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动态新闻

【盘点】2016年度十大网络流行语

时间:2017年01月23日 来源:中国文艺网 作者:秦兰珺
0
  
  2016年当然不止十个网络流行语,我们之所以选择这十个词,是因为它们除了流行之外,本身也体现了语言和文化、语言和社会的一些微妙、有趣、值得思考的关系,比如——
  “文化自信”和“工匠精神”引领了文化风尚;“洪荒之力”和“小目标”寄寓了人民期待;“吃瓜群众”和“可以,这很XX”体现了社会革新;“一言不合就XX”和“来啊相互伤害啊”暗示了观念差异;“蓝瘦香菇”和“葛优躺”则反映了时代痛点。
  这里虽作文字盘点,可是还想提醒大家:对于网络语言,雷人销魂是标配,不可描述是顶配。要想理解那些说不出来的“不可描述”之处,还得去逛B站,泡贴吧,追神剧,看直播,直到你也把它们开始当作日常用语来使用。或许你会发现,这些充满创造力的另类表达,承载的其实是一方充满活力的差异文化……
  文化自信
  源起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到“文化自信”。在第13次和第33次政治局集体学习中、在与北大师生的座谈会上、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在“读懂中国”国际会议期间、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等多个场合都明确提到“文化自信”。在2016年的“七一”讲话中,更是明确地将“文化自信”提到继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之后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第四个自信”;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把“坚定文化自信”放在了对广大文艺工作者的第一点希望中,在全社会引起强烈反响。
  评说
  我们有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奋发向上的革命文化、继往开来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如今也逐步形成了充满活力的网络文化。网络文化的自信不仅体现着年轻人的自信,也同样体现着当今时代中国文化的自信。全国政协常委会为繁荣发展网络文艺建言,希望网络文艺成为彰显“文化自信”的“空中使者”;中国网络文化传播峰会以“互联网时代的文化自信”为主题;第四届中国网络视听大会也提出“网络原创要坚持文化自信”,都对网络文化、网络文艺寄予了厚望。
  网络文艺一度不太受掌握文化话语权的精英重视。后来,“大力发展网络文艺”作为中央意见被公布,“加强网上思想文化阵地建设”被写入“十三五”规划建议,网络文艺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得到了充分肯定,也用自身在群众中的影响力证实了这份肯定。
  今天网络文艺不仅为数亿中国老百姓喜闻乐见,也已经代表中国的文化走向了世界。以网络文学为代表,专门翻译中国网络小说的网站Wuxiaworld在2016年3月初的总点击量超过了5亿,Gravity Tales在6月底的总点击量则超过了2.5亿。Wuxiaworld创始人任我行(RWX)辞去美国国务院工作翻译中国网文。外国网友自发捐助支持“北美翻译组”的无偿翻译工作。仙侠小说的粉丝互称为“Daoist”(道友),甚至用“May the dao be with you(愿道与你同在)”代替“May the god be with you(愿上帝与你同在)”相互问候。网络文学俨然已经成为中国通俗文学的代表征服了北美,走向了世界。
  中国的网络文学被称为继好莱坞电影、日漫、韩剧之后文化输出的第四大“奇迹”,这大概就是网络作家唐家三少要“做有世界影响力的中国IP”的底气,这份底气的背后显示出来的是网络文艺工作者的自信,也是中国文化面对世界的自信。
  工匠精神
  源起
  2016年3月,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了“工匠精神”,迅速成为大众热烈追捧的关键词:从魅族称要以“工匠精神”做手机到TCL说要用“工匠精神”锻造实业品质,从网上走红《我在故宫修文物》到央视新闻推出《大国工匠》,“工匠精神”被广大网友高度关注和热烈评论,对“工匠精神”的诠释和践行也迅速从制造业蔓延到各行各业。
  评说
  之所以能在短时间内实现传播的最大化,或许更深的动因是“工匠精神”体现的执着专注、精益求精,正戳中了社会浮躁风气的痛点。但不得不承认,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工匠的地位不太高。二十五史中,只有元史和清史稿为工匠立传。这个问题在艺术领域就更加明显,以书画为例,如果要批评谁的画不好,就说他是个书匠、画匠;就连大师仇英,也经常因为漆工画匠出身被人“先入为主”在设色上诟病;更有甚者,古人对诸如“界画”这样要用界尺作画的门类都存在整体偏见,莫不因为,士人精英们总认为规矩太多就会少了神逸,能巧太多就会少了古拙,不符合他们的审美观。
  但今天,艺术界同样需要大力提倡“工匠精神”,因为艺术界当下的“浮躁”同样是从“高原”走向“高峰”的最大障碍。中国设计界最具影响力的红星奖2016年的主题就是“中国精工”。大家发现,创作和制造在很多地方其实是相通的,艺术家和“工匠”的区别不像想象的那么大。这个精益求精又务实创新的“工匠精神”正是制造业和艺术界所共同需要的!
  毕竟“制造强国”还是要从造好一个螺丝帽、一支圆珠笔芯开始,“文化强国”也要从吟安一个字、讲好一个故事开始。
  洪荒之力
  源起
  “洪荒之力”的说法来自网络小说《花千骨》,只要集齐“十方神器”就能释放出洪荒之力,踏上天地无敌的境界。也不知道奥运女泳选手傅园慧是不是看多了《花千骨》,当央视记者在赛场问她“你今天的状态有所保留吗?有没有为(明天的决赛有保留)……”竟被姑娘直接打断了,喷薄而出的是“我已经用了洪荒之力”。记者顿时傻了眼,采访却瞬间变成段子引爆网络,“洪荒之力”一并傅姑娘的各色表情包也顷刻流传开来。
  评说
  段子手和标题党玩的就是语不惊人死不休,“天地玄黄、宇宙洪荒”般的言论在网上早已是陈年套路;好莱坞的流水线一个暑期档恨不得整几次“开天辟地”、“拯救地球”,大家早都当成是“过眼云烟”。所以姑娘的“洪荒之力”能红,并非只因不一样。
  在听多了滴水不漏的回答,看多了老气横秋的套路之后,姑娘如此本色天真地面对镜头,手舞足蹈,有啥说啥,又哈哈哈哈一路蹦跶着离开镜头,正如一股清流、一阵清风。在网友吐嘈“都是套路”的今天,越是始料不及越来得及时,越是洗尽铅华越来得珍贵。姑娘的微风细流就这样借着众人加持,成为了席卷整个网络的旋风和泥石流。不难看出,表面上这不过是一出“洪荒之力”的语言狂欢,其实召唤的是那场洪荒彻底的气候变革。
  如果记得不错,庄子曾讲过一个关于洪荒的故事。倏和忽把混沌的七窍凿开,混沌因此身亡。看来,中国的老智慧一直认为:所谓的机巧聪明、机关套路,不一定就比洪荒混沌、疏野天真更高级。今天,如果我们七窍凿得太开、套路扎得太深,那么,真的是时候把“洪荒”找回来了。就在此时,它随着傅姑娘的“洪荒之力”出现在镜头前,似乎又告诉我们,洪荒根本不需要找,它一直都在,所差的只是一场本真自然的回归。
  小目标
  源起
  “小目标”出自万达集团董事长王健林之口。在《鲁豫有约大咖一日行》中,王健林谈到“很多年轻人想当首富”,但问起如何当首富,却毫无思考。他于是告诉年轻人“做世界首富,这个奋斗的方向是对的,但是最好先定一个能达到的小目标,比如我先挣它一个亿。”本来,一个亿“小”目标是“世界首富”随口举的例子,为的也是建议大家脚踏实地地实现梦想,却无意引来网友吐嘈:“这个目标的确有点‘小’(反语)”,各式各样的“小目标”随即流行开来。
  评说
  话说语言虽说是公共的,但每个人都有不同的“心理词库”,尤其对于“小”这样的形容词,其判断标准更是因人而异,在“一个亿小目标”中,一个轻描淡写的“小”字,反映的却是不同群体心理词库乃至生活世界的差异:“世界上最远的距离就是王思聪的起跑线和你的起跑线。”由于正中时代痛点,网友哪怕明知“断章取义”,也要借机过把瘾,将曲解进行到底。这就有了第一波“小目标”造句运动:“嫁王思聪小目标”、“瘦70斤小目标”、“跟帖十亿小目标”……这些使尽洪荒之力也达不到的小目标看似无厘头,其实是以笑中带泪的反讽,讲出了时代的难言之隐,发泄了网友的不满情绪。
  有趣的是,随着“一个亿小目标”的热度逐渐降低,网络上又出现了第二波风格迥异的“小目标”造句运动:“找到男友小目标”、“早点下班小目标”、“2017年小目标”、“中国航天小目标”……这也难怪,如果网友可以脱离语境曲解“小目标”,让“小目标”流行起来,当然也可以忘记原来的流行模式重构小目标,让“小目标”以新的方式再次流行起来。但说到底,还是因为在发泄和嘲讽之后,人们发现,无论别人的起跑线在哪,我们毕竟还是需要一条可以看得见的临时终点线,无论挂得多么壮烈,也要满血复活,哪怕屡败屡战,也得用满格生命力去迎接每天、每周、每月、每季度、每年、每五年的开始。
  在这个意义上,“小目标”又似乎回到了王健林的本意。当然,这靠的不是首富澄清而是网友觉悟,不是名人影响,而是梦想自身的力量。
  吃瓜群众
  源起
  “吃瓜群众”最开始源于一个公路新闻,记者采访一个老伯,老伯说我什么也不知道,我当时在吃西瓜。后来新闻评论里有网友调侃:我只是一个不明真相的吃瓜群众。“吃瓜群众”为“围观”这样一个日常行为增添了一种有趣的画面感,迅速在网上流行开来,如今“吃瓜群众”不仅用来表示不发表意见或看热闹不懂的人,在网上也干脆被很多人用来泛指群众了。例如:“吃瓜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吃瓜群众是争取对象”。
  评说
  今天,潜水、吃瓜、打酱油,围观的“画风”是越来越逗,论坛、博客、朋友圈,围观的“场所”是越来越多,自称“围观”和卖萌“求围观”,围观的人气也越来越高。如果记得不错,让围观成为话题的第一人,那还得是鲁迅先生。先生以围观为素材,创作了以《药》《社戏》为代表的现代文学史中最优秀的一批作品;又和围观“死磕”,开启了社会文化史中最沉痛的批判国民性话题。
  但必须看到,新时代的“围观”并非旧社会的“围观”。信息革命已经把当下社会变成了一个有着“围观结构”的社会。今天,所有信息理论上能被所有人获取,换言之,以前信息单向流动,是一个“金字塔”型的社会,现在任何信息都可能被“围观”,已经逐渐演变成“体育场”型社会。在这个“体育场”型的信息社会,“围观”必然会出现,“围观”可能构成众目睽睽的监督,“围观”还可能充当不搭理、不合作的姿态,因此,“吃瓜群众”虽是略带自嘲,但在这个时代,是吃瓜群众而非产瓜“砖家”或卖瓜贩子,才称得上围观时代真正的“主人翁”。表面上的“围观”已经变成了实质上的民众监督和参与。
  令人骄傲的是,“围观”虽是互联网发展的结果,却一直是艺术本来的存在状态——部落祭祀,族人围观,那也是舞蹈、音乐、文学的起源;市井百戏,百姓围观,那曾是杂技、曲艺、戏曲的常态;街头革命剧,群众围观,那可是20世纪初现代话剧最有“存在感”和历史使命感的时期;最终还有“我们坐在高高的谷堆上面,听妈妈讲那过去的故事”,那更是萦绕我们每个人生命深处的艺术启蒙。
  当今天互联网把“围观”变成社会结构,把文化变得更市井和日常的时候,在互联网中形成的网络文艺,也正在形成一种新的让群众边吃瓜边围观的艺术形态。
  可以,这很XX
  源起
  “可以,这很XX”的来源已经很难考证了。只知道,著名的奥运开幕式白岩松解说之后,“可以,这很白岩松”的评论到处散播。接着,一系列新闻标题新鲜出炉,诸如《说要充钱客服秒回应 网友:这很腾讯》(快科技)、《带着“死亡风”纹身去打工,这很窦靖童》(腾讯娱乐)、《未来的Smart Keyboard增加屏幕?这很苹果》(威锋网)……“可以,这很XX”也随即流行开来。
  评说
  有些人或许一脸茫然——这很“白岩松”还好,“腾讯”、“窦靖童”、“苹果”,这说的都是什么玩意!本来,网上行话层出不穷,很多人早已习惯不懂,但“这很XX”之所以那么迷惑人,是因为它其实披了一张传统的外衣……
  话说早在民国时期,曹禺就在《日出》中创造了“顶悲剧”这个说法。虽然当时引起一些质疑,但随着很淑女、很阿Q等用法流行开来,“很XX”的用法越来越活跃,最终语言学家也不得不出面,将其解释名词临时活用为形容词或“转类的修辞现象”。
  但不难看出,在这些例子中,用在“很XX”中的名词有一些共性——首先不管是淑女品性还是阿Q精神,都有比较典型的特性,为整个语言社会共知;其次,“你很雷锋”,“他真阿Q”,“很XX”从来不会被使用在XX自己身上,换言之,XX性的价值就在于可以被提炼出来使用在其他地方。
  这个时候再来看“可以,这很XX”。首先,与过去不同,“这很XX”往往被用在XX自己身上,尤其当某人在常规之外又在意料之中展现了自己个性时,我们就会说“(可以,)这很XX”。其次,不难看出,这句话开启的是一个抛梗接梗的游戏。例如,“这很‘窦靖童’”,你关注娱乐圈你就懂窦靖童范儿,你接不住我的梗,不怪我说的XX知名度不高,而怪你和我没有混一个圈子,不是一路人,没有圈子的默契、同好的神会。
  看来,虽然语言结构都是“很XX”,但从“很阿Q”到“这很白岩松”,却经历了从传统社会到网络社会的变迁。今天,社会已经变得更加“多元化”、“长尾化”和“个性化”了。如果曾经只有阿Q、雷锋几个少数“典型”能构成“很XX”让大家共同分享“XX”性;那么今天,每个人都能进入“很XX”,并且只有充分做自己,才能“可以,这很XX”。
  一言不合就XX
  源起
  2015年末的WCA(世界电子竞技大赛)惹怒了DOTA2粉丝,粉丝联合起来“踢馆”,在WCA的百度贴吧贴出众多低俗内容,导致贴吧被封,于是有人评论:“现在的年轻人,一言不合就开车。”(网上把传播低俗内容叫“开车”)“一言不合就XX”随即传播开来,随着使用的泛化,“一言不合”也最终经历了语义虚化,转化成为表达“动不动”、“突然”、“任性”的意思,例如:一言不合就卖萌,一言不合就发自拍,一言不合就吃多了。
  评说
  记得小学语文考试总喜欢让我们用“一……就……”造句。学霸总会写下诸如“大家一回家就写作业”、“铃声一响我们就进教室”之类的句子。而“学渣”总是要弄出些“老爸一喝醉就打我”、“我一见老师就跑”之类的段子。当然改卷老师会给“学霸”满分,但给他留下深刻印象的,恐怕是让他“哭笑不得”的后一类“个性”表达。
  今天,恐怕最爱造句的不是小学生而是网民。在新一轮的“一……就……”造句中,“一言不合就卖萌”、“一言不合就发自拍”、“一言不合就吃多了”这些改卷老师可能会认为前后不搭的“病句”,却被网友竞相引用。毕竟,论坛不是考试卷,发帖不是写公文,流行与否无关语法规范,相反,比起那些四平八稳的正确表达,个性突出、动感十足的说法其实更符合网络传播的特征,也更容易获得网友青睐。
  在避开语言陈规创造个性表达这一点上,艺术家和网民在某种程度上是一样的。莫不见“稻香啄馀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莫不见“我家门前有两棵树,一棵是枣树,另一棵也是枣树”。或许,善于摆弄语言的高手,也常都是善于造“病”句的高手吧。 
  来啊互相伤害啊
  源起
  “来啊互相伤害啊”来源于动画《罪恶王冠》女主角楪祈演唱的一句歌词“人类为什么要互相伤害”。但是发展到后来,在网友的使用中,如果有“妹纸”说“来啊互相伤害啊”,那就是在含蓄表达“我们恋爱吧”。如果论坛里大家撕得太凶,就会有人扔出“来啊互相伤害啊”的表情包,调节过于紧张的气氛。“互相伤害”已经从最初对纷争的控诉变成了一种追求友爱的策略。与字面意思相比,说一句南辕北辙那是一点也不过分。
  评说
  黛玉见了宝玉说:“早知他来,我就不来了。”(《红楼梦》第八回)“妹纸”说话向来反着说,这一点很多男同胞不理解,吃了不少苦头,而很多“妹纸”知道男同胞大概永远也不理解,也就放弃修辞有啥说啥了。奇怪的是,这个即便在熟人当面交流中也要“慎用”的反语,竟然在“来啊互相伤害啊”这个案例中被网友屡试不爽,甚至在盛产误解和曲解的网络,反而充当起了紧张气氛的有效缓和剂。
  其实,根据情感心理学的研究,爱的真正对立面是冷漠,爱和恨压根就不是反义词:莫不见孔明和公瑾、梵高和高更、清华和北大、咱爸和咱妈,这些CP(网语“一对”)越是相互爱慕就越是“相爱相杀”,“爱”和“恨”本来就是同一种深刻情感的两种不同表达方式。在这一点上,如果80后尚接受不了,纠结于“我最爱的人却伤我最深”,那么到了如今90后恋爱的时候,流行的就已经是“没有互相伤害就不会真正相爱”了。看来,“相爱相杀”今天已经从专业知识和名人轶事变成了大家坦然面对的生活常识,这无疑为“来啊互相伤害啊”的正话反说奠定了基础。
  就这样,当网上争论开始剑拔弩张,想说理没用,想说笑没词的时候,人们纷纷扔出了“来啊互相伤害啊”的搞笑表情包。当“相爱相杀”的一体双生把“相杀”的纷争“移花接木”于相爱的前提中时,这一看似插科打诨的策略其实也在提醒大家:每一场争论其实都开启了更多的共同和相通。
  蓝瘦香菇
  源起
  2016年10月,广西南宁一小哥失恋后录了一段视频:“蓝瘦(难受),香菇(想哭),本来今颠(天)高高兴兴,泥(你)为什莫(么)要说这种话?蓝瘦,香菇……”小哥把视频发到了微信群,没想到不仅闹得全民都说起“蓝瘦,香菇”,全网也到处都长起了蓝盈盈的蓝瘦香菇。
  评说
  “想哭”说成“香菇”,是送气辅音k和不送气辅音g不分;“难受”说成“蓝瘦”,是鼻音n和边音l不分。据专家考证,这是壮语北部方言和西南官话共同作用的结果。方言区的人说普通话自然和标准有距离,本来没什么大不了,为什么“蓝瘦,香菇”会这么火?
  试问,春晚哪类节目最偏爱方言?什么,赵本山?对了,是曲艺,如果普通话是“踢正步”,方言就像“本山步”,如果普通话的画风是播音员正襟危坐,方言就是葛优沙发瘫卧。后者更松更痞更有笑料。不难理解,不管是“蓝瘦,香菇”,还是“辣(那)么”、“同鞋(学)”、“长姿势(知识)”,网友故意模仿方言发音,要的就是好玩。
  除了“不好好说话”,故意写错字也是网友找乐子的好方法,例如“砖(专)家”、“工程狮(师)”、“程序猿(员)”,一字之改,不仅画风大变,也隐约的表达了网民态度,暗示了时代特色。其实,这里使用的是“谐音”——利用汉字的同音或近音特点,用同音或近音字来代替本字产生辞趣——这种古老的修辞格,但“蓝瘦(难受),香菇(想哭)”的特殊之处就在于网友把小伙“难受想哭”的样子和“蓝瘦香菇”的图像拼到了一起。这下,在读图时代,谐音不仅是语音和语义的专利,也是图像和图像的游戏了!
  最终,无论是方言和谐音比较滑稽,还是趣味和图像比较网络,“蓝瘦,香菇”之所以能流行开来,根本靠的还是用简单的四个字,喊出了一种易于产生共鸣的个体的情绪,而时代的发展,对个体表达的关注,毋庸置疑是越来越重视的。
  葛优躺
  源起
  “葛优躺”在今年的流行语中比较特殊,因为它最初并非独立的语汇,而是图像的命名。在1993年情景喜剧《我爱我家》第17、18集中,葛优饰演“二混子”季春生去贾家蹭吃蹭喝,在一张剧照中,葛优瘫坐沙发,一副生无所恋的样子。没想到这张剧照竟在近20年后突然被网友扒出来,制作成名为“葛优躺”的各种表情包传播开来。随着“葛优躺”系图像的传播,“葛优躺”也流行开来,用来表示一种松软懒散的状态。
  评说
  老祖先告诉我们:站有站相、坐有坐相;新时代告诉我们:劳动光荣、勤劳致富。相信葛优饰演的季春生,在1993年刚刚开始推行市场经济的时代,也是以“混子”的反面形象示众的。可为何如今突然受到网友热烈关注?其实我们的时代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都更勤奋刻苦,也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都更看重“梦想”。如果在“大锅饭”吃多了的日子,“勤劳致富”被提出来,那么在“加班狗”累瘫了的日子,需要提出来的则恰恰是“年轻人不要熬夜”。
  不难想象,“加班狗”累瘫的时候自然最想“葛优躺”。时代也自然需要提供一些方式,允许大家去彻彻底底“瘫”一会。莫不见沙发标配突然多了躺椅,神曲《老子明天不上班》曾红遍整个网络,此时互联网也就脱颖而出,在大家于公共空间“紧”了一天的时候,提供一个可以“松”下去的环境,在正儿八经西装笔挺比拼脑力的人生之外,也提供一个东倒西歪衣冠不整共赴“脑残”的空间。
  换言之,互联网其实本来就是一个有着“葛优躺”风格的空间,“葛优躺”直到今天才算等到了自己流行的时机,但不难看出,此“葛优躺”并非彼“葛优躺”。因为今天年轻人“葛优躺”不熬夜,是为了明天可以更好地“撸起袖子加油干”。
(编辑:周春桃)
会员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