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动态新闻

穿戴可以计算吗?

时间:2016年12月23日 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者:
0

  当高科技与服饰结合,科技更加柔软。它试图顺应身体的弧度,也努力理解心灵的需求。其实,不仅仅是服饰,在更广的范围内,技术正在以前所未有的深度与广度,与人的生活、审美、社会文化融合,这一方面似乎满足了人对生活和审美提出的需要,另一方面也潜移默化地影响了人的生活和审美本身。最终,我们将发现,我们今天经历的不仅是人-机关系的重新定义,也是人的生活的重新定义。

  北京服装学院和《数字艺术》联合组织的这期专题稿件,将告诉你,无论是服装设计、设备设计还是可穿戴设计,所有的设计最终设计的都是人和人的生活,或者说,是我们对什么是人、什么是生活的应然设想和美好期许。

 ——编 者

  将科技引入时尚需要关注什么

  □ 王中林

  可穿戴设备是非常人性化的设备,从走路到穿戴到呼吸,深入我们的日常生活。我们看到它应运而生,蓬勃发展,但可穿戴技术面临着一个很大的挑战:要不停地充电。这让这个本来很人性的设备变得有点不那么人性。所以,能源对于整个可穿戴技术来说是一个很大的障碍。

 

智能织物:将LED等电子元件植入柔性纤维

  我研究的是纳米技术,利用纳米技术,我们可以从环境中获得电量、能量,让我们的设备持续工作,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可持续的供电。

  我们高中的时候都学过摩擦起电:只要把两种不同的纤维织在一起,移动的时候就能自然发电,而且不需要很大的动作,一些很轻微的、纳米级动作就够了。所以,一方面,摩擦起电是我们从自身的运动中获取能量的最好方式之一;而另一方面我们穿的衣物其实就是各种纤维。这下,我们对纤维表面进行工程设计,让传统织物转变为功能性织物,让衣服和发电机与电池结合,用这些织物,我们可以做发电衬衫,在运动的时候就可以顺便收集电量。

  与此同时,我们合成了以纤维为基础的太阳能电池,大家可能看过很多太阳能电池,但我们把它做成织物的样子,延展性非常好,可以折叠揉捏。它由两层纤维构成:一个可以发电,还有一个用来储能。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可以非常有效地保存我们产生的能量,用于下一阶段的应用。

  我们可以把发电纤维和太阳能纤维都放进夹克,这样不需要背上很沉的太阳能电池板,也可以收集太阳能。而两种纤维结合在一起,就可以同时收集动能和太阳能。这样一来,你在有太阳的时候就用太阳能,你在室内没有太阳能的时候,就用动能。身体的移动本身就是一个移动的电源,不需要外接电源,不需要操心充电,因为,织物自己会从环境中获得电能。换言之,我们实现了让织物自己发电。

  我相信,未来如果一个东西还需要外来电量供给的话,可能人们用两个月之后就厌倦了。比如iWatch,我自己第一周还挺喜欢用,但第二周就嫌它麻烦放抽屉里了。而我们的目标就是纳米产能,因为微小的、不经意的能量也能驱动我们的可穿戴技术。

  我们看到,时尚潮流是不断循环、变化和重复的。但人有两只手、两条腿,这是不会变的。时尚很多时候关注的是这些循环和重复,但如果要将新技术引入时尚,还需要更多地关注那些更加稳定和基础的功能。

  (作者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北京纳米能源与系统研究所所长)

    设计方法论:通向更幸福的生活 

□ 玛格丽塔·皮兰

 可以调节色度和亮度的智能珠宝

  在过去的十年,技术知识的发展,为我们提供了很多机会,让人们生活得更幸福。借助科技,人类获得了新的与世界交互的能力,而我们设计的是有新能力的新人类的新生活。

  我时常问自己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设计那么重要?为什么不能通过纯粹研发上的创新解决我们面临的所有问题?我想,这或许是因为设计师掌握得更多,他不仅了解人的生理需求和新的技术发展,还了解人的欲望、价值和梦想。

  因此,我提出这样一种设计方法论:设计首先定义的就是人们如何生活得更幸福——美好的生活不仅仅是符合伦理和规范的,也是充满魅力和活力的。具体到可穿戴设计,我们的理念是:可穿戴设计必须漂亮,必须有意义,必须给生活带来意义。

  曾经大家设计产品时非常注重“省力”,但过去30年已经表明:省力并非人们最主要的目标,在实际生理需求之外,人类还有不同的复杂需求,设计师对于这些最基本的需求,必须有非常好的了解。以服饰和配饰设计为例,设计师很清楚,穿着是我们身份和自我的一部分,也是一种和自己、他人沟通的手段。所以,可穿戴服饰不仅要满足我们的实际需求,也要满足我们的情感和心理需求:所以,我们做设计试验的时候,强调的始终是人类那些没有说出来的需求和欲望。

  我们将可穿戴科技融入珠宝设计,这些珠宝被内嵌进各种科技,可以监测、检查身体,可以用来信息沟通,可以提供其他各种实用化服务。但设计的经验告诉我们:人们佩戴珠宝,不仅希望看起来更优雅或传达某些引申义,更重要的是人们觉得珠宝可以反映人和历史、人和社会、人和家庭以及人和环境的关系。所以,我们就在这些点上创新,在珠宝中融入可以反映这些关系的科技。但在革新的同时,我们始终都不能忘了珠宝本来就承载的那些重要的社会意义以及它们与消费相关的价值。

  因此,作为一个使用新技术的设计师,我们首先必须创新,但我们也要注意和传统对话,毕竟要把一个激励人心的概念转化为现实,真的很不容易。其次,我们要把创新建立在人们基本的真实需求之上,在这一点上,设计师就像考古学家、就像物理学家、就像科学家,我们也是通过探索新事物来探索这个世界,通过观察人们的反馈和反映来更新我们的设计观。

  设计师是具有远见的人,我们善于对未来充满愿景,我们建构以上方法论来指导我们对未来愿景的设计,为的是我们的努力能通向一种更幸福的生活。

  (作者为意大利米兰理工大学设计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互动和感知研究中心负责人)

 

  当生物科技邂逅可穿戴时尚

  □ 克莱夫·凡·希尔登

  身为设计师的我,加入了一个科技公司,作为一个“外星人”进入了科研团队,需要和物理学家、电气工程师、电脑工程师合作,把技术和设计融合在一起,就像是进行杂交授粉一样,是种非常奇特的经历。

  简而言之,可穿戴设计的先驱探索的是怎么把电脑从桌上搬到人的身上,随着技术的发展,今天我们更希望改善技术,保留“可穿戴”的诗意和美学,因为你必须首先把它预期成一种装饰,一种柔软的织物,而不是看着一点都不美观也不舒服的塑料,这样才能被人接受。

  今天的技术很多时候让我们变得越来越相似,例如现在所有人都有手机,但我的手机可能和旁边的手机没有两样,它们越来越简化,越来越同质化。今天,除了织物(textile)好像已经没有别的时尚空间,大家都通过织物来表达自己的个性,发布自己的时尚宣言。因此,我们希望把时尚和电子在可穿戴中结合起来。

  这不仅是让电子产品变得更美观和柔软的问题,也是让服装具有更多功能的问题。比如,可以为户外穿着配上GPS导航或可穿戴的照相机;而早上起来穿衣服的时候你可以顺便就了解自己的身体状态等等。

  这不仅是科技界的问题,也是时尚界的问题。我们和Levas合作,早在上世纪90年代就已经推出了商业化产品。15年前,我们又和耐克合作,把不同的生物指针信号混合起来,对运动员的训练状态进行生物测量传感,帮助他们提升训练成绩。但消费者可能需要花20年时间才能理解这个产品,才能了解这种应用的重要性。

  与此同时,我们也希望能够找到新的测量方法,例如“情绪感知”。这是一条裙子,可它也有很多生物测量指标,它可以识别一系列的情绪差异,根据情绪变成不同样子。其实,我们所做的不过是进一步延伸时尚界的工作:把隐藏的元素进行各种组合,我想大家在这方面比我更熟悉时尚的魔力、隐藏的表达以及表达的分寸。

  可最终,我想提出的问题是:我们怎样通过技术解放自己?举个非常现实的例子,我们怎样把自己从不断充电的困境中解脱出来?

  这不仅需要我们把“发电机”织进纤维,发明以纤维为基础的传感器等等,我们更需要清楚整个范式正在发生转变:我们现在正在从一个以电力和动力为基础的世界转换到以生物为特征的世界,因此,我们需要更多地来解决我们自己在自然和生物界所制造或创造的问题。

  这个时候,我们会发现从生物角度来看,很多事情是非常自然的,比如我们自己可以为自己“充电”,自己可以调整自己的情绪,或许最终我们需要学习的不过是我们自己的身体。

  (作者为英国皇家艺术学院教授、vHM DesignFutures联合创始人)

  无设计,不穿戴!

  □ 陈东义

  可穿戴的发展大概分两条路子,第一条是沿着电子生态的路子发展的,无论是智能手表、手环、眼镜,其形态都是电子产品。另一条路子我称为原生态的,它就是珠宝、首饰、传统眼镜,但是,我们给它赋予智能。这两个路子应该走哪个?这是大家可以讨论的。它牵涉到今后人和计算机的关系是什么?计算的发展路径是什么?但我认为,今后技术必须围着人转,今天为什么叫“可穿戴计算”而不叫“计算机”呢?因为,计算机作为一个形态,迟早要消失。计算机将融入我们的普通衣物,而不是单独摆在那里。

  可穿戴计算是不是计算的革命?这得看它带来的是不是一种新的范式,可穿戴追求的是人的智能和机器智能的结合,它以人为中心,而非以机器为中心,它让机器增强人类的能力。我们为什么要穿衣服?因为毛退了之后要保暖,衣服就是对人类的增强。今天我们把可穿戴计算和衣服结合,也要沿着这个“增强”的路子发展下去。科技的成熟,已经使舒适又智慧的服饰成为可能。在这个意义上,可穿戴是一个新形态,可穿戴是一个新范式,因为,可穿戴改变了人和计算机的关系:原来是人操作计算机,今后不操作了,因为机器不见了,它变成了衣服。

  因此,我们必须按照这个理念去设计,把它当作一件衣服设计,而不是当作一件设备设计,这才是真正革命性的变化。我们一直在呼吁:可穿戴不能叫设备!服装设计是不是设计的都是设备?到服装店买袜子是不是都是买设备?当然不是,按照“设备”的概念发展可穿戴是路线错误,按照服装的路子、按照Design的思路做可穿戴,这是正路,必须走上这条道路,这才是革命性的道路——在形态上不是设备,在理念上不操作机器,在术语上也不是设备。

  “可穿戴”改变了机器和人的关系,它将和人紧密的结合,和人协同工作。现在可穿戴计算已经开始从可穿、可贴发展到可植入,我认为,人和机器今后是要共生的。

  但我们也会遇上一些很有挑战的事情:例如,做衣服的时候,我们强调机械性能,比如它的透气性、垂性、可剪裁性、耐磨性、不掉色,这些都是基本的机械性。我们后来又加了电器性能,诸如传感的精确性、连通性等等,这些都是电器性能。但现在机械性和电器性很难兼顾,保证了机械性,电器性跟不上,电器性好了,机械性又下降了,想真的把“可穿戴”和时尚结合,同时保证机械性能和电器性能非常具有挑战性。

  但无论如何,依旧是无设计,不穿戴!

    挂在身上的计算机:最早的“可穿戴”把机器从桌上挪到身上

  根据情绪改变形态的服饰:今日的“可穿戴”成为人的表达器官

  得克萨斯大学研发的可穿戴心率检测贴片就像“纹身”

(作者为电子科技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移动计算研究中心主任)

(编辑:陶丽君)
会员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