夫家属捐赠的消息后,产生向国家捐赠作品的念头——2016年11月,刘墉夫妇捐赠给浙江美术馆的31件近现代书画名家作品已经从纽约运抵杭州,成为浙江美术馆最新的重量级藏品。“如今,‘海外回流’已经成为浙江美术馆的特色项目,我们确立了‘百年文脉梳理’和‘百年书画征集’的‘双百方针’,并以‘海外回流’作为收藏工作的重要突破口。”斯舜威介绍。

(编辑:王渝)
会员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