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动态新闻

中国文联重点文艺工程五年巡礼

时间:2016年11月11日 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者:张亚萌 乔燕冰 张志勇
0

弘扬中国精神 凝聚中国力量

——中国文联重点文艺工程五年巡礼

  中华文明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引领高峰创作,“翰墨薪传”工程在书法教育领域润物无声,新农村少儿舞蹈美育工程在全国开展得如火如荼,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在民间历史文化的长河中寻源……第九次文代会以来,中国文联积极引领、打造各类重点文艺工程。这些重点文艺工程,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支持文艺工作者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为人民抒写、为人民抒情、为人民抒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中国梦为时代主题,推动诞生了一大批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文艺精品;推动学习交流、采风创作、展示展演、出版宣传和成果汇聚,尊重艺术创作规律和文艺工作者的创作个性,鼓励艺术创新,成为文艺界瞩目和关注的现象级文艺创作品牌,产生了强烈的社会影响。

  中华文明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

  图像中的煌煌5000年历史

  河姆渡文化、战国争雄、孔子讲学、秦始皇统一中国、赤壁之战、忽必烈与元大都、郑和下西洋、于谦保卫北京城、四大名著、土尔扈特回归祖国、三大英雄史诗、黄河雄姿、长江揽胜、中国神话传说……随着众多历史事件、杰出人物和文明成果的“形象化”,继2009年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实施之后,中华文明5000年的历史,亦能在当代美术家的创作中形成一部图像历史。经中宣部批准,由中国文联、财政部、文化部主办,中国美协承办的中华文明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于2011年12月在京启动。

  作为国家又一次投入巨资实施的大型美术创作工程,本项工程共投入1.5亿元人民币,工程内容主要表现中国史前社会、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所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历史史实、涌现出的杰出人物和文明成果。工程中146件中国画、油画、版画和雕塑(含壁画、浮雕)作品由近300位艺术家创作,塑造一批杰出历史人物,展示中华科技文化成果,描绘历代社会风情图卷。

  中国文联党组书记、副主席赵实表示,这一工程的作品将是一部形象的历史教科书,可以留给历史、留给未来;艺术是自由开放多元的,但主题性重大历史题材的创作是有高标准、严要求的,在创作和评审过程中,历史学家、考古专家、艺术家坦陈创作想法,不断补充资料进行修改,专注创作,其精神令人感动;期待这一工程能够产生一批思想精深、艺术精湛,真正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能够传之久远并为人民大众所喜闻乐见的精品佳作。

  本次工程的150个重点主题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组织专家初步遴选,历史学家和创作指导委员会共同论证审核。为保证这次工程的思想艺术质量,保证历史真实和艺术真实的统一,这次创作始终有资深历史学家和建筑史、服饰史等方面的专家指导。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美协副主席、工程组委会秘书长冯远表示,这一工程的作品展现中国立场、中国气派、中国精神,现实主义、浪漫主义、表现主义手法兼容互补,作品多画种、多形式、大体量,凝聚了集体智慧,突显了艺术风格。

  中华文明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创作阶段现已收官,静待亮相。在第十次文代会前,中华文明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作品将集中在中国国家博物馆与观众见面,明年起,这一部图像中华文明史将在国博长期展陈。

  “翰墨薪传”工程:

  7000个“种子”在发芽

  为切实解决全国中小学书法教师严重匮乏的问题,根据《教育部关于中小学开展书法教育的意见》和《中小学书法教育指导纲要》的要求,以文艺惠民志愿服务的形式,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2014年7月,经教育部、中国文联同意,中国书协组织实施的“翰墨薪传·全国中小学书法教师培训项目”,第一阶段面向31个省(市、区)和兵团,分5个地区同时举办培训班,约1000人参训。

  这一书法界瞩目的公益工程,对加强书法基础教育、普及书法艺术和培养书法人才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受到基层书法教师的热烈欢迎和社会的广泛认可。该项目2015年被纳入国家级培训项目,受教育部、中国文联统一领导,自2015年起,计划用5年左右时间,培训全国中小学书法种子教师和省地县三级书法教研员约7000人,引领推动中小学书法教育的普及和质量提升。

  在已经进行了3年的“翰墨薪传”工程中,每一年皆有约1000人参训,培训学员基本覆盖省、地(市)两级书法教研员和部分县级书法教研员,为推动各地依靠骨干开展本地培训奠定了基础。在培训中,各地区结合地域情况,发挥各自优势,培训特色鲜明,同时密集组织高水平讲座、观摩交流活动——西南地区的培训重点向中西部和书法教育资源相对匮乏的地区倾斜,重视乡村书法教师培训;华中、华南地区安排专家重点对《中小学书法教育指导纲要》进行解读,引导学员准确把握中小学书法教育的基本理念,尽快掌握书法教育的基本方法、基本要求;华东地区有效组织课堂教学和交流活动,鉴于中小学书法教学由“写字”课变为“书法”课这一转变,在教学安排中突出书法审美和人文内涵的内容板块,提高学员的书法欣赏水平和审美能力;西北地区注重基础书写训练,增强学员楷书、行楷等书体的书写技能及书写示范、指导的能力,通过培训打开学员的教学视野,为今后书法教学的顺利开展打下了坚实基础;东北、华北地区则采取了设问法、比较法、分析法、练习法、发现法、探究法等多种教学法,注重书法示范与要点解析相结合、临摹创作与评点反思相结合、技能技巧传授与课堂教学实践表达相结合……

  针对临摹创作并举、同时还要兼顾提升教师审美文化修养的教学目的,项目建立培训专家库,遴选推荐了上百位中小学书法教育的专家作为国家级培训教师,同时负责对地方书法教师培训的专业支持和指导;中国书协委派在理论、创作上均有突出成就的书法家进行授课,为培训教学提供了坚实的师资保障。各地区在组织培训过程中,很好地做到了将委派专家与当地一线教师结合、专家解读与实践讲解相结合;授课教师各尽其能,为学员示范指导、评析引导,提升了他们的书写能力、审美能力和文化品质。

  根据培训方案部署,2016年至2017年组织实施第二期国家级培训,培训人数约3000人,基本覆盖县级书法教研员和部分中小学骨干书法教师;在第三阶段(2018年至2019年)将以需求补充式和提高式培训为主,培训人数约3000人。“在未来,至少培训7000名全国中小学书法种子教师和省地县三级书法教研员。”中国书协主席苏士澍介绍,“翰墨薪传”工程力争用3至5年时间逐步形成覆盖全国的书法教师专业培训网络体系,推进书法基础教育工作,以此引领和持续推动中小学书法教育的普及和质量的提升。

  新农村少儿舞蹈美育工程:

  让孩子学精、学透本民族舞蹈

  中国舞协的新农村少儿舞蹈美育工程自2006年开展以来,历经10年发展历程,关注农村少年儿童的舞蹈美育发展,使他们享受和城里孩子一样的艺术素质教育,培养新一代农村少年儿童爱党、爱国、积极向上的良好精神风貌。同时,弘扬志愿奉献精神,广泛动员文艺工作者、文艺爱好者加入志愿者队伍中来。

  十年来,工程通过组织调研、编创教材、公益教育,已惠及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的十几万农村孩子,开办了175个农村教师班,免费为农村小学培养了5808名农村舞蹈教师,受到广大农村教师和少年儿童的热烈欢迎,各地宣传部门反响强烈,教育文化部门踊跃申请办班,出现了千名小学生齐跳《升旗仪式舞》的动人场面。2013年此工程还在少数民族地区全面推广,派驻志愿者教授少数民族地区的孩子跳本民族的舞蹈,并结合当地民族特色进行舞蹈创新,使民族舞蹈血脉代代相传。通过邀请舞蹈专家对当地的非遗舞蹈艺术进行整理、保护和传承,开辟了工程的一条新路;至今已在内蒙古、云南、贵州、四川、新疆、河南、甘肃、黑龙江等地建立了39个“少数民族舞蹈课堂”示范点,让回族、藏族、蒙古族、彝族、傣族、东乡族、裕固族、土家族、苗族、朝鲜族、傈僳族等26个少数民族地区的农村孩子享受到和城里孩子一样的艺术素质教育,加强了民族团结,促进了民族地区和谐稳定。

  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

  引发民间文艺学术研究的深刻变化

  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是21世纪以后由中国民协发起并实施的大型民间文化工程。该工程2001年开始酝酿,2002年筹备并于当年12月获准为国家社科基金特别委托项目,2003年2月正式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启动实施。此后历时十余年,在海内外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抢救工程覆盖了木版年画、民间剪纸、唐卡、泥塑、节俗、口头遗产、神衹绘像、美术图典、史诗、神话、古村落、民间故事、服饰文化、传承人口述史、传承人名录与谱系、皇会、雕塑造像、皮影、民俗志、民间工艺、民间文化代表作、民间文学经典……获得了一系列震惊世人的文化成果,为我国文化宝库增添了新的内容,并由此引发了民间文艺学术研究的深刻变化。

  第九次文代会以来,中国民协不断提出新的课题,推出“抢救工程”系列新成果:“中国传统村落立档调查”有序推进;“中国口头文学遗产数字化工程”一期工程初战告捷,二期工程快步推进;《中国唐卡文化档案》示范卷《昌都卷》正式出版,各卷本的普查编撰工作正在全面铺开;《中国民间剪纸集成》成绩斐然。随着抢救工程不断深入开展,出版成果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亚鲁王》《中国传统村落立档调查田野手册》《中国古村落丛书》《中国口头文学遗产数字化工程全记录》《〈中国民间剪纸集成〉田野调查与编撰工作手册》《中国民间文学三套集成·新疆兵团卷》等相继出版。

  抢救工程对我国新世纪文化思想作出了有益的贡献,民间文化遗产的社会历史价值、思想艺术价值得到了确认,被肯定为中国文化的“半壁江山”,在抢救工程的施行中,民间文艺工作者创造完善了研究分类、理论辨析、田野调查、记录口述、建立档案、立体普查、审慎整理、科学编纂的方法论,对学界和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五年来,中国文联还推出了“中国精神·中国梦”主题文艺创作工程、地方戏曲传承与推广工程、中华文明影像志工程、当代书坛“三名工程”、中华文艺资源数据库工程、梅花奖数字戏曲影片拍摄工程、中国民间艺术精品译介工程、中国艺术名家评传出版工程……或深入挖掘历史题材、现实题材等创作资源,塑造抒写新时期典型人物、最美人物等时代新人、感人故事;或聚焦文化传承与弘扬,打造平台,拓展传播渠道,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为文艺繁荣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社会影响。

(编辑:单鸣)
会员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