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专题>2022>学习二十大>文艺笔谈

张延利:纪录片拥抱“三新”打造“二意”

时间:2022年12月23日 来源:中国文艺网 作者:
0
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笔谈 
纪录片拥抱“三新” 打造“二意”
张延利
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融媒体文化委员会秘书长、中国纪录片网负责人
  一直以来,纪录片以其节目内容的真实性成为国际观众了解别国的重要窗口,是国际传播的重要节目类型,是文化交流文明互鉴的重要载体,被认为是国际传播中的“文化硬通货”,在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构建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中发挥着纪实影像的独特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形成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深化文明交流互鉴,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强调了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重要任务和提升国际传播能力的重要性,也为新时代中国纪录片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赋予了新责任、新使命、新动能,为讲好有意思、有意义的中国故事注入了新的动力。
  一
  纪录片作为一个传播理念的形象化载体,在中国国家形象的全球构建中,具有天然的优势和真实的感召力。过程性、纪实性的呈现使得其易于突破文化壁垒,获得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的理解和认同,对于构建国家形象有着积极的意义,承担着不可推卸的社会责任和义务。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强调了在文化艺术作品创作及传播中的人民性、引领性、开放性、创新性。
  作为向世界展现中国文化、中国形象、传播中华文明不可或缺的“国家相册”,在纪录片的国际传播中,人民性体现在既考虑国内受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也关注海外受众的接受和理解程度;引领性体现在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底蕴与中华民族精神的力量精髓为旗帜,以中国文化感染世界、以中国智慧启迪世界、以中国精神鼓舞世界;开放性体现在以社会主义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核心,探索与挖掘中华文化的包罗万象与博大精深,包容和学习丰富多彩的世界各国优秀文化,做到与全世界人民共鸣共情;创新性则体现在创作理念、主题、模式、内容、形式、渠道、平台等多方面的突破与革新。
  二
  对于国产纪录片来说,加强国际传播建设,需要以高质量内容与多元化媒介为抓手,需要在充分释放纪实影像真实的力量的基础上,提升对外话语的创造力、感召力、公信力。既要以融通中外的表达方式解读新时代中国发展,诠释中国价值,传播中华文化,增进国外受众对中国发展道路、中华文明底蕴的认知和理解,还要积极探索与国际性媒体、区域性重点媒体、对象国主要媒体以及国际性流媒体平台、国外主流媒体的网络平台等开展更加多元化的合作方式,争取实现多点突破。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要“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深化拓展平等、开放、合作的全球伙伴关系”。随着纪录片国际传播观念的不断更新,精准适宜的国际化表达方式得到更为有效的运用,中外合拍、合作传播成为纪录片国际传播一种较为成熟和主流的模式,自然生态、美食人文、历史文化、非遗传承等传统题材以及抗击疫情、脱贫攻坚、全面小康、建党百年等时代题材都是中外合拍青睐的表现题材,也是成果较为丰富的领域。各国纪录片团队在“平等、开放、合作”的创作关系中统筹国内国际视野,突破语境壁垒,找到普遍的共情点共鸣点,让处于跨文化语境下的受众更易于接受和理解中国故事,作品更容易获得较好的传播效果。
  平台和渠道是实现纪录片国际传播的重要要素,在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中至关重要。自主建设海外播出渠道、在国外主流平台打造专题播出栏目、参与国际主流节展、通过版权交易中的购买方进行国际发行等方式共同构建出多主体、立体式的中国纪录片外宣格局。
  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我国大力推动国际传播的守正创新,我国的国际话语权和影响力有了显著提升,纪录片的对外传播成为加强整体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三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当前,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纪录片作为最具国际化、最具文化品格和最具传播力的文化产品之一,以影像为载体,构建与世界人民的认知之桥、情感之桥、价值之桥,承担着向世界传递中国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与决心的时代任务。而不断变化的国际传播环境,不断变化和日益复杂的国际传播生态,给纪录片的国际传播带来不小的挑战,也带来了突破与创新的机遇。
  中国纪录片的国际传播能力始终是立足于中国纪录片的整体发展水平,二者是楼阁与地基的关系。因此,提升中国纪录片国际传播能力,首先要“打好地基”,推动国产纪录片高质量发展,以更多优秀作品为国际传播提供源源不断的“建筑材料”。政策始终是推动中国纪录片发展的关键动力之一。在有关纪录片发展的政策制定中,既要将过往成功经验、有益举措和新时代的要求与纪录片的发展趋势相结合,提出更为具体和更加符合时代要求的政策性指导意见,推动纪录片产业发展,又要聚焦中国纪录片在国际传播过程中的具体问题、具体困境,精准施策,为纪录片的国际传播注入信心和动力。
  强化国际视野,培养国际思维,做好本土话语体系与对外话语体系的对接工作。在国际传播中,纪录片应当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在题材选择上,不仅着眼于中国题材、中国故事,也要着眼于人类社会的共同关切;在叙事模式上,要坚持重视熟悉故事的陌生化叙述,要从传播对象的视野出发进行解读,要平衡各方观点,立体展现国际争议,始终以真切对话打通情感同频共振的连接通道,在共同的国家记忆里,寻求最大公约数,进而实现价值认同和民心相通,才能发挥纪录片国际传播的应有价值。
  最后,应重视国际营销能力的提升。由于资金投入产出问题、海外营销经验匮乏、国内国际市场没有良好衔接等多种因素,我国纪录片国际化营销能力薄弱。当前除了少数通过版权交易,由国际主流平台进行自主营销的中国纪录片作品外,大部分“走出去”的纪录片还停留在以顺利播出为国际传播目标的阶段。因此,应大力建设国产纪录片国际传播中的营销板块,加大资源倾斜力度,积极学习国际同行的成功经验并进行本土化改革,培养具有纪录片思维的国际营销人才与具有营销思维的纪录片创作人才,将营销思维从创作环节贯彻到发行传播环节,实现与海外市场的高效对接。
(编辑:王渝)
会员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