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动态新闻

2016中国民间文艺:不忘初心 相守相望

时间:2016年12月30日 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者:张志勇
0

布上青花——南通蓝印花布展现场

中国民协举办全国舞龙展演活动献礼建党95周年

  民间文艺活动是人民群众不可或缺的一种生活样式,这一属性决定了民间文艺工作与人民生活密不可分的关系,比如用传统节日涵养民族精神,民间文化进校园,振兴民间手工艺,传统村落保护,民间文艺之乡建设……常设性的活动在今年得到继续开展,取得的成就有目共睹。民间文艺作为中华文化的根脉已经是社会共识,但如何进一步激发民间文艺的生命力,使其落地生根、与时俱进,还有待进一步探索。任重道远,唯有不忘初心继续前行。

  守望民间

  2016年1月14日,中国民协名誉主席贾芝去世,享年103岁。他和他们那一代民间文艺创业者给后人留下了民间文化的一个组织系统、一支雄劲队伍、一门新生学科。今年3月,民间文艺界的“老将”刘锡诚完成的《二十世纪中国民间文学学术史》再版,全书共计110万字,对100年间出现的各个流派、重大问题、代表人物、重要著作等进行了深入细致的梳理和评述。今年10月,民俗学的中坚力量林继富主编的《中国民间游戏总汇》在京首发,填补了国内出版史的空白。在今年的各个传统节日期间举办“我们的节日”系列活动,民间文艺工作者根据群众需要和民间文艺特点组织策划主题鲜明的文艺志愿服务活动,在孝感、仙居、南阳、上虞等地举办孝德文化专场活动,结合建党95周年和长征胜利80周年举办舞龙、刺绣、玉雕展赛,发挥了民间文艺的“亲民”优势。无论是弘扬中华传统美德,还是传播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时代精神,都离不开民间文艺,它涉及人类普遍的日常生活、借助最简单的物质材料、采用最共同的朴素手法、表达最基本的理想和情感,因而最能够直接为各民族和各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民所理解、所接受。

  薪火相传

  6月13日至14日,中国民协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京召开,选举产生新一届主席团。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的旗手冯骥才卸任中国民协主席,将接力棒交给潘鲁生,后者表示要“见贤思齐,薪火相传”。这也是民间文艺发展的一个关键词。由冯骥才倡导发起的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在这一年也在继续取得新的成果。《中国唐卡文化档案》于年初推出了第一卷《昌都卷》,《中国口头文学遗产数据库总目》的示范卷“河北卷”于年中发布。作为抢救工程的延续,新一届主席团提出了近期重点开启的工作,一是在“中国口头文学遗产数字化工程”的基础上,启动《中国民间文学大系》大型出版工程,计划在建党一百周年时推出初步成果;二是在国家“十三五”规划倡导振兴传统工艺的背景下,编纂出版《中国民间工艺集成》,为“传统工艺振兴”夯实基础;三是建立数字化多媒体平台,推出中国民协认定的“民间国宝”系列活动,对民间文艺代表,既起到保护立档的作用,又起到挖掘发现、鼓励发展的作用。

  何去何从

  何去何从,是今年11月在河北保定举行的中国传统村落国际高峰论坛的主题,也反映了会议策划者的心声。就在论坛举办一周前,住建部公示了第四批传统村落名录。冯骥才出席论坛,指出目前的传统村落保护正面临新的困境,并提出已经建立名录的传统村落正趋向“十大雷同”,引起广泛热议,也引起了一些争议。全社会都在感叹故乡回不去时,中国民协组织起一批有识之士为留住我们的乡愁鼓与呼,启动传统村落立档调查项目。广大民间文艺工作者拿起笔和本,背起相机,调查和记录我们美好的传统家园,编制大型图文档案《中国传统村落图典》。但这只是万里长征刚刚走完第一步。“何去何从”的迷茫自然而然地产生:村落的本质是生产生活空间,怎么留得住人,如何活态发展,将是更加艰巨的任务。社会变迁不可逆转,古村、古街、古镇千百年来所形成的环境,能否承载新的科技成果和卫生健康标准?如何让传统农耕文化与现代生活相适应?需要的是政策引导和社会各界的合力,考验的是现代人的智慧。

  工匠精神

  工匠精神是指工匠对自己的产品精雕细琢、追求完美的精神理念。它意味着精益求精,严谨,一丝不苟,耐心,专注,坚持,专业,敬业,淡泊名利。在今年两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李克强总理说“要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在全社会包括工艺美术领域引起强烈的共鸣。从近年的经验来看,创意设计者从传统手工艺汲取灵感已经屡见不鲜,这是对传统最为敏感的一个群体。在今年,以匠人、工匠、匠心等为关键词的自媒体、商业形态大量涌现,中国手艺发展研究中心也将首个互联网产业示范点落户东家APP。工匠精神能引起共鸣之处,在于它既是一种从业的态度,也是一种生活的方式,更是一种科学的思想。值得一提的是,“二十四节气——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而形成的时间知识体系及其实践”前不久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这是一件非常有启发性的事情。这种严密又科学地把自然、社会与经济生活密切结合起来的体系,是民族文化的巨大成果,也是我们今天从事文化遗产抢救保护工作应该追求的目标:以周密的科学思想、先进的科学技术和专业的工匠精神,去实现文化遗产的赓续流传。

(编辑:陈宁)
会员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