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动态新闻

【盘点】2016年度十大网络文艺热点透视

时间:2017年01月23日 来源:中国文艺网 作者:云菲 杨玳婻 阮佳 周娜 秦兰珺
0
【盘点】2016年度十大网络文艺热点透视
  
  回首一年来,中央出台了一系列政策,网络文化建设列入国家战略。在此背景下,网络文艺的生长环境越来越好:“网上文艺之家”进入了轰轰烈烈的建设阶段,国家部委也出台了系列措施,助推网络文艺健康发展。2016年,网络文艺的创作开花结果:网络文艺更加国际化,更加正能量,网络文艺和传统文艺更交融,网剧也出了不少原创精品。但与此同时,“直播元年”网络直播疯狂爆发,“VR元年”VR艺术任重道远,网络文艺依旧需要在大家的关注中反思,在反思中成长。
  网络文化建设列入国家战略
  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六次集体学习等重要活动上,多次强调网络文化建设的重要性,指出网络空间是亿万民众共同的精神家园。2016年先后出台的《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纲要》《国家网络空间安全战略》《“十三五”国家信息化规划》等一系列重要战略性文件,也都将网络文化列入重点建设内容。中央的高度关注、国家战略行动的顶层设计,高度振奋了网络文化建设、网络文艺发展的精气神。
  《国家网络空间安全战略》明确指出,网络文化已成为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网络是文化繁荣的新载体。《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纲要》明确要求,提升网络文化生产的规模化、专业化水平,整合公共文化资源,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升信息服务水平,积极开发适合网络传播特点、满足人们多样化需求的网络文化产品,强调要通过网络文化“把中国故事讲得愈来愈精彩,让中国声音愈来愈洪亮”。与此呼应,网络内容建设工程、网络文明建设工程都列入了《“十三五”国家信息化规划》重大任务和重点工程,繁荣网络文化列入了《“十三五”国家信息化规划》的优先行动。
  对网络文化、网络文艺的明确定位和如此清晰的顶层设计不可谓不给力。那么接下来,要去努力推进的一系列工作也就摆在了眼前:提升网络文化供给能力、传播能力,加快文化资源数字化建设,加强网络文化阵地建设,规范网络文化传播秩序,完善网络文化传播机制,构建现代文化传播体系,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把网络空间这个亿万民众共同的精神家园建好,是一个庞大的工程,需要全社会高度重视、共同努力。
  经过近20年的发展,蔚为大观的网络文化正在改变传统媒介和文化生态,已经把枝桠伸展到主流文化的天空,而网络文艺近年来被正式认可,不仅成为人们社会生活特别是文化生活中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也正在演变为未来文化创新的重要途径。推动网络文艺健康发展是当前文艺工作的重要任务,发展繁荣网络文艺是顺应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这是时代的机遇,更是责任的担当。在信息化道路上,网络文艺才刚刚迈出了第一步,未来的空间,无限宽广。
  网上文艺之家建设急遽升温
  2016年年初,中国文联党组书记、副主席赵实在中国文联九届八次全委会所作的工作报告中对“网上文联”建设进行了系列重要部署;2016年年末,又在第十次全国文代会所作的工作报告中,将“积极建设网上文艺之家”提升为文联深化改革创新发展的战略举措。这一年,“互联网+文艺”、“互联网+文联”在各地文联可以说开展得轰轰烈烈,打造“网上文艺之家”成为了文联工作和文艺工作者高度关注的热点。这一年,中国文联所属各全国文艺家协会、机关部室、直属单位在推动“互联网+”的模式上纷纷发力:中国文联组联部启动建设全国文联组联工作服务平台;中国书协、中国曲协、中国舞协等协会会员联络服务管理平台先后进入实质建设阶段;中国影协第33届大众电影百花奖成功运作“互联网+奖节”模式,在线投票获得2000多万张网络选票,成为历届最高;中国文学艺术基金会升级改版官方网站,启动互联网化工作模式;产行业文联线上线下同时展开“创新·创业·时代之歌”全国企业书法美术摄影创作活动,实体和虚拟展览分别在中国文艺家之家和中华数字美术馆同时举行;第十次全国文代会代表推选工作首次成功使用“网络直通车”,通过网络工作平台顺利完成代表资料的填报提交,并进行各项统计分析;中国文联文艺资源中心初步推出小范围用户测试的“文艺云”APP,致力于实现指尖上的“网上文艺之家”。与此同时,各地文联的行动也格外活跃,宁夏文联、河北文联、南京文联、长沙文联先后启动了地方版文艺资源数据库项目的建设,四川文联、江苏文联、广州文联也陆续在组联、推介、权保、互动等方面推出“互联网+”平台和渠道,组织举办各类网络文艺活动。
  可以说,随着“互联网+文联”“互联网+协会”工作模式的逐步铺开以及带来的便捷高效体验,建设“网上文艺之家”已经成为各级文联的高度共识,这一战略举措不仅是文联创新工作方式、延伸服务手臂的需要,也是在“互联网+”的新形势下,建设好“文艺家之家”的必然要求。
  国家部委纷纷发力,为网络文艺发展保驾护航
  2016年,网络文艺发展日益体现出主流化、专业化趋势,与之相契合的,是国家部委的联动性政策法规相继出台、行业组织的助力措施各自到位,在促进网络文艺健康发展上打出了一套漂亮的组合拳。
  网络出版和版权管理更加规范。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工业和信息化部联合发布了《网络出版服务管理规定》,规范网络自制剧及网络出版、网络游戏等新业态;国家版权局发布了《关于加强网络文学作品版权管理的通知》,建立网络文学作品“黑白名单”制度,还联合其他部门开展打击网络侵权盗版“剑网2016”专项行动,通报查处一批涉嫌侵犯著作权案。
  网络文艺监管更加有力。全国“扫黄打非”办协调中央多部门等组织开展了“净网2016”专项行动,清理网络有害信息420余万条,取缔关停网站1.3万余个;文化部下发第二十五批违法违规互联网文化活动查处名单,公布了网络游戏市场执法检查结果,发布了《网络表演经营活动管理办法》,对网游运营单位、网络表演平台等依法依规强化规范管理;国家网信办发布了《互联网直播服务管理规定》,实行“主播实名制登记”“黑名单制度”等强力措施,规范直播内容。
  行业组织助推发展措施更加到位。中国作家协会网络文学委员会与中国音像与数字出版协会数字阅读工作委员会联合发布网络文学行业自律倡议书。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成立了全国首家网络文艺委员会。中国文联文艺资源中心举办了“首届全国中青年网络文艺人才研修班”。
  国家部委、行业组织纷纷发力为网络文艺发展保驾护航,显示了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维护健康有序的网络文明的决心,起到了增强网络文艺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作用。
  网络文艺“走出去”产生海外影响
  2016年,以网络文学和网络影视为代表的网络文艺走出国门、走红海外,老外也开始追文、追剧。
  《人民日报》等权威媒体对此现象纷纷表达了高度关注。中国网络文学在海外受到持续追捧,被誉为继好莱坞电影、日本动漫、韩国电视剧之后文化输出的第四个“奇迹”:在东南亚地区早就成为重要的流行文化之一,如今每年被翻译小说量至少有数百部;在美国则出现了一批粉丝自发组织的网站和社区,以翻译和分享中国网络小说为主,日均访问量不断增长,颇受好评。起点中文网甚至与美国网站Wuxiaworld(武侠世界)宣布合作,签署了十年翻译和电子出版合作协议。有老外书迷疯狂“追更”,甚至因等不及线上翻译更新,自发学起了中文。《盘龙》《逆天邪神》等经典“燃文”作品,以奇特的东方玄幻修仙侠义题材赢得了跨国粉丝。
  与此同时,网络影视文化输出也蔚然成风,如《芈月传》在国外大受欢迎,版权被10多个国家和地区买下,包括美国Netflix这家世界最大的视频点播公司。《步步惊心》《甄嬛传》等一批国产古装宫廷剧备受青睐,在海外热播,形成了一股势不可挡的“中华潮流”。网剧《琅琊榜》在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反响都很热烈,不仅在美国、韩国、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播出,还登陆了非洲电视节,成为重点推介剧目。改编自网络同名小说的中国仙侠古装电视剧《花千骨》风靡东南亚,也吸引了日本的电视机构商洽购片、合作事宜。
  中国网络文学凭自身魅力在短时间内征服了百万级的英文读者,网络影视亦在海外迎来“华流”时代,这对中国的网络文艺发展无疑是一种肯定、一种利好,更是一针强心针。在很多人那里,网络文艺由此得到了重新的认识。相信在坚定文化自信的今天,网络文艺会在讲述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体现中国风格、传播中国文化上,还仅仅只是初露头角,其真正的发展空间与全球影响,恐怕还在后面。
  传统文艺与网络文艺加速融合
  2016年,传统文艺借助互联网科技与新模式,与网络文艺加速融合。
  老牌文学杂志《收获》第一次刊登了网络小说,标志着传统严肃文学杂志迈出了重要一步。“网生综艺”大热,许多娱乐明星纷纷从电视转战网络综艺节目,一些原本为电视准备的综艺节目干脆搬到网上播出,“网感”甚至成了一些电视节目重要的参考标准。网络书店也开起了实体书店。继年初全球最大的网络书店亚马逊的首家实体店开张,中国网络书店当当网也把触角伸向实体书店。更不用提那些网络小说、网络游戏改编上映的影视剧了,《锦绣未央》《微微一笑很倾城》《青云志》《幻城》《翻译官》《七月与安生》《盗墓笔记》等影视剧接连上映,呈井喷式增长。传统文艺通过网络视频的弹幕,直播平台的即时沟通,也从线上线下简单搬运正在转变为个性化改造和再创造,加速融入互联网步伐,网络大电影、网络综艺、数字原创音乐、脱口秀等网络文艺形式不断发展成熟。
  同时,传统文艺作品和网络文艺的生产消费机制也在加速融合。高密剪纸等5个代表中国传统的非遗手工艺产品,在淘宝众筹亮相,几天内筹集到35万元,参与人数超过万人。戏剧、音乐、曲艺等传统文艺生产、消费也在互联网新模式下持续“走俏”,全国首次京剧众筹——“王珮瑜京剧清音会”举办,京东众筹推出“戏曲人生”平台,万人众筹成功举办“西游记音乐会”,首家以众筹方式组建的德州曲艺茶社也挂牌了……越来越多的传统文艺借助互联网力量回归大众视野。
  此外,传统文艺也在积极尝试采用大量数字“黑科技”。“印象莫奈:时光映迹艺术展”、“邂逅梵高全球巡演”等美术大师数字展览尝试使用高科技手段,调动人们的多重感官,提供互动式、沉浸式的艺术体验。中国文艺网2016全国文联网站网络文艺春晚的数字新京剧作品《君生我未生》,将虚拟3D全息成像技术应用到了京剧舞台的实践中。当然,这些融合中,也存在着各种“青涩”乃至“水土不服”,还需要继续深入理解数字技术的应用与艺术体验的有机结合,但其表现出来的发展趋势,却是实实在在不容忽视的。
  网络文艺正能量更加强劲
  网络热播剧《最好的我们》,用校园片的视角为观众呈现了积极向上、阳光健康的青春气息,让人倍感怀旧而温暖;热门网综《奇葩说》,通过观点新奇、表达独特的网络化语言风格,引导人们用正确的价值观看待许多社会热点话题,在共鸣中思考人生;以唐家三少为代表的多位网络文艺代表人物走进了第十次全国文代会、第九次全国作代会的会场,与传统文艺工作者们一道为中国文艺事业的繁荣发展建言献策。所有这些,都昭示着网络文艺正驶入主流化与专业化的道路,在彰显正能量的力度上大大加强。也因此,有人将2016年看作是“中国网络文艺主流化元年”。
  曾几何时,贴着“亚文化”标签的网络文艺,更多被认为是一种山寨的、草根的、非职业的文艺形态。但在2016年,网络文学、网络影视、网络综艺、网络游戏等网络文艺的几大热门领域,都日益呈现出主流化、专业化的趋向。一方面,网络文艺从业者更加注重网络文艺作品的艺术水准,在作品源头上把关原创IP的品质品位,在制作上不惜成本,在参与人员上不乏专业人才甚至大腕明星。这些精良之作,自然成为正能量的代言,同时在传播渠道上也更为“主流”,除网络媒体外,还登陆电影院线或反哺电视台,赢得了越来越多以往并未过多关注网络文艺的大众的叫好。另一方面,也有赖于文化管理者的严格监管。2016年,国家有关部门出台了一系列专门针对网络文艺内容生产与传播的规定,正是在政策监管日趋规范的大背景下,一批一味迎合市场“搏出位”的网剧被纷纷下架整改,向网络文艺从业者敲响了警钟,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粗制滥造、触碰底线的不良网络文艺作品的面世。
  而今,网络文艺已经上升成为国家文化战略规划中的重要一环,逐渐被纳入主流视野,可以想见,被团结激励的广大网络文艺工作者必将出品更多“有正能量、有感染力,能够温润心灵、启迪心智,传得开、留得下”的网络文艺精品。
  网络直播疯狂爆发飞速生长
  4G网络、移动支付和智能手机早在2015年就为直播尤其是移动直播的发展铺好了一条技术的康庄大道,但之所以2016年被誉为“直播元年”,是因为在这一年,我们看到真正基于对直播内容的渴求和苛求映射出了国人“精神文化内容消费的崛起”。而这一年,网络直播也在网红经济、垂直内容、全民直播、VR直播等方向上,一骑绝尘、飞速生长——国内提供互联网直播平台服务的企业超过300家,网络直播用户规模达到3.25亿,市场营收达到200亿元,同比增长超过200%。
  提及直播,首先联想到的词语可能就是“网红”,2016年网红播主的高收入及其所带来的超高广告效益,更多次成为新闻话题,催生了人们对于直播空间及网红经济的好奇和关注。但在风风火火的网红经济背后,往往伴随的是审美疲劳和内容同质化严重。艾媒咨询分析师认为,在政策监管收紧、直播行业趋向规范的形势下,2016年开始,直播内容生态也进入了调整期,传统秀场模式不断降温,初显疲态,而以财经、IT、文化等为主的垂直领域的直播正在逐渐升温,直播平台也正在从以网红为主要表现形式、乱象频生的UGC(用户原创内容)模式中脱离出来,向PGC(专业内容生产)模式转型。据《光明日报》报道,很多文艺界名人、媒体人和直播平台联手创新节目形态,也在2016年集中爆发。如长期占据花椒直播热门排行榜的由知名主持人德格玛雅主持的《玛雅说》;由台湾歌手费玉清加盟的直播节目《小哥喂喂喂》;还有在长沙举行的2016郎朗钢琴音乐盛典通过全民直播平台进行全程独播;女高音歌唱家胡晓晴登陆红人直播,一边表演一边互动教观众演唱技巧等。直播网红角色的丰富化和专业化也带动了直播内容的多样性和网络文艺正能量的提升。
  直播具有最基本的互联网基因,它并非只是颠覆传统行业,也在企图重塑传统文化,让其在直播空间获得新的生机。如作为第四届中华优秀戏曲文化艺术节闭幕演出的汉剧《宇宙锋》,通过斗鱼直播吸引了20万人的在线关注;由腾讯动漫联合雅昌文化、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所组织的“动漫+公益”直播中,主播打扮成国产动漫形象,直播了与刺绣、油纸伞、刻纸、泥塑、皮影等5位手艺人的交流,向超过42万名网友介绍非遗传统文化。
  而据艾媒咨询分析,在线直播用户数量在未来几年内还将持续增长,规模在2018年或将达到4.56亿人,站在“风口”的网络直播,未来可期。
  VR艺术任重道远
  2016堪称VR元年。对VR最大的宣传莫过于9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G20峰会上发表演讲时明确提到了“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新技术。随后,国家发改委也提出,我国要建设虚拟现实/增强现实技术及应用国家工程实验室。2016年,三大高端VR产品HTC Vive、PS VR、 Oculus Rift纷纷上市发售,促使VR行业提出了“VR+”的应用设想。国家发展战略的肯定、VR技术的发展和普及、VR应用领域的拓展无疑为“VR+艺术”的尝试奠定了基础。
  回顾2016年,不乏VR艺术的代表性案例。在“VR+电影”上,《星球崛起》《异形》等传统电影纷纷宣布推出VR体验。国外有VR+短片Henry获得艾美奖,国内有《活到最后》获得亚洲新媒体电影节“最佳VR短片”。在“VR+游戏”上,《水果忍者》《愤怒的小鸟》等经典游戏纷纷推出VR体验,美国的Raw Data和中国的《黑盾》堪称3A级VR原创游戏的代表,而日本老牌游戏公司育碧野推出VR大作Eagle Flight。在“VR+视频”上:BBC制作了VR版动物世界,时代生活周刊推出了《纪念珍珠港》VR体验,卫讯用全景VR的方式报道了2016年里约奥运会,微鲸VR则直播了王菲“幻乐一场”演唱会。在“VR+美术”上:Oculus今年推出了VR绘画工具Quill和VR雕塑工具Medium,圣丹尼斯电影节上展出了11个VR装置,《梵高的房间》让用户走进大师的画作互动。在“VR+音乐”上:音乐家比约克与HTC合作制作首张VR音乐专辑,华纳音乐与MelodyVR合作推广VR音乐体验。VR芭蕾体验《火红鸟:仙女》和英国索普公园的“幽灵列车”则开始了“VR+舞蹈”和“VR+魔术”的尝试。
  2016年,“VR+”在艺术领域四面开花。虽然如此,VR+艺术并不意味着VR艺术,这不仅因为有待解决的技术问题、仍在培养的用户习惯、尚未清晰的商业模式,也因为没有出现标志性、现象级的艺术作品,VR的艺术潜能和艺术可能依旧有待证明,VR艺术依旧任重道远。
  网剧生产愈加凸显原创化精品化
  数据显示,2016年我国网剧产量总时长超过12万分钟,全国备案上线的网剧达4000余部、近两万集。市场规模有目共睹,利润空间不可小觑。面对如此之大的蛋糕,隐藏其中的竞争之激烈可想而知。在经历了前几年的快速生长阶段,整个行业的游戏规则、市场秩序、监管环境、观众需求等等诸多方面所发生的变化,都在迫使网剧生态进行重构,于是在2016年愈加凸显出原创化和精品化的趋向。
  在刚刚兴起及其以后的一段时期内,IP改编潮席卷着网剧的创作和生产,文学、动漫、游戏乃至音乐,都为网剧提供了最为原始的素材和无穷的创意。不过,在2016年,这个定律正在逐步被打破。在有关部门统计的2016年上线网剧前20名排行榜中,完全原创的网剧已达到了半数之多。细览榜单可以发现,虽然依据网络小说等IP改编的网剧仍然占据着半壁江山,且排位明显靠前,但其中很多剧集并非一味地照搬照抄,而是在尊重原著的基础上加入了不少新鲜的元素和内容,新意满满。不单纯迷恋IP,在某种程度上,已经成为业界的共识。包括大批优秀剧作者在内的专业团队的陆续加盟,是原创网剧增多的一个重要因素。更何况有些IP改编网剧的播出反馈效果并不理想,收视率和点评都因过度改编而被拉低,被媒体戏称为:改得连“亲妈”都不认识了!
  在过去一年里,在数量上创下新高的网剧,在品质上也有所发力。这得益于投资规模、制作水准的不断攀升,政策引导、监督力度的逐渐加强,以及播出渠道、付费模式的日益改变。曾几何时,免费午餐是人们进行网上娱乐的惯有“习俗”,但经过几大视频网站对于会员付费习惯的慢慢培育和养成,就像去年网络音乐版权保护迎来“付费元年”那样,“想看最新最好的,就要掏钱”,成为2016年网剧行业的一大突破。当然,这也反过来倒逼精品网剧的出炉,无论是自制剧抑或是购买的版权剧,得精品者才能得天下。
  网络文艺在关注中反思,在反思中成长
  2016年,网络文艺继续得到了巨大的发展和广泛的关注,不仅为顶层设计和文化政策关注,也为文艺批评界关注。网络文艺呼唤与其创作具有相应活跃度和数量级的网络文艺批评,为建构良好的当代中国网络文艺生态保驾护航。
  2016年出现了诸多繁荣网络文艺批评而做的有益尝试:如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与光明网共建“网络文艺评论”融媒体专栏,通过联合策划选题快捷回应当下网络文艺的热点话题;《中国艺术报·数字艺术》专刊开辟“网络文艺评论”专栏,对当下最热门网络文艺话题进行深入探讨;上海首份网络文学批评电子刊物《网文新观察》上线;中国电影家协会指导、中国电影评论学会等主办了首届中国优秀网络大电影评选暨金网电影盛典;中国作家协会网络文学委员会、湖南省作家协会、中南大学三方联合设立了“中国作家协会网络文学委员会中南大学研究基地”等等。
  网络文艺的各种学术研讨活动也是热闹非凡。中国文联文艺资源中心开设了“数字艺术沙龙”,开展了系列数字艺术研讨,“VR的艺术潜能和艺术可能”讨论了艺术和新技术结合的可能,“艺术的卖萌”讨论了网络文化与艺术结合的可能;由上海大学主办、中国文联文艺资源中心指导的首个高校讨论网络文艺发展问题的论坛——“网络文艺发展论坛”对网络文艺发展进行了深入的展望与探讨;网络大电影无疑也是2016年的网络文艺聚集点,“爱奇艺世界大会——网络大电影高峰论坛”在京举行,电影行业知名人士与近千位网络大电影从业者和媒体人,共同探讨如何进一步提升“网大”制作品质、释放正能量的价值导向和产业价值。
  网络文艺的批评与研究,对网络文艺发展给予了最实时的呵护和关注,是引导网络文艺创作多出精品、提高文化和审美内涵、引领文艺风尚的重要力量。互联网环境下,在时刻变化的评论环境中及时、有效地发声,书写出具有先锋性、引领性的批评,殊为不易,而网络文艺也正是在这样的关注与呵护下不断反思,不断进步。
(编辑:周春桃)
会员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