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动态新闻

《春闺梦》:唯美的小戏更动人

时间:2016年10月12日 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者:
0

京剧《春闺梦》剧照

  中国戏曲学院教授张火丁近日在北京长安大戏院演出程派名剧《春闺梦》,适逢中秋月圆之际,一出经典好戏确乎给节假日平添了几分色彩。熟悉张火丁的戏迷都知道,她最常演的六出戏是三出程派代表剧目以及三出她个人的新编戏,即《春闺梦》《锁麟囊》《荒山泪》和《白蛇传》《梁祝》《江姐》(此次张火丁于演出结束后,返场时便献唱了一段其中的《红梅赞》)。《春闺梦》这出戏区别于另外五出戏的地方在于情节简单到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即新婚不久的张氏在睡梦中思念远在疆场的丈夫。全剧为时较短,没有惊心动魄的冲突桥段,只有引人入胜的形式表演,属于唯美主义的戏,仅是通过一个少妇岑寂愁苦的寡居生活反映了战争给黎民百姓带来的痛苦,以小见大,呼吁和平。

  众所周知,京剧艺术最本质的特征是写意性、夸张性、虚拟性,它可以是对生活情景的放大或者缩小。一般来说,舞台上的写意、夸张、虚拟都是对生活的缩小,如几个龙套代表千军万马,一个圆场表示千山万水。而《春闺梦》这出戏显然是对生活情景的放大,它把人物情感通过程式化表演展示得淋漓尽致。因此,越是这样的小戏,越是考验演员的功力,它需要每一处细节都做到精致化,否则很难具有可看性。程派有很多私房戏,如《梅妃》《青霜剑》《文姬归汉》等,都注重情节的完整性和声腔上的创新,独是这出《春闺梦》与之大相径庭,唱腔旋律上也没有超脱旦角传统声腔窠臼之处。按常理分析,这出戏应该比上面列举的几出戏受人冷落,事实却不然,这出戏反而被程派传人学演的次数更多。这就不得不涉及到京剧的创作思路问题。自来没有哪一出戏是天生的传统戏,所有的戏在其诞生之初都是以新戏问世的,都是广为戏迷所喜闻乐见,才得以反复上演,最终变成保留剧目的。《春闺梦》作为一出唱做并重的小戏,在艺术表现手法的创新上也不是凭空无源,剧中人物张氏与丈夫王恢互为掩映、相得益彰的身段表演,正是借鉴了昆曲《牡丹亭》的《惊梦》一折中杜丽娘与柳梦梅的形体动作,又让人感到无论如何变化,仍然像是京剧,不是纯粹的歌舞,否则还让人看什么京剧?

  在昔,张火丁以能演该剧而征服观众,在今,该剧又以张火丁能演而增重,这正是人因戏红、戏因人贵的体现。随着时代的发展,今天的观众也不同于过去的观众。在旧社会,人们把看戏叫做听戏,更注重听觉享受,因此侧身而听或者闭目而听的大有人在。时下的观众,不仅聚精会神地观赏舞台表演,更有掏出手机、相机拍照者在。张火丁的表演恰恰迎合了观众在这方面的审美需求,可谓与时俱进。笔者曾听梨园前辈说起,程派创始人程砚秋大师对这出载歌载舞的戏情有独钟,而他在张火丁现在这个岁数演出该剧时,出于嗓音、体形等原因,频邀昆曲泰斗俞振飞大师与之合作,这在内行看来是一种保证上座率的做法,甚至有人说是“绿肥红瘦”。而在今天,张火丁作为再传弟子,能在这个年龄段凭借个人魅力征服观众,让人坚信京剧的传承与创新就应该沿着这条道路持续下去。

  去今13年前,“非典”时期,张火丁仍然随着当时所在的中国京剧院(后更名为国家京剧院)演出《春闺梦》,前头还有一出垫场戏,是乃兄张火千主演的短打武生戏《蜈蚣岭》。那是笔者第一次亲临现场观看张火丁的演出。当晚只有四成的上座率,但张火丁并不因之而懈怠,她知道这些冒着危险来看戏的人都是发自肺腑热爱京剧的,所以她在身段表演方面比平素愈加使劲,不放过手、眼、身、步每一细节,越是懂戏的观众越是能感觉出她的良苦用心。当下京剧艺术比起其他门类的娱乐形式来,确乎属于小众艺术,而张火丁的举动,让人们感受到她不仅是真心对待艺术,更是真心对待小众,最终使得小众艺术不再小众。

  张火丁不仅懂得如何做戏,更懂得如何做人。她钻研程派艺术,达到痴迷的程度,甚至有些神经质。但在生活中,她却恬淡安静。很多演员在大众面前似乎显得有些不食人间烟火,但当遇到“名利”二字,又瞬间变得一反常态。反观张火丁,成名至今依然故我,不忘初心,这或许是她比别人收获更多粉丝的根本原因。这些年来她回归母校进行反哺,把自己的艺术成果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后来人,培养更多程派艺术的新苗,使其早出茅庐崭露头角,奉献精神可见一斑。(李楠)

(编辑:李钊)
会员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