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专题>2022>喜迎二十大>青春不负韶华

达璐:当杂技舞台剧迎来新的可能

时间:2022年11月05日 来源:中国文艺网 作者:王解生
0

达璐:当杂技舞台剧迎来新的可能

杂技剧《渡江侦察记》
  近些年,面对时代使命主题的叩问,在当下中国舞台艺术大阵中,一种全新的演艺业态横空出世——这就是“杂技舞台剧”,尤其是“红色杂技剧”已形成系列化规模,杂技界用创新实践的成果宣告:中国杂技在当代意识形态领域的大平台上,终于拥有了一席位置——这恰是今天的中国杂技人对守正创新探研追求和使命担当的成果。
  近年杂技界的卓著成果,引发了主流媒体和各界人士的高度关注。媒体评论文章中称其“实现了新时代语境下的艺术突破,彰显了杂技宽阔的创作空间和无限的可能性”“是在不断进行观念变革和路径探索中发起的现实主义冲击波”。
  2017年,伴随着一部努力遵循戏剧叙事法则,有着严格意义上的人物及矛盾设置、清晰解构本体为故事化用、融汇多项赋能演绎的大型杂技舞台剧《渡江侦察记》于“八一”建军节前夕发轫,首开红色杂技舞台剧之先河。在受到专家、媒体关注的同时,这部剧更是得到广大观众的青睐与好评。
  虽然我有不少参与重大演出、获奖的经历,但作为这部剧的主演,内心的兴奋和荣耀的体验是前所未有的。如果说《永不消逝的电波》是舞剧创作中的“现象级”作品,具有示范引领作用,那么《渡江侦察记》恰恰是开启了红色杂技舞台剧创作的先河。随即,《战上海》《大桥》《山上那片红杜鹃》《铁道英雄》《英雄虎胆》《聂耳》等一系列新创“红色杂技剧”接续亮相。其中,杂技剧《战上海》还被邀约为“第21届上海国际艺术节”的开幕大剧,在四十多部来自国际国内各种优秀剧目的演艺大阵中独领风骚。
  从“刘四姐”到“乔依依”
  我是南京市杂技团一名青年演员。让我深感荣耀的是,相比杂技界的其他同龄人,我较早地看到和经历了杂技剧在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道路上深自砥砺所建立起来的先行范式。
  最近四年中,我有幸先后在南京市杂技团创作演出的两部大型红色杂技剧中担任主角。
  在2017年首演的杂技剧《渡江侦察记》中,我扮演了英勇无畏的江南游击队队长刘四姐。这部剧在当年举行的“第三届江苏省文华奖”评选中荣膺“文华大奖”,我个人也因为对这个角色的成功塑造,荣获了“文华表演奖”——这是这个奖项第一次颁给“杂技剧”的主要演员。此后,我又于2019年荣获南京文化艺术节·戏剧展演奖的“优秀表演奖”。
  2021年,我团创作了全国首部讴歌南京长江大桥建设者精神与生活的现实主义重大题材杂技剧《大桥》,我被选中扮演剧中女一号“乔依依”。剧中我要担负的所有技术技巧全部都是根据剧情需要设计的新节目、新技术,特别是其中最重要的两个新作品的训练——一个是拥有高难度技术动作的《双人空中秋千》节目,另一个是原创大型空中技巧作品《沉井》。前者中的“脱手头顶倒立荡秋千”这类高难度技巧几乎快要绝版,我的训练完全从零起步。从实而言,以我的年龄,其实早已告别技术上攻坚克难的黄金时段,但既然要切实演英雄,我为何不能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去学英雄呢?我只有付出超常的努力。
  这是一部讴歌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的鸿篇巨制。在排演实践中,我切身感受到杂技艺术与“正向性、共情态、凝聚力”的现实主义创作理念同频共振所产生的时代脉动。我被剧中人物的英雄事迹深深感动,我坚信一切拼搏和牺牲都是值得的——正如我自己的训练。在《大桥》剧攻坚克难的关键时期,我向党组织郑重递交了入党申请书……
  除了“热闹”,杂技还能带来些什么?
  《渡江侦察记》的表演是我第一次担任红色杂技剧主演。作为一名青年杂技艺术工作者,表演时,我内心涌动着颇多感念。剧中的老班长周老贵为掩护我扮演的刘四姐而壮烈牺牲,当满台象征英雄热血的红绸如江水般起伏涌动时,我们仿佛看到已经牺牲的老班长与新婚妻子在天堂含泪相拥在杂技剧《大桥》中,观众们在看到南京长江大桥合龙,看到历尽千辛万苦的建设者们忘情欢呼、相拥时,他们也为之起身鼓掌、感慨流泪……
  表演结束后,很多观众久久不愿散去,不少家长带着孩子走上舞台要跟我们合影。我相信那一刻,孩子们幼小的心灵里一定埋下了一颗铭记的种子——那是烈士与英模前辈留给我们的一份深深感动的记忆。许多如今还健在的南京长江大桥的建造者们,在看完演出后一遍遍地用各种方式与他们的儿孙、同事、邻居和新朋老友分享着观剧后的深刻感触……
  过去,我经常困惑何时杂技演艺也能为观众们带来长久的记忆与回念,今天我们实现了这样的愿望——是我们的表演,让观众们对英模人物产生了强烈的情感认同,消弭了时代的鸿沟。
  在这前后两部红色杂技剧演出结束后,总有不少观众带着各自对剧目的观感来与我交流。面对这种情景,我不由得回想起多年来的演出经历。我从小开始从事常态化杂技演出,也曾有过神话、童话等不同样式的杂技秀、杂技剧的表演经历,每每谢幕,看到的都是人们随热闹结束即消失的背影,偶尔能听到一两句“真不容易”“挺热闹”的感叹,权当是对你演出不易的理解。还有很多观众在你还没谢幕时,就习惯性地早早退场了……
  如今,回顾两部红色杂技剧的演出经历,演员们每场都眼含热泪,要多次谢幕回应迟迟不肯离去的观众们的欢呼和掌声。我想,他们也许不单单是在为先烈、为英模的故事动容,也是为今天的杂技能有这样一种思想与情感的表达而感动。我听到有观众主动向扛着摄像机的记者表达感言,他们回忆着剧中令人印象深刻的片段、由衷感叹着人物的命运,也听到他们在诉说令自己惊喜的发现——曾经只是“看个热闹”的杂技表演,如今却在故事性、思想性、观赏性等方面发生了如此巨大的改变……
  这些都是我的切身经历,也是我所见证的在当代中国杂技人的创作下,红色杂技剧产生的巨大影响和魅力。
  “切换赛道”后,前路还很长
  纵观近年来潮水般涌现的一部部红色杂技剧,几乎都是集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为一体的优秀作品,剧中的情节、场面、人物及整部戏都是通过与剧情对位准确的杂技语汇来展现的。
  在杂技剧中,演员们不仅能驾轻就熟地呈现高难惊险的技术技巧、魔术般的悬宕神幻,还要演绎人物的幽默滑稽。尽管如此,这种表现形式也并不会制造出技巧与故事间的疏离感,或是让人觉得有炫技之嫌。这些杂技剧中的典型表演行当,非但没有弱化其技巧本体,还在关键时刻助推着情节递进,比如刻画战争、描绘情景、揭示主旨、映衬人物形象……这完全超越了传统技艺的演艺印痕。
  我深知,“杂技舞台剧”作为一种新兴业态出现,完全被公众认知是需要一个过程的,但对敢于将已有并经历过数千年积淀而形成的演艺样式切换到另一条道路上的开拓者们,我的内心充满敬意。
  中国当代的杂技艺术工作者,毕生追寻的就应是这样用真诚去创建的文化价值。它让人们看到:今天的中国杂技人不仅能够在国内外大赛中创优夺标,同时也能在参与构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脉络体系的新征程中,收获一份属于中国杂技艺术工作者的梦想与荣光。
  达璐,南京市杂技团演员、老师,国家三级演员。主演代表作有杂技剧《渡江侦察记》《大桥》等;2019年7月,在第十届全国杂技展演获得“优秀剧目奖”;参加演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展演作品《金箍棒》。
(编辑:魏康奇)
会员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