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动态新闻

邱运华:转化创新,激活民间文艺生命力

时间:2016年11月28日 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者:张志勇
0
转化创新,激活民间文艺生命力

 

——专访中国民协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邱运华

  民间文艺活动是人民群众不可或缺的一种生活样式,这一属性决定了民间文艺工作与人民生活密不可分的关系。当“两节”将至,回望过去几年除夕“放假与不放假”的一波三折,不能不提到的是中国民协为传统节日放假所做的孜孜努力;当全社会都在感叹故乡回不去时,中国民协又早已组织起一批有识之士为留住我们的乡愁鼓与呼。回顾五年来中国民协的工作:用传统节日涵养民族精神受到人民群众广泛推崇,民间手工艺振兴已纳入国家发展战略,传统村落也进入了活态保护的新阶段,民间文艺之乡建设成果斐然,民间文化进校园蔚然成风……中国民协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邱运华表示,近年来,在实施优秀文化遗产传承保护的各项工作中,中国民协的成就有目共睹,同时也任重道远,民间文艺是中华文化的根之所在,需要广大民间文艺工作者携手同心,创新工作思路,进一步激发民间文艺的生命力,将工作成果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社会财富。

  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取得新进展

  自五年前作为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龙头项目的“中国木版年画集成”收官以来,民间文化遗产抢救方面又取得了许多新的进展。邱运华介绍说,民间文化遗产抢救涵盖了口头文学、地方民俗文化、传统节日,木版年画、民间剪纸、唐卡艺术、民间泥彩塑、民间文化传承人、传统村落等工作,近五年来出版的成果有:《中国传统村落立档调查田野手册》《中国古村落丛书》和《大美村寨》丛书、《中国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名录(二)》《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全书》(12册)、《中国民间故事丛书·承德卷》(8册)、《中国民俗志》、中国文联“文艺出版精品工程”重大项目《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百科全书》《中国民间文艺家大词典》《中国唐卡文化档案田野普查工作手册》以及示范卷《昌都卷》,还包括《中国口头文学遗产数字化工程全记录》《〈中国民间剪纸集成〉田野调查与编撰工作手册》及相关卷本、《中国民间文学三套集成·新疆兵团卷》等,为中国民间文化的理论与实践增添了重要内容,也为推动我国一系列重要文化政策的出台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时代条件下,中国民协又实施了“中国口头文学遗产数字化工程”,其中一期工程已初战告捷,二期工程正在快步推进。截至目前,包括民间文学“三套集成”全部省卷本在内的9000余万字已收入一期数据库,总字数达10余亿字。“考虑到学术研究的便捷性,我们还启动了与之配套的《中国口头文学遗产数据库总目》项目,‘河北卷’作为样本卷已经率先面世。此外,通过组织专家考察认证,共命名民间文艺之乡157个,建立特色民间文化研究中心、保护基地、博物馆等100个,并出版了《中国民间文艺之乡》丛书,在维护文化多样性、开创地域文化品牌、促进地区经济发展与社会和谐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早在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启动之初,就有制定普查手册的传统,旨在使广大民间文化工作者统一认识、统一目的、统一标准、统一方法,以取得科学可靠的成果。”邱运华说,近五年来,中国民协在唐卡、剪纸、传统村落的普查中坚持了这一优良作风,分别编写了具有工具性和操作性的工作手册。比如,在《中国唐卡文化档案田野普查工作手册》中,明确规定了田野调查提纲,图片资料提交标准、摄像拍摄标准及调查体例,录音标准及方法等。《中国传统村落立档调查田野手册》也对调查体例作了详尽说明,包括文字和图片所要记录的内容、数量与相关要求,并附录了传统村落名单。值得一提的是,这样的工作手册不仅专业的民间文化工作者可以使用,对于热心于民间文化保护的志愿者来说也具有参考价值。

  邱运华介绍,剪纸、唐卡、传统村落、节日等,历史悠久、面貌多样,地域分布广阔,现状都比较复杂,因此,每一项工程的实施都需要采取集体作业的模式:在体制上以文联和协会系统为主,在专业上依靠专家智库,进行跨学科工作,贯彻学术立会的思想。“每一个项目的实施都会成立两个委员会作为组织保障,一是工作委员会,二是专家委员会,前者提供联络协调等各种服务,联系和调动广大民间文艺家和广大学者队伍,后者则汇聚了该领域顶级专家,建立行业标准,确保所推出的成果代表的是国内最高水平。比如《中国唐卡文化档案》专家委员会由冯骥才担任主任,囊括了康·格桑益西、谢继胜、王建民等国内研究唐卡的一流学者,最终将形成大型图文式书籍《中国唐卡文化档案》和‘中国唐卡数据库’两项科学可靠的成果。”

  在保护和发展之间找寻平衡

  上世纪80年代,中国民协实施了故事、歌谣、谚语三大集成,进入新世纪又启动了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相继推出了年画集成、剪纸集成、泥彩塑集成等,以数年之功,取得地毯式普查的成果。邱运华表示,这些成果的传播,以前局限于纸媒,阅读和使用较为不便,现在就可以借助新的技术条件和媒介平台增强成果的可接触性。“比如民间文学如何为青少年所熟悉,如何为当代的文艺创作所吸收,如何对当代文化创造产生更大的作用,都是值得我们深入研究的课题。对此,我们不能被动地等,要配套多媒介的办法予以推广,使之进入学术研究、教育和创意产业。”

  工匠精神是今年的一个热词,从近年的经验来看,创意设计者从传统手工艺汲取灵感已经屡见不鲜,这是对传统最为敏感的一个群体。邱运华说:“在地毯式的普查过程中,我们掌握了门类丰富齐全的民间文艺资源,两年一届的山花奖评选也汇聚了大量的人才和作品,如何让这些资源进行社会转化,除了直接的授权合作,教育是一个具有深远影响的重要途径。”中国民协一直在推动民间文艺进校园的工作,并实施“乡土教材”编撰计划。在邱运华看来,现代社会为了保证传统民间文艺得到正常的传承,需要探索利用现代教育的平台和体制,形成社会化、规范化、标准化和创新性传承的新格局,研究制定标准,搭建研究平台。比如,各地方教育主管部门、文化部门和文联、民协合作,建设具有区域文化特色鲜明的研究平台(基地、中心、院、所),礼聘民间传统文化的传承人进入高等学校体制内,给本科生讲课、带研究生,转化为当代急需的创意与设计智慧。

  “抢救保护和社会的发展表面看是存在矛盾的,比如年画、剪纸、皮影等,我们的工作似乎是逆势而为,是在和时间赛跑。但若深究起来,这些文化遗产其实富含着为现代社会所需的积极因素,在这个意义上,把文化遗产用玻璃罩罩起来是没有意义的,纯粹守是守不住的,需要相应的技术手段和与时俱进的方法。”邱运华表示,这一矛盾在传统村落的保护上表现得尤其明显。中国民协一直致力于传统村落的保护,十年前就发布了呼吁全社会关注古村落的《西塘宣言》,近年来又在广东、福建、河北等地召开相关专题会议,配套成立“中国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研究中心”,彰显了民间文艺界在传统村落抢救保护工作中的担当精神。

  2012年4月,国家决定由住建部、文化部、国家文物局、财政部联合启动中国传统村落的调查与认定,并于当年年底公布首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单。2013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也指出要“加大力度保护有历史文化价值和民族、地域元素的传统村落和民居”。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切中了传统村落最为切实的存在价值,为传统村落的保护指明了方向。在这个大背景下,2014年6月,中国民协联手中国摄协启动了中国传统村落立档调查工作,号召广大民间文艺工作者拿起笔和本,背起相机,调查和记录我们美好的传统家园,编制大型图文档案《中国传统村落图典》。“但这只是万里长征刚刚走完第一步。”邱运华说,“村落的本质是生产生活空间,怎么留得住人,如何活态发展,将是更加艰巨的任务。社会变迁不可逆转,古村、古街、古镇千百年来所形成的环境,能否承载新的科技成果和卫生健康标准?如何让传统农耕文化与现代生活相适应?需要的是政策引导和社会各界的合力,考验的是现代人的智慧。”

  以民间文艺传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016年6月1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宣部部长刘奇葆在中国民协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做了重要讲话,他指出,“在现实生活中,民间文艺传承弘扬得好的地方,往往民风淳朴向上、社会和谐安定;而在一些民间文艺缺失、文化生活贫瘠的地方,社会问题相对较多,甚至出现嗜赌成风、迷信盛行等现象”,并强调,“要重视发挥民间文艺在‘美教化、厚人伦、移风俗’等方面的特殊作用,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推出更多弘扬真善美、传递正能量的民间文艺作品,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使民间文艺成为浇灌人心向善、风俗醇美的清泉”。

  邱运华表示,无论是弘扬中华传统美德,还是传播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时代精神,仅仅依靠语言、文字等媒介是不够的,最为直接和便捷地沟通不同民族、不同语言和不同区域人民的,唯有艺术,而艺术之中,民间文艺由于涉及人类普遍的日常生活、借助最简单的物质材料、采用最共同的朴素手法、表达最基本的理想和情感,因而,最能够直接为各民族和各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民所理解、所接受。2014年,在中宣部召开的“用民俗形式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工作座谈会”上,中国民协组织专家学者围绕涵养核心价值观的民俗事项提出了十项将宣传工作用于民间文化活动的设想。随后,中国民协按照中宣部要求,参与了网上“聚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传统名诗词、名故事、名折子戏推荐活动”,并以《中国传统故事百篇》为成果结集出版。此外,在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中秋、重阳等传统节日期间举办“我们的节日”系列活动,根据群众需要和民间文艺特点组织策划主题鲜明的文艺志愿服务活动,在孝感、仙居、南阳、上虞等地举办孝德文化专场活动等,都发挥了民间文艺在社会价值观建构中的基础作用。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于中华文化传承发展作了重要决策部署,在实施优秀文化遗产传承保护的各项工作中,中国民协将继续发挥先觉、先行、先倡的引领作用,为守护民族文化的根脉举精神之旗。”谈到中国民协未来工作思路时,邱运华表示,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的后续项目将继续推进,包括正在进行的《中国民间剪纸集成》《中国唐卡文化档案》和“中国唐卡数据库”“中国口头文学遗产数字化工程”“中国传统村落立档调查”“中国蓝印花布集成”“一带一路”民间文化探源工程等系列项目,同时还将进一步就刺绣、皮影、民间玩具等项目开展立项专题调研,进一步发现和关注社会变迁过程中严重濒危的民间文艺样态和处于“文化飞地”的民间文艺样态,及时做好民歌、民谣、民间戏曲等抢救和研究工作。

  邱运华介绍,近期重点开启的工作有三项:一是在“中国口头文学遗产数字化工程”的基础上,启动《中国民间文学大系》大型出版工程,计划在建党一百周年时推出初步成果;二是在国家“十三五”规划倡导振兴传统工艺的背景下,编纂出版《中国民间工艺集成》,由中国民协组成总编委会,汇集全国民间工艺研究的专家学者,全面整理历史及当下的传统工艺门类,梳理经验、技法和口诀等,为“传统工艺振兴”夯实基础;三是建立数字化多媒体平台,推出中国民协认定的“民间国宝”系列活动,对那些涉及相关领域最佳水平和传承贡献的代表,以及严重濒危、能使其保护传承的民间文艺代表,既起到保护立档的作用,又起到挖掘发现、鼓励发展的作用。

(编辑:云菲)
会员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