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动态新闻

中国电影论坛寻找中国电影产业发展新动力

时间:2016年09月22日 来源:中国文艺网 作者:杨玳婻 高晴
0

中国电影论坛闭幕式暨“金鸡百花杯”学生影评大赛颁奖仪式现场

  中国文艺网讯(记者 杨玳婻 高晴)2016年开年中国电影票房狂飙爆冲,让电影人在惊呼中对暑期档充满期待,但2016暑期档再度出乎电影人预料,票房惨淡落寞,惊呼声再度响遍电影界,极端者甚至发出中国电影市场高增长到头要崩溃的哀叹。当下中国电影产业到底处于怎样的发展阶段和格局?增速放缓对中国电影意味着什么?中国电影该如何应对?中国电影发展的新动力在哪里?9月21日至22日,第25届金鸡百花电影节重要的主体活动之一“中国电影论坛”上,产业界、理论界、管理界数十位专家汇聚一堂,聚焦“中国电影新格局与新发展”,冷静分析中国电影现状,提出了中国电影持续健康发展的应对策略。

  中国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书记处书记夏潮,中国影协分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张宏,中国影协副主席王兴东,中国影协分党组副书记许柏林,中国影协分党组成员、秘书长饶曙光,中国文联电影艺术中心主任胡子光,中国电影电视评论学会副会长张卫,唐山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李全民以及王晓棠、翟俊杰、王志敏、丁亚平、周星、陈旭光、厉震林、陈犀禾、李亦中、范志忠、刘嘉、李庆辉、李峰、马维干等50余名电影领域的专家学者和业界代表参加了论坛。

  张宏在论坛开幕式上致辞,他指出,经过十三年爆发式增长,互联网加速了中国电影的产业化道路,给中国电影发展带来了全新的面貌,相较于票房的火爆和资本的热潮,让电影回归内容本身,从故事、类型、创作者培养和工业流程等各个方面去思考中国电影发展之路,是本届论坛的主题“中国电影的新格局和新发展”的核心要义。他认为,针对中国电影在今年前九个月的票房成绩,虽不尽人意,但机遇与挑战并存。中国电影需要在产业与内容的两个层面上,在产业运作、内容创作的微观操作与宏观格局两个维度上,努力打造中国电影进一步提升的新动能,实现电影产业高速发展与内在品质提升的平衡,用更多更好的“中国制造”来进一步实现产业结构和艺术品质的优化、升级。相信只要抓住机遇、不畏挑战、克服困难、破解难题,未来的中国电影一定会走出一条自己的成功之路,在世界电影版图上开辟出自己的新天地。他希望,论坛要积极为中国电影的发展建言献策,体现出了电影理论、产业研究与电影创作、电影产业现状紧密联系的优秀品质。

  围绕“中国电影新格局与新发展”主题,论坛以大会主题发言和两个单元圆桌研讨形式展开了充分的讨论,与会专家围绕“中国电影新格局——产业破壁与新格局的建立”“中国电影新发展——类型、技术、文化与中国电影发展动力”,客观理性地分析了产业和创作方面的发展现状,并前瞻未来的发展可能。

  本届论坛共收到专家提供的论文38篇,经评委会评议、无记名投票,产生优秀论文10篇,其中一等奖1名,二等奖3名,三等奖6名。陈旭光《近年中国电影的类型化路向与相关问题思考:本土化、杂糅性与体制内的“作者性”》、储双月《对现实的观察、介入与表达——当前中国喜剧电影发展现状、问题与对策》、丁亚平《全球化的观点下中国电影的观念变革、作用与影响》、历震林《关于电影文艺片的概念误区及其发展通道》、梁明仲、梓源《数字影像时代VR技术对电影的改变》、刘汉文《增速放缓与中国电影应对策略》、刘嘉《浅析互联网经济对电影终端市场的影响》、陆绍阳《武侠片的困境与中国民族电影的出路》、聂伟《影游联动与跨界共生:基于“互联网+”的超级产业链接》、盘剑《论动画世界观与卡通思维——对当前国产动画电影创作问题的理论思考》获得优秀论文表彰。

  论坛期间,还举行了“金鸡百花杯”学生影评大赛颁奖仪式。“金鸡百花杯”学生影评大赛于今年4月份启动,活动组织了唐山市的大、中、小学生观看近两年内在电影院线及中央电视台电影频道播映的主要影片,并开展影评大赛。自中国电影家协会于2000年在第9届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上举办首届“金鸡百花杯”学生影评大赛活动以来,先后在宁波、无锡、嘉兴、银川、杭州、苏州等十几个城市举办此项活动,共有6300多所大中小学校参加,收到征文达百万余篇。

  第25届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中国电影论坛“优秀学术论文”:

  陈旭光《近年中国电影的类型化路向与相关问题思考:本土化、杂糅性与体制内的“作者性”》

  储双月《对现实的观察、介入与表达——当前中国喜剧电影发展现状、问题与对策》

  丁亚平《全球化的观点下中国电影的观念变革、作用与影响》

  历震林《关于电影文艺片的概念误区及其发展通道》

  梁明仲梓源《数字影像时代VR技术对电影的改变》

  刘汉文《增速放缓与中国电影应对策略》

  刘嘉《浅析互联网经济对电影终端市场的影响》

  陆绍阳《武侠片的困境与中国民族电影的出路》

  聂伟《影游联动与跨界共生:基于“互联网+”的超级产业链接》

  盘剑《论动画世界观与卡通思维——对当前国产动画电影创作问题的理论思考》

  2016中国电影论坛专家发言概要:

  类型观念下艺术性与商业性的动态平衡

  曹峻冰 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影视艺术系教授

  在梳理类型观念及好莱坞电影类型、国产电影类型的发展、模式及策略的前提下,辨析论述了电影的艺术性、商业性语义及二者并存不悖的理论原则,尝试提出国产电影各类型商业性与艺术性之比动态量化标准数据这一相对的动态的具有可操作性的以保证艺术性与商业性动态平衡的概念,进而指出电影必须具有艺术尺度与道德底线,以及国产电影类型不突破艺术尺度和道德底线的艺术性与商业性之比最低的动态量化标准数据。

  中国梦和当下中国电影创作

  陈犀禾 上海大学上海电影学院教授、博导

  从中国梦作为中国电影的顶层设计出发,对当下中国电影的创作现状和未来可能性做出描绘、分析和展望。一方面从现实分析的路径着手,剖析了近来各种创作类型和样式在回应政府意图、市场趣味和精英美学等不同社会博弈力量诉求时的合理性和不足,以及与中国梦的吻合度和张力;另一方面以中国电影可能为中国梦做出的贡献为切入点,对其未来发展的可能性进行探讨。文章论述了“四大幻”(科幻、玄幻、奇幻、魔幻)、喜剧片、武侠片、青春片等流行电影与中国梦的关系,艺术电影与中国梦的关系,强调了主旋律的地位和创新等问题,就电影构建中国梦的三个层次进行了论述。

  近年中国电影的类型化路向与相关问题思考:本土化、杂糅性与体制内的“作者性”

  陈旭光 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

  对类型电影理论进行了较为深入细致的梳理,并从类型的视角,对近年中国电影类型化发展的格局、趋势进行了研析,进而通过对电影个案的分析,对中国电影的类型化发展策略及相关应该面对和解决的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概括了中国电影类型化发展中应该面对的三个关键问题即类型的本土化、类型的复合与杂糅、体制内的“作者性”,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中国电影类型化发展的若干策略,对中国电影类型化发展的重要意义和应该注意的问题进行了较为充分务实的阐释。

  对现实的观察、介入与表达——当前中国喜剧电影发展现状、问题与对策

  储双月 中国艺术研究院副研究员

  中国喜剧电影近年来糅合多种类型元素逐渐迈上了多元化、专业化发展的道路,在国内市场表现最为稳健,对吸引观众影院观影、繁荣本国电影市场、提高国产电影份额都功不可没。类型杂糅使其喜剧形态总是处于变异之中,向综合化拓进。喜剧电影诉诸生活现象的观察,一针见血而又留有余地,与中国现实语境产生了良性对话关系。热衷移植却不善于本土化改造、缺少国际知名度高的喜剧明星、忽略喜剧情境营造、找不到时代兴奋点切入叙事和缺乏新意,都是当前中国喜剧电影发展的瓶颈。本文针对当下中国喜剧电影的话语实践、审美倾向和发展瓶颈,结合社会语境、心理场域,策略性地提出国际竞争力拓展路径。

  全球化的观点下中国电影的观念变革、作用与影响

  丁亚平 中国艺术研究院电影电视艺术研究所研究员

  对于中国电影来说,电影的观念变革与市场发展同步,电影中融文艺与商业并重的类型创作与国际化路线,值得给予关注、思考和重视。在全球视野下中国电影如何从思想、内容到表现,从个性到风格,都具有鲜明的中华文化特色与普泛意义,不同的文化消费形式与电影文化相联,成为共同的诉求。在全球电影产业发展中,中国电影不断反思、及时校准观念与方向,与那些自欺欺人、投机取巧的扭曲价值观,与绑架了中国现行电影创作的拜金主义告别,转而变为新的开放的话语选择是一种必然。

  互联网时代民营影视企业的产业融合与跨越式发展——以华策影视为例

  范志忠 浙江大学国际影视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全面剖析、梳理以华策影视为代表的民营影视企业在互联网时代的背景下,打破目前传统的B2B 商业模式,实现“内容、渠道、受众”的循环联动,借助产业融合的历史契机,撬动全球资源,突破束缚产业发展的制度性障碍,实现跨越式发展。

  病树前头万木春——中国科幻电影的困境与发展研究

  高薇 中国传媒大学艺术学部戏剧影视学院讲师

  科幻电影,作为幻想类电影之一,从诞生起就备受瞩目。步入二十一世纪以来,随着数字技术的进步,科幻电影的发展与繁荣更是在北美电影市场的引领下掀起全球范围内的高潮。前有位列经典电影系列的《星球大战》三部曲,后有风靡全球的《阿凡达》与《星际穿越》等后起之秀,这些电影在狂揽上亿票房的同时更推动了电影艺术与技术的良性互动与发展。反观渐入佳境的中国电影市场,在近年来票房与产量一派花团锦簇之象的背后,科幻类型电影的缺席成为我们难以忽视的弊病。面对国产科幻电影凤毛麟角的供应与中国观众的翘首期盼这一矛盾,如何利用国内科幻电影巨大的市场空间并解决“科幻缺席”这一潜在的危机是我们面临的当务之急。

  青春片的类型与文化生产

  胡谱忠 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

  青春片中的青春是谁的青春?从《小时代》里的奢靡无度,到《陪安东尼度过漫长岁月》里的异国情致、低调奢华等,有多少中国青年能够享有?小镇青年也许能从《左耳》《谁的青春不迷茫》里辨识出自己“青春”影子,却未必能看清楚其中兜售的白日梦一般均质的青春形象及与商业社会中的小资人生哲学之间的关联。也曾有几部青春片,罕见地揭示着青春与主流社会的紧张,如曹保平《狗十三》,李霄峰《少女哪吒》,显示了青春叙事的可能性,但这些影片在盛行的青春片市场中,仍属于凤毛麟角。中国当下的青春片一直囿于其类型观的桎梏,无法从现实广阔多样的青年生活中汲取养料,创作出接地气的青春片。

  用影像寄予未来——中国当代电影的筑梦之旅

  贾磊磊 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博导

  不论电影的表现题材如何变化,影片的叙事主旨怎样更替,影像始终寄予着我们对未来的无限畅想,表达着我们对前程的不尽沉思。可是,我们的电影为什么不能够为恒久的理想提供现实可能呢?我们不愿意看到人们在青春时代的纯真理想被物质的欲望覆盖殆尽,也不愿意看到在青春时代的炽热的情怀在未来的生活中全然冷却。如果我们的未来生活都意味着对现实理想的否定,那么,我们今天的理想岂不是要全部推翻吗?我们在实现自己未来目标的时候,应当避免功利主义的价值取向降低了我们的精神境界,要防止社会达尔文主义的“丛林法则”误导了我们理想的终极方向。

  高成长背景下的中国电影产业格局再造:问题与思考

  李春 中国传媒大学副教授

  近年来,中国电影产业快速增长,电影票房不断创新高,电影创作也充满了活力。在快速成长的背景下,出现了以票房为中心、资本过度介入、创作肤浅化的现象。从电影政策导向、电影产业结构角度剖析上述现象,并在此基础上,从培育电影产业发展的内生动力出发,提出发挥舆论综合效应孕育良性多元文化氛围、从受众需要出发分类开发布局多元化产品,以及通过提供文化前瞻视角来提升观众欣赏水准的建议与思路。

  近年国产类型电影的本土化探索

  李迅 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研究员

  我们也看到,有人把这些成绩(至少是最有价值的部分)归功于营销,归功于互联网,归功于产业化的IP运作,这种景象往往使人们忽略了国产电影创作本身的发展变化,而这才是取得上述成绩的根本原因。与以往相比,2015年国产电影在类型创作方面有了更为明显的发展和提升,其最大看点,一是在类型“常规动作”上的各种突破,二是将类型创作本土化的努力,三是流行文化元素注入类型创作,四是将类型电影文艺化或将文艺电影类型化的尝试。

  弱“武”, “侠”变——近年来武侠片东西方价值观的角力

  黎煜 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副研究员

  新世纪以降,武侠片呈现越来越明晰的去“武侠”、去“江湖”、去“擂台”的趋势。曾经的“江湖”被庙堂或俗世替代,过去的“武侠”被胜之不“武”所弱化,原在的“中原”危机四伏,需平息西域之乱与东瀛之患得到拯救与巩固,象征中西方较量的“打擂”渐渐弱化其政治对抗性,并开始拥有同行“切磋”之意。同时,中产阶级价值观开始进入功夫片,为沟通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男性与女性做出有益的探路。

  关于电影文艺片的概念误区及其发展通道

  厉震林 上海戏剧学院教授、博导

  “文艺片”的概念范畴,它关涉一大批影片的文化和市场定位及其资本投资,理论阐述意义颇为重大。辨识文艺片、艺术片、商业片和类型片四者之间的关联,并以定义边际切割方法确立非文艺片的界线范畴,从而确立文艺片是一个既开放又集聚的文化概念。关于文艺片的市场“突围”发展通道,提出了四种可以作为思考的选择路径,核心思想是要逐步培育一种中国风格、气派和风情的“文艺片文化”,将文艺片提升成为中国人自我表达的基本方式之一,并作为中国电影人的“力道”提供给世界电影。

  VR叙事语言初探

  李亦中 上海交通大学教授、博导

  在电影艺术领域,VR如何创造全新的叙事观影体验是创作者必须面对的挑战。VR的沉浸性、交互性、智能化是区别于传统影像的最大特征,突破了影像始终局限于视窗的限制,营造出沉浸式虚拟空间。VR电影新形态迫使电影艺术家创造新的电影语言,让VR拥有强大的叙事能力。通过对比传统电影语言,剖析镜头、场面调度、蒙太奇、人称视角等方面在VR电影中的新特征,分为空间叙事、时间叙事、交互叙事三部分,对VR电影叙事语言作初步探索。

  数字影像时代VR技术对电影的改变

  梁明 中国传媒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摄影系主任

  虚拟现实技术(Virtual Reality,缩写为VR)与电影的结合,能产生效果逼真和强烈的“沉浸感”与“临场感”的观影体验,同时也为电影产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什么是虚拟现实技术?VR技术可能会对电影哪带来些改变?未来前景又将如何?着重就VR技术在电影发展中的重要性,VR技术将给电影形态、电影观念、电影语言、电影制作和电影产业等方面带来怎样的变化,以及VR技术在电影未来发展中的作用等几个方面进行了粗浅的探讨。

  互联网思维下电影观众对电影产业发展的影响

  类成云 中国电影出版社副编审、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士

  在互联网环境下,电影观众呈现明显而强烈的特征,尤其是新进入研究视野的“90后”观众体现出的网络化特征,和区别于前辈电影观众的独特文化背景和审美趣味明显影响到中国电影创作和产业发展。电影观众的主动性和重要性得到加强和改善。2016年,中国电影产业进入调整发展阶段,电影创作也进入调整期。由数量向质量的提升和转变以及由需求决定生产的转变成为电影产业发展方向。

  增速放缓与中国电影应对策略

  刘汉文 广电总局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

  今年3月份以来,我国影院电影市场出现了明显的增速放缓,这是中国电影产业化改革十余年来比较少见的现象。到今年7月底,全国电影票房为292.01亿元,同比增长仅为13.4%,增幅进一步收窄。深入分析增速放缓的主要原因,提出相应的应对策略。

  当代中国类型片的建构:国际经验和本土实践

  刘藩 中国艺术研究院副研究员

  当代中国类型片建构的途径是多元化的:一、本土传统故事资源加西方魔幻片经验,成为中国魔幻片;二、传统战争片,加更加个性化的英雄,成为战争片《战狼》;三、当代网络小说改编,如青春片;四、当代网络小说,加国外相关类型片经验,早就冒险动作片《寻龙诀》;五、本土娱乐文化的跨领域改编,如段子喜剧、综艺喜剧、舞台剧改编喜剧;六、国外类型片模式加本土现实生活,如公路喜剧、爱情喜剧;七、多类型杂糅,如奇幻、动作、喜剧片《捉妖记》。人类文明的创新有其内在的规律,郑也夫在其著作《文明是副产品》中提出,文明的创新有五条道路:给予、借用、杂交、发明,互动。美国和以色列的科技创新之所以远远优于其他国家,最重要的原因在于这两个国家都是移民国家,在文化上天然具有借用、杂交、互动的优势,可促进科技和思想的创新。当代中国类型片的建构,也离不开人类文明创新的基本规律:跨领域、跨地域的交流互动、借用借鉴。虽然我们把市场主打的类型片分为两大类进行分析,但是它们的类型建构都证明了这一点:中国文化有传承,世界类型片有传统,发展和重构当代中国本土化的类型片需要结合当代社会生活,借用跨领域文本,借鉴国内外类型片经验,在尊重观众需求的基础上合理小幅创新。而且,美国和韩国的相关经验都表明,本土化的类型片要获得口碑和市场的成功,不仅仅要通过借用借鉴、杂交互动完成类型建构,还要进口本土历史文化传统和现实社会心理,通过注入深刻的价值理念、独特的情感和梦想、丰富的人文内涵,有力量的社会关怀,提升其艺术品质。

  浅析互联网经济对电影终端市场的影响

  刘嘉 电影产业与市场研究专家、资深电影发行人

  “十二五”期间,中国经济发展迎来了新一轮互联网经济热潮。互联网有一鲜明特点,开拓业务没有边界。有着巨大潜力并高速发展的中国电影产业,成为互联网公司高调进入的目标。2013年,中国互联网巨头们争相进军和布局电影产业,尚未强大中国电影产业面临着全面被互联网化,在互联网三大巨头百度、阿里巴巴、腾讯(BAT)领衔下,优酷、爱奇艺等视频网站等先后成立了电影公司,早几年先一步进入的国内在线售票网站的各大电商也纷纷成立了专门针对电影业务公司,或营销宣传,或发行及大客户部门。互联网公司以BAT为首直接进行了电影三大渠道资源整合、并购欲图尽快变身为新一代互联网的电影发行公司。阿里影业、微影时代、百度电影等公司相继亮相就是佐证。互联网经济兴起的新一轮高潮开始深度影响着中国电影产业的发展与走向,从中国电影终端市场角度,破析互联网经济与互联网思维是如何介入、影响并改变着终端市场乃至院线及影院的经营,渐进改变着放映市场格局的。分析互联网对终端市场影响、改变的利与弊。

  国家政策下的中国电影产业分析——以“一带一路”为例

  刘晓希 上海大学上海电影学院《当代文坛》编辑

  “产业”作为电影诸多属性中极具当下意义的一种,近年来不断受到国家政策的扶持,从它们的制定,到它们的实施,再到它们的效果,之间其实存在着诸多的矛盾。作为国家战略政策的一种,尽管“一带一路”方针下的中国电影并没有像预期那样在机遇面前有着出色的表现,而中国电影的创制也并没有在不理想的成绩之后进行及时而必要的反思,但是,各种标榜着“一带一路”战略方针的电影产业则已经遍地开花。存在着诸多问题的“一带一路”电影在加重中国电影产业目前正在面临的多重困境的同时,更与“一带一路”理念的初衷大相径庭。基于各种数据之上的报告分析一方面为我们指出了“一带一路”政策下中国电影产业存在的潜在忧患,另一方面,也使我们从中看到了改革与完善中国电影现状的可能与路径。而建立在深度读解并正确实践基础之上的“一带一路”文化战略方针,必将在帮助中国电影走出去、在实现优势共享、弱势共帮的同时更加速中国电影自身的良性循环发展,进而推动“一带一路”多重构想的早日实现。

  武侠片的困境与中国民族电影的出路

  陆绍阳 北京大学新闻与传媒学院教授

  梳理当今武侠片产量锐减、票房低迷,好作品寥寥的原因,认为社会历史进程的改变影响了观众的兴趣点、制片人注重商业营销使得武侠片进一步丧失了市场竞争力,以及创作者的“作者”身份凸显了他们作为类型片创作者的内在矛盾。电影人分别从“创新思路”、“科技思路”和“人文思路”入手,希冀找到摆脱武侠片创作的困境,创作者应该强化对电影作为大众艺术的认知,解决“故事、人物、立意”这三个类型片创作的基本问题,更加凸显时代精神,形成特有的民族风格。

  从民族文化自信出发 开拓类型创作新境界——对近年来本土魔幻、奇幻、玄幻电影创作的思考

  吕益都 解放军艺术学院文艺研究所所长

  魔幻、奇幻、玄幻题材电影近两年来成为本土热门题材影片。以好莱坞类型化技巧讲好故事并非难事,真正难的是如何把中华文化元素创造性地融汇到类型叙事中,使电影文本更多闪现民族文化的底蕴与智慧。对本土魔幻、奇幻、玄幻题材电影创作而言,回到民族文化原点,立足民族文化自信,把对民族文化的观照作为一种文化的自觉,来创作影片、拓展类型中的新意,使想象的翅膀与凌空的幻象不能脱离与现实的联系以及本民族文化土壤的滋养,才能使创作打开新的境界,拥有更强大更持久的生命力。

  影游联动与跨界共生:基于“互联网+”的超级产业链接

  聂伟 上海大学教授、博导

  “影游联动”是对“异业融合”趋势的自觉践行,亦可折射出中国电影基于供给侧改革的不懈努力。当前一批玄幻游戏题材率先试水大银幕电影,这种“影游联动”的实践印证了电影产业价值链升级发展的逻辑。我们注意到,自20世纪90年代至今,中国国产大片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从强调创新、创意、创作为主导价值的传统电影产业1.0格局到由《英雄》开创的、以市场营销和品牌价值为主导的现代电影产业2.0格局,再到近年来处于型塑过程中的,深植且自融于“互联网+”语境,自觉构建以IP创意化、金融化、资产化与技术革新为牵引,以实现上述要素最优配置为目标的复合型产业。值得注意的是,在进入3.0阶段之前,即使张艺谋的《英雄》也并未推出过同名游戏版本,但是2015年四部具有代表性的国产新大片《西游记之大圣归来》《捉妖记》《九层妖塔》和《寻龙诀》却全部进行了“影游联动”的尝试。国产新大片作为电影产业集群的“旗舰”,其共同选择自然具备一定的指标意义。

  论动画世界观与卡通思维——对当前国产动画电影创作问题的理论思考

  盘剑 浙江大学影视与动漫游戏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

  作为一门艺术,动画电影既有所有艺术的一般特征,又有其独特的本质属性。动画电影既是电影,又是动画,因此其本质属性也包括动画和电影两个方面。在当前国产动画电影创作中,电影的特性是明确的,而动画特征却还比较模糊,即动画电影与真人电影是否有不同?其区别究竟在哪里?这样的问题在业界并没有真正解决,甚至没有被明确提出来。而这些问题不解决,将会直接影响动画电影的进一步发展。实际上动画属性的表现和动画特征的表达主要体现在动画世界观的设定和卡通思维的运用上。只有运用卡通思维,以特定的动画世界观创造出了独具魅力的动画艺术世界,才是真正的动画艺术作品。同样,只有首先成为真正的动画艺术,才有可能成为真正优秀的动画电影。

  互联网与数字技术下的电影产业生态

  单万峰 拍电影网培训主管

  电影发展的历史也是电影技术不断进步的历史,特别是现代高科技的运用,新技术不断拓宽电影表现的内容与形式。随着数字技术的不断成熟,影像的制作和传播也越来越便利。互联网和数字技术的联合之下,电影产业生态发生了变化。尝试沿着电影短片—微电影—网络大电影的形态更迭,尝试对互联网与数字技术下的电影产业生态进行一个相对系统的梳理。

  基于大数据的电影项目风险评估与风险控制研究

  司若 中国传媒大学副教授

  电影是集合了商业与艺术二重属性的独特产品,制作周期漫长、制作团队庞大、口碑和票房收益不可控等因素都让电影项目的运作充满了不确定性。 论者基于电影大数据研究,提出了电影受众调研系统、IP价值评估系统、基于神经网络的电影票房预测系统、电影项目收益风险动态评估系统、影片舆情口碑监测系统五大电影项目风险评估与风险控制系统。希望通过这些系统完成对电影项目的全流程风险跟踪与风控报告,从而对我国电影业的风险评控产生积极干预作用,全面推动对电影全产业链风险的识别、评估和风控工作。

  中国武侠电影的“破”与“变”——简谈中国武侠电影的未来之路

  万传法 上海戏剧学院副教授

  中国武侠电影衰落的最核心原因,在于它对当下环境的不能适应,一句话,时势易矣。因此,如何辩势,如何借势,如何顺势利导,实际上是当下武侠电影得以改变的一个先决条件。不过,我们还必须承认,即任何类型,包括武侠电影,都会有一个自生自灭的发展过程,这是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因此,在某种程度上,我们必须首先认识到这一点,并以此为前提,才能更好地为中国武侠电影的未来寻求到更好的发展之路。所以,中国武侠电影的“破局”与“改变”,首先应该是建立在对“再生”的基本认知上。

  中美合作制片3.0时代如何讲述中国故事

  杨柳 北京工商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副教授

  中国影企正掀起集体出海的新浪潮,和好莱坞电影产业进一步融合,进入到全球电影产业链高端,中美合作制片也随之升级到3.0时代。针对中美合作制片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在新时代中美合作制片向全世界讲述中国故事的四大策略:树立文化自信,整体输出中国文化;整合全球资源,讲述中国故事;拓展叙事空间,扩大中国故事的视阈;利用互联网思维,创新叙事模式。

  中国电影消费群体的文化分层及思考

  张阿利 西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陕西省电影家协会主席

  近些年新媒体的快速崛起并迅速与资本联姻,从各个层面深刻地改写着中国乃至世界电影及其传播的形态。中国电影票房一再地刷新记录的同时,电影创作的艺术失准和娱乐化、低俗化的倾向却一再为人诟病,在这其中,电影消费群体与电影创作的关系值得探讨。论者通过分析中国电影消费群体的文化分层,在把握当前中国电影文化种种复杂的差异性的基础上,探讨不同群体的审美诉求与电影产业格局和文化生态的关系,认为中国电影在未来的发展道路上应当摒除粗糙的、泛娱乐化的生产模式,加强电影人文理念和艺术思考的表达,通过健康的市场规则和电影艺术作品引导并培养消费群体提高电影艺术鉴赏的水平和能力。

  商业类型改造与中国价值突显——以近两年中国电影创作为例

  张慧瑜中国艺术研究院电影电视艺术研究所副研究员

  与中国急速扩容的市场规模相比,中国电影自身的商业、艺术等品质经常受到诟病,反映了国产电影的类型不成熟、叙事混乱等问题,这与既能获得高票房、又能保持艺术水准、还能恰到好处地传播美国价值观的好莱坞电影有一定的差距。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不只是中国电影工业化水平的问题,更与80年代以来包括中国电影在内的整体文艺生态的变迁有关。

  全球化语境下中国电影的国际竞争策略

  张琦 北京电影学院管理学院副院长

  全球化给中国电影的发展带来了深刻的影响,重塑了电影产业发展态势,改变了电影产业发展格局,创新着消费形式,特别是在全球化与“互联网+”等技术革新结合后所带来的 “共享、互动、流动、智能”新趋势,深刻影响了当下及未来电影的生产与消费形态。基于此,本文从“全球化”与“大电影”的视角,结合内容、资本、技术、营销、政策等多维度,深入论述了全球化语境下中国电影的国际竞争策略,提出了中国特色电影产业国际竞争具体策略及政策建议。

  “互联网+”语境下网络文学“IP”电影改编的创作思考

  张燕 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教授

  近两年来,网络文学“IP”电影改编热潮日渐形成。但网络文学“IP”并不是万能的,一方面不是任何网络文学作品都适合改编为电影作品,另一方面即便改编价值高和产出潜能突出的网络文学“IP”也并不一定能成为娱乐品质与艺术表达俱佳的电影作品。什么样的网络文学可以更好地转换为电影,创作者如何更好地实现IP的影像化二度创作,在注重“IP”商业价值的同时也能观照艺术品质,这些都值得思考探询。

  中外合拍片走势及对策

  赵卫防 中国艺术研究院影视所副所长、研究员

  当下,中外电影合拍态势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中国和全球多个电影强国开启了合拍与互动。特别是中美和中韩之间的电影合拍,已跃升为新的中外电影合拍主体。中外电影合拍的全面深入,对中国电影的美学和产业都产生了较大的促进作用,特别是在国际化主题表达以及全产业链拓展方面;但中外电影合拍特别是中美和中韩合拍也出现了“水土不服”等一系列问题。为此,中美电影合拍中应遵循两条纯粹的美学路线:要么坚持以中国人视点表现中国人的故事和价值观,要么坚守美国“大片”的普世价值和类型表达;禁止不伦不类的叙事或文化混搭。中韩合拍电影的创作,则应该站在中国观众的视角进行中国叙事、表述出中国价值观,不要把重点放在故事的新奇性或者中外主创的搭配上。

  电影市场刚性增长与曲线起伏的必然与或然认识——2016中国电影观察分析

  周星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导

  2016年中国电影市场经历了第一季度高速发展,第二季度遇冷增幅明显下降的起伏。看清发展持续性和增长速度放缓之间的关系至关重要,中国电影刚性发展依然是大局,其间的发展态势需要巩固,但曲线起伏的必然和或然认识正是把握持续发展的机遇。如何看待增幅下降的关键环节如票补和市场涨落的某种规律,需要冷静,但如果不改变创作关注现实,关怀生活,如果把市场功利性完全置换成文化的发展支持,则发展态势的局限将越发显示出来。

  东方魔幻片之再建构——论21世纪以来的中国幻想类电影

  周夏 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副研究员

  进入21世纪,随着数字化技术及3D技术的普及和飞速发展,中国魔幻大片的制作进入到一个稳定发展的时期。论者从市场角度出发,描述了中国幻想类影片的发展态势,并把幻想类电影的四大类:魔幻片、奇幻片、玄幻片和科幻片分别给予界定和阐述,归纳总结中国魔幻大片的外在形态和类型元素。其次,进行创作人员的构成以及观众心理分析。最后针对目前幻想类电影所呈现的特点和问题,以具体影片为正反案例,辨证分析技术与艺术的关系,最终促进中国魔幻大片多样态的蓬勃发展。

(编辑:高晴)
会员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