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专题>2016>行风建设媒体专访>新华社

吴凤花:舞台令我兴奋 观众令我敬畏

时间:2015年09月25日 来源:新华网 作者:冯源
0

(1)吴凤花的剧照(资料照片)。新华网图片

  舞台生涯30年,最近有医生建议她彻底休息一段时间,缓解油彩造成的面部过敏,中国戏剧“二度梅”得主、绍兴市柯桥区小百花越剧艺术传习中心副主任吴凤花的第一反应是:“这怎么行?!”

  “我的兴奋点就在舞台上,上妆以后我就忘掉了生活中的我。”吴凤花说,自己大部分的精力还在舞台一线,每年的基层演出有上百场。“节目单上有我的名字,我不演,就是不尊重观众。而且,人山人海的观众对我来说,太有诱惑力了。”

  对观众的尊重,让她曾冒着截瘫的风险带伤演出。1998年4月15日,该中心的前身绍兴小百花越剧团在武汉剧场进行最后一天的演出,吴凤花主演的《断桥》和《摄政王之恋》是开场戏和压轴戏。

  当时,她已经连续演出10多天,扁桃体肿大发炎,还发着烧。在做腾空后翻动作时,她一个趔趄,摔昏在舞台上。

  “真对不起大老远跑来看戏的观众!”苏醒后的吴凤花内疚地说,她坚持完成了压轴戏的演出才被送到医院,结果被查出胸椎第6节和第12节压缩性骨折。医生告诉她:“你是一个胆大的演员,又是一个幸运的病人,骨折没有压迫到神经,否则就要高位截瘫。”

  如今提起这段往事,吴凤花也有些后怕:“我当时只是想开场戏出了洋相,压轴戏就要尽最大的可能去弥补。”同样是为了弥补,一年后,她重上武汉演出,答谢所有关心她的观众和朋友。

  1983年,13岁的农家少女吴凤花从1万多名考生中脱颖而出,成为绍兴县戏曲艺术学校越剧班的首批学生,先学老生,一年半后改学花旦,两年半以后又改学小生。她至今记得,冬天的早上,学生们跟着老师到艺校边的小山上学戏,老师在前面扫雪开路,她们在后面步步紧跟。

  在这条山路上,走出了3位“梅花奖”得主:吴凤花、吴素英和陈飞,随后的30年,她们一直同团演出。吴凤花说:“三姐妹聚在一起30年,非常宝贵,大家都有很多机会到外面发展,但还是相守在基层院团。梨园姐妹的情谊,只有在舞台上才能享受得到。”

  1987年12月25日,这是吴凤花一生铭记的日子。她在一位前辈的介绍下,拜越剧“范派”创始人范瑞娟为师。这位越剧界的一代宗师,所饰演的“梁山伯”一角,在解放初就已经脍炙人口,蜚声海外。

  “范老师和我论关系是师生,论年龄更像祖孙,从这位‘老祖宗’身上,我学到的是对观众的深深敬畏。”吴凤花说,每次范瑞娟看她演出,事先都要检查各种细节,例如发根一定要剪平,指甲也必须剪短,因为饰演男性,不能让观众看到这些不协调的细节。

  “我从她身上学到的另一点是因材施教。”吴凤花回忆说,1991年,胡梦乔和范瑞娟两位老师为她逐字逐句设计了《陆文龙》的唱腔,但是首演后有的上海观众提出了质疑。“第二天,范老师又到剧场,告诉提意见的观众,‘是我要求她在我的基础上创新的,戏路不一样,不能把‘梁山伯’套到‘陆文龙’身上。”

  吴凤花先天的嗓音条件并不完全接近范派,因此她不能死学,而是从客观条件出发,凭借着清纯明亮的嗓音,跌宕起伏、顿挫鲜明、高亢挺拔的演唱,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唱腔风格,而演的角色既有文弱书生,也有英武将军,既有黑白兼备的枭雄,也有懦弱无能的皇帝,遍及巾生、官生、大官生、武生、文武生、穷生、娃娃生和老生等多个行当。凭借着扎实的艺术功底和文武双全的艺术风格,1996年吴凤花摘得了第13届中国戏剧梅花奖,又于2011年摘得了第25届中国戏剧梅花奖“二度梅”。

  如今,吴凤花已经是第四届全国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中的一员。“当下的传统戏曲文化还有发展空间和机遇,我希望趁着现在还有精力和体力,创作出既符合时代主旋律,又能赢得市场竞争力的作品,我们这一代演员有责任传承好传统的经典艺术,也要为越剧未来的发展做一些尝试与探索。”

(编辑:黄远)
会员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