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动态新闻

山东快书于派名家傅永昌

时间:2017年03月17日 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者:武道君
0
  提起我的师父傅永昌,曲艺圈的同仁老师大都知道,特别是山东快书行当里有他不可或缺的位置。
  上世纪50年代山东快书风靡大江南北,享誉部队内外,是文艺宣传的轻骑兵、突击队,今日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实至名归。正如京剧的青衣行当有梅尚程荀各领风骚一样,山东快书作为一种成熟的曲艺形式也有许多不同流派。业内流行一句话“高派的架子,杨派的口,于派的词”。
  傅永昌(1907—2000)是于派四页板快书代表性人物,原籍山东聊城傅家庄,后迁平阴县东阿镇北张庄,出身曲艺世家。父亲傅长泰,山东落子名家。傅永昌九岁随父习唱山东大鼓,学得《北宋》《隋唐》《大破河间府》《陈三两爬堂》等诸书。他学兼快书、大鼓,既继承了山东快书最初的击节工具四页板,又精心研究京剧锣鼓经的名称、用场、强调变化,经过反复敲打磨炼,用四页竹板打出紧急风、慢长锤、锣鼓三件、凤凰三点头、斗鹌鹑等精彩板套儿,并把它丰富发展,形成一种独具魅力的伴奏工具。又把鼓词中复杂具体的故事细节、生动传神的文学手法融入快书内容中,极大地充实了作品的容量。因身材魁梧、声音洪亮,又充分发挥大鼓讲究字字入耳的特点,表演质朴粗犷,幽默风趣,肯卖力给书听,从而在他的演唱区域中,赢得了听众赠送的雅号“傅大回头”。
  傅永昌生平低调做人,故艺术口碑虽佳,门户却甚冷漠,学生数量不多,登门求艺不少,拜师的门徒只有1人。包括于传宾再传弟子,于派快书全国不超过二十多人。经过几十年岁月消磨,于派快书濒临失传。就拿我来说,也不能只靠这一点来维持生计。无论是四页竹板这种奇特的击节工具和打法,还是傅永昌丰富多彩的文本(词),都是老辈上百年、老艺人几十年积淀的成果。传统艺术是积累创新而成的,成功费艰辛,毁弃只一旦,如果于派快书的击节工具和表演文本消失在岁月中,想再恢复是万难的。这篇文章的写作是出于对师门的尊崇、对艺术的珍惜,希望能够继续发扬传统,为山东快书百花园中添一朵奇葩。
  板:灵活多变
  高、杨两派唱山东快书用鸳鸯板作伴奏工具,傅永昌则使用四页板(亦称四块瓦),傅永昌使用四页板的板套灵活多变,有“开场板”“凤凰三点头”“紧急风”“锣鼓三件”“慢长锤”“斗鹌鹑”等。“开场板”是静场用的,艺人们为了招揽听众就让来到现场的听众找到自己合适的位置。在“开场板”击打中的“凤凰三点头”是板套的灵魂部分,是用在气口过门的伴奏,其根据不同的唱词节奏,快慢打法也有讲究。
  “紧急风”,就是用在紧急关头的板点,比如“打虎”片段中,描写老虎出现时的情境,就用此板点制造、烘托气氛。“锣鼓三件”,在表演中富有戏剧性的段落中用此板套,使表演丰富多彩。“慢长锤”,源自京剧锣鼓经,演员走圆场或大过门时用。如《打虎》中,“武老二抖擞精神往前走,迈步上了景阳冈”这一句,用“慢长锤”伴奏就把武松从容大度的气概勾画出来了。
  因此,每一个板套的使用都是有讲究的。借用播音主持技巧专业术语“要合文意,顺文势”。四页板丰富多彩灵活多变的板套是傅永昌先生一生钻研独创的杰作,亲临现场会有悦耳动听赏心悦目之感。
  词:绝非虚名
  傅永昌的“词儿”之所以好,经得起推敲斟酌,具体有以下特点:语言细腻丰富,写人状物形象细致、生动传神、别具匠心。第一,通过适当的剪裁使内容更加集中,以“打虎”这个段子为例吧,如果从店中喝酒说起,是一种处理方法,而傅永昌的“打虎”是另一种处理方式:
  武松正然往前走,
  忽然想起事一桩。
  俺武松适方才到了酒店里,
  俺拿着好酒当饭汤,
  一连喝了十八碗,
  十斤牛肉全吃光,
  又喝了二十四碗面条子,
  光馒头吃了两台筐,两台筐。
  酒家再三对我讲,
  他言说“三碗不过冈,”
  俺武松喝了三六十八碗,
  我看看过过山冈又何妨?!
  把武松在酒店里喝酒的情节通过回忆一笔就过,此处用倒叙的手法处理,是与其他流派不同的地方。其次,他的描写细腻,不管是人物、动物场景形象均有细腻的刻画;比如说对武松模样的描写:
  只见他,沿边的毡帽头上戴,
  浑身穿着青衣裳,
  腰里紧扎皮挺带,
  薄地短靴绿衣镶。
  手里提着齐眉棍,
  小包袱斜背肩膀上。
  你要问来的哪一个?
  他就是打虎的英雄武二郎。
  对“老虎”形象描写是这样的:
  武松照着对面仔细看:
  嚯!这只老虎真不瓤!
  左右两耳分阴阳,
  头大项短尾巴长。
  身上的斑花没有数,
  虎爪一伸把人伤。
  嘴赛盆口牙赛剑,
  两眼一瞪放豪光。
  上山踩碎几盘玉,
  下山惊得百兽忙。
  昔日驮过汉光武,
  刘秀封他兽中王!
  气氛的烘托渲染到位,老虎未到而风先到,这先声夺人的方法体现以词见长的特点。后面这两句把流传民间的传说故事,旁征博引运用到书中,更加生动传神,更具文学性。唱词还对武松心理描写细致入微:
  哪一个打死这只虎,
  阳谷县六班的督头让他当。
  啊!?武松观罢明白了,
  真有老虎把山冈,
  暗暗地埋怨武老二,
  你作出事来太猖狂,
  适方才,酒家说的净实话,
  好不该,冷言恶语把他伤。
  有心回到酒店里,
  恐怕人家笑断肠。
  “呦!大个子,回来啦?
  你没到岗上去逛逛?
  住店你到别处去吧,
  俺这个地方没闲房。”
  要被人家说几句,
  你说窝囊不窝囊?!
  人:艺德长存
  傅永昌生平低调,求艺人络绎不绝,从不拒授。那时山东省文化局(厅)专派学员从济南到泰安跟师父学习,济南曲艺团的团长赵福海、魏务良,山东省艺术研究院的李东风都会打四页板,现都是艺术家。
  常听师父说,“说书不好学,非下苦功不行。干这个先得有个好人品。人品好了,艺术也就随之高了。原因是大家都愿意帮你,给你提建议,帮你出点子,艺术就越来越成熟了。”这,就是现在提倡的艺术工作者要“德艺双馨”。记得师父给我说起过相声大师马三立他的为人品格,“那是一流的。”
  我是1983年被招收到泰安市文化馆学习曲艺艺术的,有山东琴书、河南坠子、皮影、西河大鼓、山东快书。1983年那时候学生们大都来自基层,生活上不宽裕,授课的老师们经常给我们十几个学生买些肉来改善生活。那时我记得肉6角1分钱一斤。师父有一次对我说,“武儿,跟我去市场去买些肉给你们添点儿油水”。我说不用,您也不宽裕。“你们年轻正是长身体的时候”。当我提着肉回到文化馆时,同学们兴奋的同时也都心里酸酸的,大家都知道师父那时也是挺困难的。
  从师父这里,我领会到艺术工作者的人格追求和艺术追求是无尽的。
(编辑:王士婷)
会员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