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专题>2022>喜迎二十大>深入生活

“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迎庆党的二十大全国知名文艺工作者河北行主题创作活动侧记

时间:2022年09月07日 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者:蒲波 实习记者/冉丹
0

文艺谱写燕赵华章

——“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迎庆党的二十大全国知名文艺工作者河北行主题创作活动侧记 

采风团艺术家在塞罕坝机械林场写生

  广袤草原、苍翠燕山,塞外雄关金戈铁马、渤海之滨碧波万顷……河北,这片内环京津、外环渤海的京畿福地,地域辽阔,区位独特。在这里,如果说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厚重的文化底蕴是历史的慷慨悲歌,那么书写家国情怀的塞罕坝精神、“千年大计”雄安新区蓝图则笃行不怠,奏响了新时代中国昂扬奋进的强音。

  2022年对河北文艺来说是继往开来、奋发有为的一年。自3月以来,在中国文联的指导下,河北省文联陆续组织开展“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迎庆党的二十大全国知名文艺工作者河北行主题创作活动,来自全国各地的几十位艺术家和文艺志愿者先后前往雄安新区、阜平县、塞罕坝、崇礼开展采风交流、文化惠民活动,一场场有力度、有温度的文艺活动在燕赵大地徐徐铺开。

  以微知著,看“未来之城”拔节生长

  雄安,一个振奋人心的名字,起笔是世界眼光,落笔为时代标杆。雄安新区设立5年来,从“一纸规划”绘蓝图到“多点开花”抓实干,这座承载千年大计、国家大事的“未来之城”在风雨无阻、热火朝天的繁忙进程中“显雏形、出形象”,“蓝绿交织、清新明亮、水城共融”的生态文明之城正在破茧成蝶。

  3月1日至3日,“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迎庆党的二十大全国摄影名家走进雄安新区活动开展。柳军、线云强等摄影家一行深入考察了雄安高铁站、雄东片区安置项目建设一线、容西片区建设工地、启动区预制管廊等地,与一线建设者、社区工作者和回迁群众亲切交流、共话家常、憧憬未来,切身感受建设者们攻坚克难、奋斗拼搏的“雄安精神”。辛勤的建设者们见证着雄安的五年巨变,用心血和汗水坚守“雄安质量”,这一幕幕感人至深的建设景象被摄影家用手中的相机记录,共同绘制雄安建设影像蓝图;与此同时,摄影家也以拍摄纪念照的方式为乔迁新居的群众送去最真挚的祝福。

  河北省文联党组书记、副主席史建伟谈到,这次全方位、多角度、多样化的文艺表达生动鲜活地记录、展示和传播雄安故事,反映雄安人民的幸福感、获得感,不断增强历史主动,进一步凝聚起奋斗新时代的强大力量,要用更多优秀文艺作品喜迎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近年来,艺术家纷纷以己之长参与到雄安新区建设的伟大实践中。河北省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省美协主席祁海峰创作的巨幅山水画《太行回响》和油画《雄安畅想》,气势恢宏却不失质感和温度,已入驻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这些主题突出、地域性鲜明的作品正是艺术家责任和担当的体现。

  “黄土成金”,乡村振兴再添欢声笑语

  盛夏时节,草木葳蕤,硕果满枝。8月5日,由中国文联文艺志愿服务中心、中共河北省委宣传部、河北省文联共同主办的文化惠民演出活动来到河北省阜平县骆驼湾村,上演了一场精彩纷呈的演出。

  “你看党旗飘扬的方向,有我唯一铁打的信仰,全力以赴春天的梦想,大道直行迎接新的曙光……”翩翩的舞者、嘹亮的歌声,演出在一曲歌舞《党旗飘扬的方向》中拉开序幕。参加演出的文艺志愿者个个精神抖擞、情绪激昂,热情洋溢的表演引得现场观众掌声雷动。歌曲《小白杨》《天耀中华》等唱响了人民凝心聚力、踔厉奋发创造美好生活的昂扬斗志,河北梆子《好一派泱泱黄河》等倾注了燕赵儿女对这片山河厚土的深情,相声《美好新时代》在欢声笑语中诠释着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中国梦”。魔术、故事讲述、戏曲等各种不同类型的文艺作品接连登台,令观众目不暇接。演出在歌伴舞《灯火里的中国》中拉下帷幕,现场的老老少少激动地沉浸其中,久久不肯离场。

  阜平地处太行山深处,是著名的革命老区——晋察冀根据地的首府。10年前,阜平县骆驼湾村曾是燕山-太行山集中连片的特困地区。贫瘠崎岖的黄土路、荒山沟里的土坯房、屈指可数的农作物产量……贫困成了这里家家户户的代名词。

  2012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冒着零下十几摄氏度的严寒,踏雪前往阜平看望慰问困难群众,考察扶贫开发工作,向全党全国发出了脱贫攻坚的动员令。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没有农村的小康,特别是没有贫困地区的小康,就没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并鼓舞乡亲们“只要有信心,黄土变成金”。此次动员令振奋了所有人脱贫攻坚的决心,阜平着眼于补短板、夯基础,着力改建全域交通,结合自身比较优势,逐步探索形成了六大扶贫产业体系。十年磨一剑,出鞘必锋芒。2020年2月,阜平退出贫困县序列,“黄土”变“黄金”的美好畅想今朝梦圆。从荒山野地到希望之田,从土豆玉米到满园芬芳,如今,骆驼湾村香甜的果蔬、错落有致的农家院嵌在叠翠山峦中,吸引着八方来客,可观、可食、可赏、可玩的乡村旅游业态欣欣向荣。阜平的战贫之路,正是中国脱贫攻坚的缩影。

  河北省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张海英表示,本次走进阜平文化惠民演出是助力乡村振兴的具体实践。文艺工作者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扎实开展文艺活动,营造健康祥和、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是为民服务的天职。

  从树木到树人,文艺赓续“绿色奇迹”

  正值塞罕坝机械林场建场60周年、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塞罕坝1周年之际, 8月15日至18日,黄华三、孙志刚、原瑞伦、刘英毅等美术家和摄影家怀着激情、踏着泥泞奔赴河北塞罕坝,一睹满目苍翠、可歌可颂的绿色奇迹。这是“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迎庆党的二十大全国知名文艺工作者河北行主题创作活动的最后一站。

  “我和这些树木已经打了30多年交道……”河北省塞罕坝机械林场阴河分场红水营林区主任、全国绿化奖章获得者王国斌和同事在树木参天的林场一线进行日常测量工作。王国斌讲道:“从护林员、施工员再到营林区主任,走上工作岗位的这几十年里我始终在基层,如今看守着三万六千亩林区,每棵树的品种、种植时间我都熟悉,就像老朋友一样。”地处河北省承德市北部、内蒙古浑善达克沙地南缘的“塞罕坝”,是蒙古语和汉语的结合,意为“美丽的高岭”。历史上,塞罕坝水草丰美,森林茂密,鸟兽鱼虫以此为栖居之所繁衍生息,素有“千里松林”的美誉,可不承想,到新中国成立初期,这片绿水青山已然成了“黄沙遮天日、飞鸟无栖树”的沙地荒原。1962年,党中央决定在塞罕坝建立大型机械林场,来自全国各地的369名年轻人积极响应号召,毅然挺进塞罕坝,用青春和汗水向飞沙走石的境遇发起挑战……在塞罕坝展览馆,众艺术家被坚毅的“塞罕坝精神”深深打动。

  时至今日,是当年风华正茂奉献者的信仰,是60年来拓荒人躬耕绿野的坚守,是如今护林人依旧续力传奇的执着——肩负起“为首都阻沙源、为京津涵水源”的神圣使命,换来“水的源头,云的故乡,花的世界,林的海洋”。2017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对河北塞罕坝林场建设者感人事迹作出重要指示,称赞河北塞罕坝林场的建设者们“创造了荒原变林海的人间奇迹,用实际行动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铸就了牢记使命、艰苦创业、绿色发展的塞罕坝精神”。

  “此生未虚度,青山可标榜”。此次采风团一行本着致敬扎根荒原的建设者、描绘生态文明建设成果的初衷,背着画板,扛起器材,踏着护林员们不计其数的足迹深入林场深处,和一线干部职工交流,了解森林抚育、病虫害防治、防火、育苗等日常护林工作。摄影家的镜头里是基层林业工作者穿梭林间、一丝不苟测量数据的身影;美术家笔下是参天林海构建出的“绿色丰碑”。每个林场工作者都如王国斌一样质朴、勤奋,一天又一天用双脚丈量着塞罕坝护林防火的巡山路,辛勤守护着每一株树木健康成长,从沙漠到绿洲的故事,也是从树木到树人的践行。

  中国文联国内联络部副主任、一级巡视员苗宏谈道,几代塞罕坝人听从党的召唤,艰苦创业、九转功成,从一棵树到百万亩林海,构筑了重要的华北绿色屏障、京津冀生态支撑区,铸就了“忠于使命、艰苦奋斗、科学求实、绿色发展”的塞罕坝精神。全国文艺名家河北行走进塞罕坝活动的开展恰逢其时,大家爬山瞭望看绿、徒步森林穿行、探访见证林场作业、感悟塞罕坝精神。文艺创作应该继续聚焦人民,从平凡里挖掘伟大、于质朴中展现崇高、在细微处提炼精神,向社会大众宣传、弘扬塞罕坝精神,共同描绘燕赵大地文艺高峰。

(编辑:王丽)
会员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