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动态新闻

让文化遗产在当代社会生活中焕发新活力

时间:2016年12月03日 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者:吴 华
0

  ——第十次全国文代会代表热议“二十四节气”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遗代表作名录

  埃塞俄比亚首都亚的斯亚贝巴时间11月30日上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经过评审,正式通过决议,将中国申报的“二十四节气——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而形成的时间知识体系及其实践”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是一件非常值得纪念的事情。在中华文化传承中,这样严密又科学地把自然、社会与经济生活密切结合起来的体系,是我们民族文化的巨大成果。”第十次全国文代会代表、中国民协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邱运华说。

  “二十四节气”指导着传统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是中国传统历法体系及其相关实践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中国人特有的时间知识体系,该遗产项目深刻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是中华民族文化认同的重要载体。在国际气象界,这一时间认知体系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2006年,“二十四节气”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2011年,九华立春祭、班春劝农、石阡说春被列入该遗产项目的扩展名录;2014年,三门祭冬、壮族霜降节、苗族赶秋、安仁赶分社被列入该遗产项目的扩展名录。

  “春分雨脚落声微,柳岸斜风带客归;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小暑不足畏,深居如退藏;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在我国古代诗歌中不乏描述“二十四节气”的名句,足见农耕文明时代对它的依赖,然而,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现代化农业技术的发展,“二十四节气”似乎正在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对此,第十次全国文代会代表、中国民协副主席、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万建中表示,尽管“二十四节气”对于农事的指导功能逐渐减弱,但它并没有过时,在当代人的生活中依然具有多方面的文化意义和社会功能,体现了中国人尊重自然、顺应自然规律和适应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彰显出中国人对宇宙和自然界认知的独特性及其实践活动的丰富性,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智慧和创造力,也是人类文化多样性的生动见证。此次申遗的成功,有利于促进现在的年轻人加强这方面知识的学习和了解,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加入到传承与保护的行列中来,激发其积极性和自觉性,使“二十四节气”这一重要的文化遗产在当代社会生活中焕发出新的活力。

  在邱运华看来,“二十四节气”只是一个例子,这个例子表明我们的祖先并不缺乏周密的科学思想和先进的科学技术,我们要不断地去挖掘、研究祖先创造出来的驾驭社会和自然的成果,“我们民族五千年不间断的文明史形成的文化历史遗产是其他任何一个民族都无法比拟的,国家级非遗名录里的任何一项文化遗产都具有申报进入联合国非遗名录的资格和实力,我们有这样的文化自信”。

  

(编辑:陶丽君)
会员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