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专题>2024>全国两会>独家报道

郭蓉委员:文艺赋能乡村振兴,需要文艺界共同合力

时间:2024年03月11日 来源:中国文艺网 作者:王渝
  郭蓉
  全国政协委员、民建中央常委、全国妇联执委、中国东方演艺集团声乐总监  
  文化艺术工作者下沉,深入乡村、通过文化艺术赋能,让农民唱主角、传承和发展农耕文明,推动乡村文化与现代社会的融合对接,不仅激发了艺术工作者对家乡更深的情感,还为农村文化注入新的生机。通过注入文化艺术的力量,让乡村文化能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展,大幅度提升农产品附加值。历史农耕文明与现代化的发展在互联网+平台上焕发新的光彩,促进多方共赢振兴乡村文化。
  去年全国两会,郭蓉针对世界性的、国与国之间的文化交流,建议创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国际文化艺术数字化交互平台;而今年两会,无论是她联合三十多位代表委员提出《推动文化艺术进村、为乡村振兴赋能的提案》,还是她与张凯丽、宗庸卓玛、焦兴涛等四位委员的联名提出《建立文艺志愿者“驻村到乡”接力工作机制 切实为乡村振兴注入精神力量》的提案,则回归到了中国本土文化的根和源。之所以如此,郭蓉表示,是因为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重点提到了“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其中的乡村文化振兴,这让她深有感触。
  尽管郭蓉大部分时间是在国内大城市演出,也前往全世界各个国家进行文化交流,但是小时候却是在乡村生活的,虽然只有短短三五年的时间,但是这短暂的时间却给她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乃至后来到北京生活后,仍然对老家生长过的那片土地持有一份无法割舍的乡情。“虽然说那个时代我们国家的乡村建设是很落后的,我生活的地方也非常贫瘠,但是我心中总有一个愿望,希望有一天我可以去帮助那个贫瘠的小山村,去改变它。”所以在若干年之后,郭蓉一次次地回到老家,看望家乡的亲人、参加家乡的活动。“比如现在的‘农民丰收节’,早些时候没有这个名字,只是到国庆、新年或者春节前后,小县城都会举办一些类似的活动,然后我作为一个家乡人,会受邀回去参加。”随着一次次返乡,郭蓉发现家乡开始有变化了——小山村慢慢的盖了很多新房,农村的烂泥地也开始变成了柏油马路;原来要坐火车再转汽车花三天时间才能到家,现在飞机就可以飞到离家不远的地方,这种翻天覆地的变化在某一瞬间一下子给她的内心带来极大的冲击。“我们国家对乡村建设注入了极大的财力、物力和人力,我发现家乡完全改头换面,呈现出特别欣欣向荣的面貌,给我的印象是极深的。”
  多年来,郭蓉也经常到全国各地慰问演出,感受到各地乡村文化。她慢慢体会到,追根溯源,最早所有的文化艺术都是来源于农耕时代,再一点一点逐渐演变;有了城市之后,原来的农耕文化再逐渐演变成了城市文化,农耕文明里很多元素都在当今城市的文化艺术中有迹可循。郭蓉认为,在今天这个时代结合中国式现代化、新质生产力,从文化的角度去助力乡村振兴,可以做很多事情。
  在今年的提案中,郭蓉提到的第一点是文化艺术进村。“文化进村的作用是什么?现在很多乡村已经不再落后,变得很美丽,各方面条件也好了。很多到外地打工的村民经过多年的漂泊,还是希望回到自己的家乡跟家人在一起生活,还可以再做一些事情去增加生活收入、提升生活质量。而他们已经走出去过、看过外面的世界,所以回去以后必然要求生活质量的提高,这里面涵盖的文化内容就很多。”郭蓉认为,如果各个文艺专业领域的专家或者艺术家能够进村给予返乡者帮助,如帮他们提升整体文化素养、整理策划一些乡村特质的文艺表演、书法绘画等等,可以让返乡者在家乡的精神生活变得更加丰富,从而能够安心于家乡建设,致力于推动家乡现代化农业的发展。另一方面,艺术家进到乡村与村民们“同吃同住同劳动”,也感受到了今天乡村的新貌,只要不是蜻蜓点水而是长时间的体会,就会给艺术创作带来更多源泉和丰富内容,让艺术创作更加“接地气”,这是现在文艺工作者特别需要的。“我觉得总书记提到的‘新质生产力’,切切实实涵盖了经济、科技、文化、法律等各个层面,是能够让每一个参与方受益的好事。”
  同时,郭蓉考虑到,文化赋能需要赋予农产品商业价值的能力。“现在很多农产品的介绍仅限于地方特产的营养价值、口感如何等等,但如果我们的艺术家来赋予它背景故事,附加一些文化的含义、文化符号,比如以一位绘画名家的作品做一种包装,那么这个产品的附加值就很高了,因为名人效应是不可否认的。”所以,这次的提案,郭蓉邀请了30多位文化艺术界别的委员联名,有歌唱家、画家、作家,戏曲表演艺术家,以及各大音乐学院的院长,等等。“我觉得这件事情不是我一个人可以做到的,是需要所有的艺术家一起来做。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家乡、都有家乡情怀,如果我们能够为自己的家乡注入了文化内涵,每一个省区市都有艺术家这么做,全国形成一种强大的文化合力的话,那么农产品的推广和它附加的商业价值将会形成很大的规模。一个群体形成的合力,影响力是非常强大的。”郭蓉希望,通过对乡村文化的全方位设计打造,可触摸、感受到的乡村文化元素可以带动更多的人到乡村去,不仅促进文化特色农副产品的销售,还会带动乡村旅游,增进全面附加的商业值。
  对于提案中的第三点“建立农耕文明的虚拟平台和资源库”,郭蓉表示,五千年历史的农耕文明要有历史的回顾,以促使国家更好地发展、推动中华文明继续前行。但是,现在农耕文明已经濒临被遗忘的危险,希望相关单位尽快开展工作,搜集整理每个地域农耕文化的演变,做成资源库,分门别类地整理成册;同时建设虚拟平台,让大众可以通过数字化去感受农耕文明从古至今是怎么演变过来的,了解国家文明和文化的传承。
  “所以,当我们把传统的文化内核和当代文化的阐释理解、对艺术的表现形式融合得很贴切,就可以去创作出属于这个时代要表达的情感的艺术作品。当我们向全世界传播中国文化的时候,它是和当代紧密结合的,国外的观众也就更加容易理解,因为这里面是有今天的艺术家的真实感受的。”郭蓉表示,自己去年和今年的提案看似有距离、受众差异大,但二者是有逻辑的,希望通过这一系列提案的落实,推动国家的文化艺术发展和传播。
  同时,对于联名《建立文艺志愿者“驻村到乡”接力工作机制 切实为乡村振兴注入精神力量》的提案,郭蓉表示:“我经常参加中国文艺志愿者协会以及其他各全国文艺家协会的活动。最早的是前文化部的‘三下乡’,那个时候经常到田间地头或是老百姓家门口的院坝上、土坯房边上就开始演出,这样的经历特别多。”郭蓉认为,文联的志愿服务工作还可以更深入、发挥更大的作用。“我们常说我们的文艺工作者要‘下沉下去’,以前创作出那么多的好作品,都是因为这些创作者或者演唱者、演奏者,真的是到基层、用很长时间去体验生活。艺术创作的规律是不变的,没有体会就写不出好作品、演不出好作品。所以我认为,文艺志愿者的核心职能还可以拓展、放大。”
  附:
关于推动文化艺术进村、为乡村振兴赋能的提案
郭蓉
全国政协委员,民建中央常委,全国妇联执委,中国东方演艺集团声乐总监
  文化振兴是乡村“五大振兴”之一,具有标志性意义。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在重要会议上对繁荣发展乡村文化进行系统阐释和专题部署,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农村工作会议连续对乡村文化工作进行专题研究和部署。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繁荣发展乡村文化,推动农耕文明和现代文明要素有机结合书写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乡村篇。促进城市优质文化资源下沉,增加有效服务供给。加强乡村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传承和创新发展。强化农业文化遗产,农村非物质文化遗产挖掘整理和保护利用。坚持农民唱主角,促进村超、村晚、村BA等群众性文体活动健康发展。结合以上要求,提出以下三点建议。
  一、文化艺术工作者进村计划
  1、建议组织文化艺术工作者开展“进村”系列活动。通过组织文化艺术各门类专家走进乡村,深度感受脱贫攻坚带来的乡村巨变,为自身艺术创作寻求丰富的创作灵感,创作出既有烟火气息,又有家国情怀的文艺作品。通过走进乡村采风,与乡村文化艺术爱好者深度接触合作,帮助他们提升综合素质的同时、策划各种具有乡村文化独特属性的节目或活动。如歌舞、器乐、诗歌、书画。帮助策划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村晚、村超、村BA等,让农民唱主角,展现新时代美丽乡村的火热生活。文艺工作者通过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创作出更多讴歌时代、赞美人民,赞颂祖国的精品力作。  
  2、探索启动“我为家乡代言”文艺工作者返乡赋能计划。通过返乡赋能计划,充分发挥文艺名家的影响力,吸引带动更多的人才、资金、项目聚焦乡村,参与到乡村文化事业可持续发展。鼓励文艺名家发挥乡情纽带作用,整合各类社会资源在乡村建立工作室、开发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产业项目,打造乡村文化名片,为乡村振兴注入更多的文化内涵和价值,带动乡村农文旅产业高质量健康发展,带动农民持续稳定增收。  
  3、艺术工作者还可举办各种形式的田野文化活动,结合乡村文化,如绘画、雕塑等,将广阔的田野变成乡村文化最好的展示舞台。让乡村文化变成可触摸、可看见、可参与的一道特别的风景线。吸引更多城市人体验新时代乡村文化的机会,还能带动新的商机,为乡村带来更多的文化活力。
  二、让文化注入农副产品提升商业价值
  1、文化艺术工作者不仅能够激活乡村文化,还能通过艺术手段为农副产品赋能,创造更大商业价值。这种创新方式不仅为了提升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更为了构建有文化含量的消费体验。
  2、艺术工作者可以结合乡村文化,如歌舞、绘画等各种艺术形式,为农产品增添独特的文化符号。赋予其更多的文化背景。这样的文化赋能让农产品不再是单纯的商品,让购买农产品变成一次生动有趣的文化的体验。  
  3、通过这种艺术赋能,不同的产品背后有了属于自己的独特故事。这种文化赋能不仅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也使消费者在购买时与产品建立情感,感受更多文化内涵,形成不同的消费体验。艺术赋能农副产品的实践,既能提升农产品的知名度,也能延伸产业链,有效促进三产融合发展,打造艺术家、乡村、农民、消费者实现多赢的模式。为助力乡村文化振兴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探索新的路径。
  三、建立农耕文明的虚拟平台和资源库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头在乡村,主体在乡村,保护好乡村文化资源是一项紧迫任务。
  1、开展全国性的乡村文化艺术资源摸底调查,分门类进行识别评估、登记入库,涵盖乡村生产生活、物质和非物质、古代和近现代等具有保护价值的文化资源。
  2、建议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对农业遗产、传统技艺、手工绝活、特色美食等进行数字化影像记录、复原和保存。三是开发沉浸式文化体验产品,拍摄以乡愁记忆为主题的系列纪录片,用好现有存量资源,促进乡村文化艺术资源开发利用。
  文化艺术工作者下沉,深入乡村、通过文化艺术赋能,让农民唱主角、传承和发展农耕文明,推动乡村文化与现代社会的融合对接,不仅激发了艺术工作者对家乡更深的情感,还为农村文化注入新的生机。通过注入文化艺术的力量,乡村文化能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展,大幅度提升农产品附加值。历史农耕文明与现代化的发展在互联网+平台上焕发新的光彩,促进多方共赢振兴乡村文化。
(编辑:白安琪)
会员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