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专题>2022>喜迎二十大>十年创新

曾小敏:承于戏,敏于行

时间:2022年10月03日 来源:中国文艺网 作者:
0

  火炬熊熊 号角声声:我赞文艺这十年 

      文戏优美、武戏扎实、画面精良、特效在线、剧情动人、演员好看......戏曲电影也能化身“六边形战士”?
      上映40天,取得2000万票房,这部作品刷新中国戏曲电影票房记录!
      更重要的是,35岁以下观众竟然占近九成......
      猜到了吗?这部作品便是全国首部4K全景声粤剧电影《白蛇传·情》。
 

  曾经,中国戏曲电影重纪录,少创新,票房难有突破。近年来,得益于良好的政策环境和国家的引导、扶持,各类形式新颖、内容创新的戏曲电影不断涌现,赢得观众喜爱。2021年5月由广东粤剧院院长曾小敏扮演主角白素贞的粤剧电影《白蛇传·情》在院线上映,从一开始无人知晓,到各位观众自发在网络上四处安利,充当自来水”,这部电影凭借过硬的质量在一众院线新片中突出重围,并成为许多年轻人的粤剧启蒙。 

  粤剧是岭南文化瑰宝,被誉为“南国红豆”,流行于广东、广西的粤语地区和香港、澳门地区,以及东南亚和欧美等华侨聚居地,影响遍及粤语华人地区。2009年,粤剧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作为广东省戏剧家协会主席、广东粤剧院院长,曾小敏深知自己肩负的职责和使命,从未停止传承和推广粤剧的脚步,从电影到新媒体平台,一个个成功的出圈尝试,令有着悠久历史的粤剧不断适应当下,拥抱年轻人,以“正青春”的形象,吸引着外界关注。 

  与时俱进,以情动人 

         古老的戏曲如何再度焕发青春,是当代戏曲人孜孜以求的课题。

  诗文随世运,无日不趋新。创新是文艺的生命。除艺术种类跨界融合之外,创新思想内涵也是一个重要方向。近年来,越来越多戏曲作品跳出对社会伦理道德的简单善恶评判这一窠臼,深入开掘,涌现出一众独具理性思辨意义,蕴含诗情哲理的新编作品。由曾小敏主演的粤剧电影《白蛇传·情》便是其中之一。 

  电影脱胎于同名粤剧。2014年,曾小敏获得一个举办个人戏剧专场的机会。她不愿演一场既有作品的“拼盘”,思考再三,决定改编传统粤剧《白蛇传》,创作一个“能留下来”的新戏,《白蛇传·情》就此诞生。新编版一上演,就受到了广大观众尤其是年轻观众的喜爱,曾小敏也凭借这部戏,获得第28届中国戏剧梅花奖和第16届文华表演奖。此时,把这部戏拍成粤剧电影的想法开始浮现在曾小敏心中。恰逢珠江电影集团计划尝试4K电影,双方一拍即合。 


  断桥相遇、雨中赠伞、蓬莱盗草、水漫金山⋯⋯白蛇和许仙的故事,在中国几乎人人烂熟于心,影视化版本数不胜数。曾经的暑期必播剧目《新白娘子传奇》自不必说,90年代香港导演徐克执导的《青蛇》风格独特,意境悠远;近年由追光动画制作的动画电影《白蛇·缘起》《白蛇2:青蛇劫起》拓展神话改编的叙事边界,制作精良……这些作品都对原版故事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编。 


       粤剧电影《白蛇传·情》则保留了传统故事主线,剔除枝蔓情节,以一个“情”字将五折戏串联起来,只对部分角色设定和情节进行了调整——打破了非黑即白的角色塑造,允许人物有无奈、纠葛、无能为力的空间,余韵悠长。

  电影中的白蛇,契合了曾小敏心中的完美女性形象,“她敢爱敢恨,敢于争取和抗争,也懂得妥协和退让,是有现代意识的女性。”许仙则摆脱了传统故事中多疑、试探的个性,在一番挣扎后幡然悔悟,痛哭道:“人若无情不如妖,只要有情妖亦人。法海摈弃民间故事中的“反派脸谱”,即使小和尚偷偷放走许仙,他也并未责罚,一句“仁者有心,也难怪于你”,令其庄严法相中多了几分血肉;看守灵芝的鹤、鹿仙童,也会因怜悯白蛇腹中有子、夫妻情深而放她一马,“盗草”变成“求草”。 

       初次瞥见林中御风飞过的小青,法海未加干涉,只说:“她非人类,自有去处。”

  同时,主创团队在戏曲中融合了宋代美学的留白与气韵,加上现代电影4K技术的影像表达,以高达90%的特效画面将戏曲电影的创新展示形式发挥到极致。 



 

  由此,这一流传千百年的经典爱情故事变得容易被年轻人理解,纵然有珠玉在前,这部电影也依然令人共情共鸣。电影上线年轻人聚集的B站后,获得热烈追捧,截至目前,已经获得1500多万次的播放量,5.4万条弹幕和1.2万条评论,足以见得这部戏曲电影在年轻人中间激起的波澜。 


   “让更多年轻人关注粤剧的发展,促进粤剧推广传承,是我们多年以来的使命。”曾小敏表示,通过这部电影收获来自年轻观众的热情与关注,既是预料之中的期待,也是向往已久的惊喜。“不忘传承,与时俱进。创新,就有无限可能。” 

  跨界融合,粤剧正青春 

     “没有创新的传承,是竭泽而渔的固执;没有传承的创新,是舍本逐末的冒险。传承和创新应当是粤剧发展的生命力、竞争力。” 电影之外,曾小敏还在为粤剧开辟新的发展路径,推动粤剧以“跨界融合”之势出圈。 

  这些年,曾小敏分别与广东民乐团、深圳交响乐团等合作,推出民乐演唱会和交响演唱会,展现粤剧唱腔之美;还组成讲师团开展大中小学不同形式的粤剧普及;同时登上各大卫视、网络平台的晚会,通过多样的传播方式带领粤剧飞入寻常百姓家⋯⋯ 

  2021年12月31日,曾小敏登上《“2021最美的夜”bilibili晚会》,携手“大湾区哥哥”梁汉文演绎歌曲《待你归来》,舞台上下,屏幕内外,过去与现在、传统与现代、虚拟与现实统统打破界限,上演了一段跨越时空的浪漫。二人声声激荡心弦的动人演唱,被赞“全场最佳”。 

  今年1月,游戏《原神》PV《神女劈观》的京剧戏腔引发海内外玩家的讨论,带动了大家对戏曲的关注,于是,曾小敏趁着这波热度,和知名音乐创作者不是词神合作创作了粤剧版《神女劈观》,大获好评,吸引了戏曲“国家队”纷纷下场,许多剧种参与到二创风潮中来。 


  前不久,曾小敏登上2022广东卫视中秋晚会,携手太阳之子组合,挑战以粤曲小调搭配美声技法,五重唱演绎歌曲《万水千山总是情》。粤韵融新音,每一句都唱进了心坎里。 

  “粤剧作为传统文化,具备时代竞争力、时尚感染力,与当下表达方式的融合会产生无数可能。”曾小敏表示,这些尝试让粤剧逐步“出圈”,让粤剧艺术之美为更多人所欣赏,也让她更加坚定粤剧“正青春”“正时尚”。 

  关注青年粤剧人才培养

       2020年,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国戏曲学院师生回信,指出:“繁荣发展戏曲事业关键在人”。2021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开幕式上的重要讲话中对青年文艺工作者寄予厚望:“只有青年文艺工作者强起来,我们的文艺事业才能形成长江后浪推前浪的生动局面。” 

  在总书记讲话精神的指引下,曾小敏格外关注青年戏曲人才培养。今年全国两会上,作为全国人大代表的曾小敏针对构建戏曲文化教育体系建言。她建议,参照中国戏曲学院或上海戏剧学院的设置,成立全日制的广东戏曲学院,面向粤港澳大湾区进行招生。 


  在她看来,广东戏曲资源丰富,却没有完善的、全面的戏曲人才培养院校。选送到中国戏曲学院等学校学习的学生回流难、即便学成也缺乏本土剧种风格,面向广东戏曲工作者的升级教育和继续教育资源也普遍匮乏。为此,曾小敏提出“结合广东本土戏曲特色,开设戏曲编导演音美等专业教学,进而针对大湾区各剧种进行拯救式保护,对专业艺术人才进行专业化培养;实现各优秀剧种间的特色化融合,齐心合力、系统科学、持续规范的开展教育和演出工作。 

  “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一定是代际之间的文化接力。关注青年演员的成长,构建系统、先进、科学的戏曲教育体系,是当务之急。” 

  作为广东粤剧院的领头人,曾小敏表示对年轻一代演员的培养是日常工作的核心之一。广东粤剧院重视粤剧新老演员“传帮带”,为不同艺术阶段人才打造剧目,提供实践的舞台,努力达到“提升一批、成全一批、培养一批”的目标;同时优化整合演出团,成立梅花奖工作室,为粤剧院人才快速成长提供“助燃剂”。 

  此外,广东粤剧院与广东舞蹈戏剧学院开设现代学徒制广府粤剧大专班,与中山大学、星海音乐学院、广东开放大学等高校共建了粤剧传承基地,在粤剧人才培养、粤剧社会艺术水平考级、粤剧表演及粤剧音乐艺术教育实践、粤剧培训、粤剧动漫创作等多方面进行探索并建立合作共赢的长效机制,为实现在全国两会上倡导的“成立广东省戏曲学院”相关建议奠定基础。 

  粤剧的繁荣一定是文化发展的硕果之一,也应该是岭南文化崛起的动力源泉。”曾小敏表示,这十年是戏曲发展的大好时代,推动粤剧、推动戏曲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也是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尽自己的一份力,“身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的时代,我们每一个人都是坚定中国文化自信的实践者和受益者。”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文化建设和文艺工作,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和决策部署,社会主义文艺事业展现出蓬勃的生机活力,结出了累累硕果。为喜迎二十大,充分展现党的十八大以来文艺事业发展成就,中国文艺网特别推出“火炬熊熊 号角声声:我赞文艺这十年”主题宣传。 

(编辑:张宝瑞)
会员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