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动态新闻

2016中国电影:步入法制轨道,日趋理性发展

时间:2016年12月30日 来源:中国文艺网 作者:李 博
0

 

  周星驰导演的科幻喜剧片《美人鱼》创造了令人惊讶的票房奇迹

 

  《湄公河行动》成为国产主旋律电影的又一标杆

 

  黑帮片《罗曼蒂克消亡史》展现了浓郁的文艺气质

  《电影产业促进法》出台,电影制作有法可依

  面对票房增长速度放缓、好莱坞电影的激烈竞争,中国电影产业亟须法制引导和规范,以促进内生增长动力,激活对外竞争力,高效规范电影市场并最大限度地保障从业者的合法利益。11月7日,全国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影产业促进法》,明年3月1日起开始实施。作为我国文化产业领域的第一部专门法律,《电影产业促进法》将电影产业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使电影产业成为拉动内需、促进就业、推动国民经济增长的重要产业。该法对电影创作、摄制,电影发行、放映、产业支持、保障,法律责任等分别作了详细规定,尤其明确了虚报瞒报票房收入的法律责任和处罚方式。

  在欢欣鼓舞的同时,我们也应当理性地认识到,立法、司法、执法是一个长期的、系统的工程,电影立法只是一个起点,其对产业的促进作用并不是立竿见影的。如何进一步制定并实施完善的规则,同时明确执行的标准与力度,是政府管理者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在具体执行过程中,政府应当转变管理方式,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促进作用,培育、规范市场秩序,坚持放管并举,该放的放开、该管的管住,寓管理于服务之中,同时还应采取财政、税收、金融、用地、人才等多种扶持措施,促进电影产业全面发展。

  产业规模稳定增长,票房增速放缓

  截至12月23日,2016年中国电影市场总票房约为441亿元,与去年相比取得小幅增长,但今年全年票房增长率13年来首次低于25%,与去年48.7%的惊人涨幅更是不可同日而语。2016年中国电影市场增长的总体特征为发展平稳,但呈高开低走趋势。在《美人鱼》《三打白骨精》和《澳门风云3》三部大片的助推下,年初春节档仅7天便取得36亿元超高票房,不仅使该档期成为“史上最强春节档”,更一举占据全球各国单周票房榜首,甚至有业内人士认为中国电影今年票房总额将冲破600亿元大关。最终,科幻喜剧片《美人鱼》凭借33.9亿元的佳绩登顶中国影史票房冠军。然而从春季档开始,中国电影市场的票房增速开始放缓,无论暑期档、国庆档还是贺岁档都未能止跌回升,仅有《湄公河行动》《从你的全世界路过》《寒战2》等寥寥几片取得理想的票房成绩。影市大半年的低迷,令一些悲观者认为高速发展10余年的中国电影产业进入了“拐点”。

  在新片不断上映,影院建设热情高涨的当下,中国电影的票房增速为何突然放缓?优质影片供应不足应为首要原因。与去年票房与口碑俱佳的《捉妖记》《寻龙诀》《夏洛特烦恼》《大圣归来》等影片相比,今年同时具备市场号召力与好口碑的影片较为匮乏,仅有《美人鱼》《湄公河行动》等几部影片堪称名利双收。缺少“10亿+”票房量级的“领头羊”,市场就会陷入混战,难以形成合理的排片结构,导致一些相对优质的影片得不到充分消化,各部影片之间形成内耗局面。与此同时,影院经营缺乏差异性、互联网票补力度减弱、市场泡沫被挤压等因素,也在一定程度上拉低了票房增速。值得一提的是,《叶问3》等影片因为票房造假而被电影管理部门严厉处罚,表明了管理者挤压市场虚假泡沫的决心,这势必将造成短期的阵痛,但从长远来看对中国电影产业的良性发展功莫大焉。

  总体而言,今年中国电影产业处于螺旋式上涨的趋势中,从电影大国迈向强国的路径并未改变,发展势头依旧良好,这次震荡使狂热的电影产业获得了可贵的洗礼与考验。而更为重要的是,中国电影产业未来的发展空间也不仅限于票房层面,还在于包括版权交易、衍生产品、非票收入在内的多方综合收益,同样在于人才的培养和工业体系建设。这有赖于观众群体的不断成熟,更要以健康有序的市场环境与法制体系为依托。

  献礼片集中上映,主旋律不断创新

  为纪念中国共产党建党95周年,《大火种》《老阿姨》《古田会议》《毛丰美》《我的战争》等影片在今年7月集中上映;为纪念工农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遵义会议》《太阳河》《四渡赤水》《勇士》等影片在10月后陆续公映。这些影片或将目光投向艰难困苦却百折不挠的岁月,在对历史人物与历史事件的追寻中,阐释历史和人民怎样选择了中国共产党、社会主义道路和改革开放,或将视角投向普通人,以平凡书写不凡,通过对生活的细腻展示和心理的深度挖掘,让共产党员的信仰扎实地落在土地上,体现了当代电影人对主旋律影片的创作探索。

  尤为值得称道的是,由博纳影业出品的影片《湄公河行动》取得11.8亿元票房,一举创造了国产主旋律影片的票房及观影人次纪录。究其成功原因,在于创新的艺术表达、精彩的视觉呈现和商业化的包装手段。事实上,一切弘扬真善美的影片都可被归为主旋律,《阿甘正传》《拯救大兵瑞恩》《逃离德黑兰》等好莱坞电影早已证明,主旋律不但与商业性毫不矛盾,反而因其普适价值具备成为商业大片的一切条件。《湄公河行动》的成功,不仅坚定了中国电影人的信心,也为未来主旋律电影的创作指明了方向。

  多种类型取得突破,市场分层愈发多元

  尽管中国电影产业增速放缓,但多种类型影片在2016年取得了可喜的突破。《美人鱼》将本是华语片弱项的科幻元素与喜剧元素深度融合,加上导演周星驰的“金字招牌”,一举创造了令人惊讶的票房奇迹;张艺谋的《长城》以豪华的阵容、巨额的投资和好莱坞制造的姿态登场,尽管褒贬不一,但至少同时完成了对东方文化的想象性赞美和对西方的想象性渴望,其好莱坞大片运作模式的背后,是对东方市场的示好和对西方观众的拥抱;《我不是潘金莲》与《驴得水》远离曾经一度霸占华语电影银幕的嬉闹喜剧路线,凭借对现实的深切关注和老到的黑色幽默手法赢得了观众的口碑;充满文艺气质的《罗曼蒂克消亡史》彰显着导演程耳强烈的个人气质,通过冷峻的风格与精湛的表演拓展了华语黑帮片的内涵和外延;《寒战2》突破了港式警匪片的旧有窠臼,在延续上一部政治剧情片路线的同时,进一步展示了人性的深邃与复杂;《七月与安生》抛弃了许多国产青春片惯用的矫揉桥段和“狗血”情节,利用新颖的叙事手法构建了一段真诚的青春物语;《大鱼海棠》则以实验式的手法尝试为国产动画电影赋予更多的品质,影片极具中国风的主旨与画面令人印象深刻。

  在主流商业片之外,还有一批小成本文艺片因为好口碑而引发了广泛关注,制作成本仅为50万元的《路边野餐》、斩获柏林电影节“杰出艺术贡献银熊奖”的《长江图》、获得金马奖最佳剧情片的《八月》正是其中的代表。令人欣喜的是,在曾经的文艺片主力军“第六代”导演的创作逐渐转型或归于平淡的当下,毕赣、张大磊等一批“80后”甚至“90后”导演接过了他们的大旗,继续通过文艺片探索电影艺术的前沿与边界。然而,今年5月制片人方励为求吴天明导演遗作《百鸟朝凤》排片而含泪下跪的事件表明,国产文艺片的崛起仍任重而道远。为推动院线和影院进行差异化经营,逐步打破电影市场同质化竞争的格局,满足不同观众个性化的观影需求,中国电影资料馆在今年10月联合华夏、上海暖流、万达院线、百老汇、微影时代等公司共同发起成立“全国艺术电影放映联盟”,将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100个影厅作为试验点,保证每天至少放映3场、每周至少保证10个黄金场次放映文艺片,其最终目的是为文艺片的制作和展映提供平台,促进优秀导演、优秀电影的持续产生,进而增强国产电影的整体原创力、传播力和生命力。

  互联网巨头继续布局,IP与保底风光不再

  2016年,增速放缓的中国电影市场依旧吸引了大量互联网公司竞相入局——腾讯影业、企鹅影业、阿里影业等互联网影视公司开始发布片单布局内容,在资本的加持下与传统影视公司分庭抗礼;微票儿与格瓦拉合并,淘宝电影更名为淘票票,二者在在线票务平台上与猫眼电影形成了三足鼎立之势;爱奇艺、优酷土豆等视频平台也逐步转移内容阵地至自制网络大电影,新媒体平台生产内容能力优势渐显。然而与2015年类似,囿于电影行业“入局容易入行难”的特色,互联网企业投资的诸多影片仍未获得太大的市场份额。或许对于互联网企业来说,对电影最大的投资就是耐心。

  与此同时,曾经一度被视为必胜法宝的IP电影在2016年频频遭遇“滑铁卢”,《盗墓笔记》《致青春2》《爵迹》《大话西游3》《封神传奇》等IP电影的票房均未达到预期。这表明随着市场的完善和观众的成熟,热门IP改编已非灵丹妙药,缺乏故事性、创意性和思想深度的IP电影再难以获得大众认可。而一度被炒得火热的保底发行模式也在2016年陷入困境,除《美人鱼》等少数个例外,《绝地逃亡》《我不是潘金莲》等影片均未能达到保底额度。在未来可预期的一段时间内,中国电影行业竞争的核心将转向产品本身的质量层面,对于电影产业而言,内容永远为王。

(编辑:王解生)
会员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