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专题>2022>二十大>图片墙

好电影一定是契合时代浪潮、反映人民心声的

时间:2022年09月19日 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者:
0

好电影一定是契合时代浪潮、反映人民心声的

——专访中国影协副主席、博纳影业集团董事长于冬

  新时代以来,从《智取威虎山》《湄公河行动》《红海行动》《中国机长》《中国医生》到《长津湖》《长津湖之水门桥》等叫好叫座的影片确立了新主流电影在观众中的地位,博纳影业集团俨然成为拉动中国新主流电影创作的火车头,从内地电影人与香港电影人联合拍片中摸索出成熟的主流电影制作模式,到对新主流电影逐步进行题材尝试和拓展,中国影协副主席、博纳影业集团董事长于冬多年来一直在思考新主流电影的创作问题,如今开花结果,获得了观众的肯定与支持。

  中国艺术报:请您谈谈当年开启新主流电影创作的初衷,又是如何检视这几年的创作和成绩的?

  于冬:我生于上世纪70年代,投拍《智取威虎山》是源于儿时的英雄梦想。我内心对革命英雄主义是情有独钟的,或者说,我有一种使命感。这就更加促使我带领博纳团队在主旋律商业类型大片的路上一路探索、努力耕耘。

  2014年底,博纳影业将“五年磨一剑”的红色经典《智取威虎山》以3 D商业大片的新貌搬上大银幕。上映后取得了8.8亿元的票房,成为当年贺岁档票房冠军,同时也是当年华语片年度票房的第三名。这些年来,博纳影业在主旋律创作中不断探索、不断成熟、不断升级,摸索出一条与市场共赢、与观众情感同频共振的新路。

  电影是时代的映射,真正的好电影一定是契合时代浪潮、反映人民心声的电影。此后的《湄公河行动》《红海行动》《中国医生》《长津湖》等电影,口碑和票房双成功的背后,是博纳影业对工匠精神的执着,对时代精神的精准把握。《长津湖》历经5年多的剧本打磨, 2年多的细致筹备,投入超大规模的服装道具及超百公里战役战术设计,终成此片。《中国医生》的摄制组第一时间赶赴武汉,深入大街小巷,见证武汉浴火重生时的感动,将最真实的抗疫故事搬上银幕,打动了亿万观众。

  中国电影长达10多年的高速发展背后,实际上是夯实电影的人才基础、技术基础、制作基础和工业基础的过程。这10多年来我们积累的经验,在《长津湖》系列中都用上了,《长津湖》系列电影成为中国主旋律电影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实际上是整个中国电影的一次全行业的合力托举。同样,相辅相成,从“山河海三部曲”到“中国骄傲三部曲”又到“中国胜利三部曲”,博纳影业致力于推动主旋律电影成为新主流电影,又极大地促进了中国电影工业的成熟。

  中国艺术报:您觉得新主流电影对中国电影工业的发展带动作用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

  于冬:一方面是内在的推动,新主流电影除了主旋律的内涵之外,更注重普通人的情感故事,这是我们跟美国电影的最大区别。美国电影这十年拍了很多超级英雄,他们的超能力哪来的呢?都是上天给的。而我们拍的都是平凡英雄,就是我们身边的普通人——普通的消防员、普通的飞行员、普通的战士。譬如《长津湖》拍的就是最穷苦家庭的两兄弟,一个叫伍千里,一个叫伍万里,他们远赴千里万里去保家卫国。这些普通人的情感更加真实可信,也更加动人,不像美国的超级英雄离我们那么远,感觉那么虚幻。超级英雄的那种情感,我们没办法共鸣,但是这些普通人的故事,我们可以同频共振。简单地说,今天的中国观众更希望银幕上的英雄是中国人的英雄,更希望在银幕上看到中国人的情感故事。这种自信心和文化认同的背后,其实就是我们祖国的强大和人民心中的幸福感。所以我一直说,一部电影的成功,一定是对现实社会有观照的。

  另一方面,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新主流电影推动了当代电影人以现代电影的制作理念去做电影。我经常强调,什么是现代电影?就是要符合今天年轻人的观影习惯——气氛、节奏、美学追求,都要跟今天年轻人的口味高度吻合。如果我们还是按照老方法去拍,年轻人就会觉得闷。所以,博纳影业这一路走来,在主旋律电影的创新性表达和创造性转换上下了很多工夫。

  《长津湖》系列成为中国电影的新标杆,其坐标性意义不仅在于将中国电影的工业化规格推向一个新的高度,更在于中国电影能够从容面对相当于好莱坞A级制作的大制作、大投资。以前国内很多电影都去国外做后期,依赖于国外的技术,其实中国电影的工业基础已经累积到了一定程度。 《长津湖》几乎把中国所有的后期制作、特效技术支持的力量都调动起来,90%以上的特效和后期都在国内完成。可以说,从硬件上见证了中国电影的一次飞跃和大踏步前进。

  中国艺术报:博纳的新主流电影在全球发行情况怎么样?您觉得用电影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需要做好什么工作?

  于冬:博纳影业的多部新主流电影在海外上映,均取得了很好的成绩。目前各行各业都在做大转强,我们国家2035年也要实现文化强国,文化产业中的标志性产业就是电影产业,所以要努力实现电影强国,是我们电影人未来15年的征程。什么是电影强国?两个标志:一是本国电影在本国市场上的绝对主导地位。目前看来,无论是故事影片生产能力和技术的进步、人才优势、工业化水准提升,我们已经是电影大国了,但还缺一个,那就是另外一个标志,即中国电影的海外出口能力、辐射能力和国际影响力。中国电影的进步除了我们自身的努力发展,还吸引全球人才,包括制作人才、创意人才和营销发行人才。未来的中美电影既有竞争也有合作。竞争体现在制作上,也体现在话语权的竞争上。但合作也是必然的,因为中国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庞大市场,另外我们也需要英语市场去讲我们的故事。

  中国艺术报:您觉得新主流电影的发展还存在哪些切实困难需要解决?

  于冬:要加强知识产权的保护。目前的现状是,只要中国已经上映了,海外就有盗版了,要强化中国电影的知识产权保护,保护中国电影产业的商业价值。另外,资本市场助力是中国电影发展的必由之路,好莱坞大公司背后全是华尔街银行家、金融家的支持。中国电影只有借助资本的力量,才能源源不断补充壮大,有更多的资金拍摄更好的电影,吸纳全球人才来讲好中国故事,向世界扩张我们的影响力。

  中国艺术报:今年是香港回归祖国25周年,博纳对内地与香港电影的交流互动、融合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请您谈谈博纳与香港电影产业、电影人深度融合的历程与感悟,并请您谈谈博纳在未来与香港电影继续融合发展的计划。

  于冬:博纳跟香港电影人的合作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我亲自到香港招揽生意,谈影片的内地发行权,从报批到营销再到结算,一切都是摸着石头过河;第二阶段是与香港合作拍片。受益于2003年《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的签署,两地影视交流日益紧密。博纳开始作为投资方投资香港电影,同时在香港设立了第一家海外发行公司,以香港为转轴开拓国际市场的发行业务。2011年以来,中国内地电影市场不断扩大,我大胆邀请香港导演北上拍片,这也意味着博纳与香港电影人的合作正式进入第三阶段。由徐克执导,张涵予、梁家辉领衔主演的《智取威虎山》票房8.8亿元,一举夺得2014年度票房冠军,同时刷新了主旋律电影票房的最高纪录,把这个阶段推向一个小高潮。自那以后,如何把“主旋律”跟香港电影制作、现代电影制作的理念相结合成为博纳与香港电影人的思考方向。于是有了后来刘伟强的《建军大业》《中国机长》《中国医生》、林超贤的《湄公河行动》《红海行动》《紧急救援》以及由陈凯歌、徐克、林超贤联合执导的中国影视鸿篇巨制《长津湖》和《长津湖之水门桥》。我认为香港电影人是最能够“适者生存”的一批电影人。他们的勤奋和努力是影片成功的保证。比如刘伟强拍《建军大业》,他作为一个香港导演,对这段历史可以说是比较陌生,刘伟强足足花了半年时间去收集各种资料、跑遍各地的博物馆,一点一滴地去了解这个故事,才有了从全新视角切入的《建军大业》。徐克和林超贤拍《长津湖》也是如此。起初两位导演对抗美援朝历史也了解不多,但同样花了很多时间和精力去研究,才有了大家最终看到的绝妙光影。《长津湖》在香港取得超过2000万元的票房成绩,很多年轻人观影时更是感动落泪,被志愿军在艰苦环境下不畏强敌、英勇牺牲的精神所打动。电影作为一种特殊的传播途径,给他们带来了深切的家国情怀。

  中国艺术报:疫情防控常态化下,您觉得应该如何重建观众的消费心理?对于中小成本电影应该如何实施有效扶持策略?

  于冬:电影不仅仅是一个生产线,它更多的是一个艺术创作,要给创作者更多的鼓励和支持,同样观众也在等待着新电影出来,观众也经历了这场疫情,需要心灵的疗伤,需要心灵的抚慰,电影的功能就是慰藉心灵,所以今天拍电影不仅仅是一个投资和生产的问题,我们是要有使命感的,要做好电影来慰藉广大观众的心。所以应该联手更多的电影工作者,不光是导演、编剧这些主创,还有大量的后期公司、制作团队的工作人员。影院跟片方现在是一条心,有了好片子影院就增加上座率,就有信心继续把店经营好,这需要全行业的同仁团结奋进。因为观众的期待在这里,所以电影行业触底反弹之后需要更多的好片进入市场,把观众呼唤回来。电影的主创团队,会更加珍惜观众重新走进电影院这样一个机会。我相信,有电影人在,就会有好电影,有好电影在,观众就会回来。

  中国艺术报:请您谈谈《海的尽头是草原》的创作情况。

  于冬:确定《海的尽头是草原》选题的时候,也是在疫情肆虐的时候,博纳影业正在全力以赴、集中所有力量拍摄《长津湖》,但是“三千孤儿入内蒙”这个故事一直在我心中,我跟尔冬升导演说,你擅长拍小孩子,擅长拍爱情故事,现在去拍一个内蒙古题材的,希望能够用一种大爱、一种温暖,来慰藉疫情后的广大观众。尔导很认真地去研究这段历史,翻遍所有当时的资料、当年的报告文学,还有很多的影像资料,从中找到了一个全新的角度,用一种新的方法去拍,这是考验导演功力的。

  《海的尽头是草原》拍摄地是锡林郭勒盟的乌拉盖草原,这是一片非常美的草原,静静的乌拉盖河流淌,是一个水草丰美的地方。但是我们拍的不光有水草丰美,还要拍它的残酷,它的雪山,还有在季节变换的时候,游牧民族的迁徙。这就有一个要求,所有的演员都要骑马,包括青年演员王锵、丁程鑫,这些演蒙古族少年的孩子们,他们都要成为马背上的英雄,要表现出训练有素的样子,所以他们很长时间先是练习骑马,才会看到影片里有这么多骑马的故事发生。

  中国艺术报:“胜利三部曲”之《无名》的具体情况到了哪一步?您觉得该项目的亮点是什么?希望该片能够与观众达到怎样的互动效果?

  于冬:《无名》已经制作完成,将择期上映。电影《无名》聚焦隐蔽战线,致敬“无名”英雄们的信念与信仰。影片由曾执导《边境风云》《罗曼蒂克消亡史》的导演程耳担任编剧及导演,讲述了地下工作者们冒着生命危险送出情报,用生命与热血保卫祖国的故事。影片的故事发生在1937年11月到1945年8月这段时间,当时的上海正处在“艰难时刻”,无数地下工作者前仆后继,换来了中国抗战的胜利,我们要通过这部电影事无巨细地展现“无名者”的奋斗,带观众去看到一个见所未见的世界。程耳的知识储备相当全面也相当厉害,他对于民国历史了如指掌,对地下党的很多著名人物也都非常了解,再加上他独有的影像风格和美学风格,这次《无名》在他原有的艺术影像风格基础上加入更多商业元素,十分令人期待。

(编辑:苏锐)
会员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