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专题>2016>长征胜利80周年>访长征

王定国:长征精神超越时空

时间:2016年10月17日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任欢
0

  记者见到王定国老人时,她正聚精会神地在纸上书写“长征万岁”四个字。她的儿子谢亚旭说,老人家今年已经104岁了,话语不多,现在与别人交流,一般是由他来转述母亲的意思。“平常母亲通过写写字,玩玩小孩子的玩具,来活动大脑。别看她年纪大了,但是写起字来仍然一气呵成。”谢亚旭说。

  眼前这位慈眉善目的老奶奶,当年不仅经历了艰苦卓绝的长征,晚年也坚持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1933年参加红军,几过雪山草地,离休后积极投身社会活动,70多岁推动长城保护,90多岁呼吁生态建设……

  那一抹红色悄然绽放

  1913年2月4日,王定国出生在四川省营山县安华乡的一个贫苦家庭。那时家中没有田产,也没有房子,全家在靠借别人的一面山墙搭起的茅棚里栖身。因生活所迫,王定国被卖作童养媳,洗衣、做饭、砍柴,做不好就要挨打。

  嫁人、生子,是那个时代绝大多数山里女孩儿的命运,但王定国却剪辫子、放小脚,用行动说“不”。她说:“脚小了,走不动;辫子被拽着,跑不了!”幸运的是,王定国舅舅的朋友、地下党员杨克明,给她带来了共产党“男女平等,没有压迫”的新思想,这让王定国振奋不已。后来,舅舅等人凑足了40多块银圆,终结了她和婆家的婚姻关系。

  在新思想的影响下,王定国积极配合当地的农民协会,四处宣传男女平等的思想,并于1933年12月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这时的她有了人生奋斗的目标,也更明确了“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救妇女”的信念。后来,她又先后担任营山县苏维埃政权内务委员会代理主席、县妇女部部长、妇女独立营营长等职。

  她在歌声中走完长征

  1935年,爱唱爱跳的王定国被调入红四方面军政治部文工团,那时的她没有想到,等在前方的,是一段艰苦卓绝的漫漫长征路。

  部队行军时,王定国会在队伍前头赶路,部队休息时,她又会回过头来进行慰问演出。就这样,王定国在长征路上共翻越了5座大雪山,草地走了3遍,可以说比别人多走了一倍的长征路。可在她眼里,“山高路险,道不好走,剧团走前面,当啦啦队,大家看了唱歌、跳舞,忘了疲劳和艰苦,就走得快了。”

  1936年1月中旬,王定国和战友翻过夹金山,慰问红五军三十七团。三十七团的战士听说她们冒着风雪,长途跋涉来演出,高兴极了。虽然风像刀子一样呼呼刮在她们脸上,但一上场,她们就忘却了一切,只想着给战士们贡献精彩的表演。临别时,好多战士还留下了热泪。

  过草地时,树皮、皮鞋等都成了红军战士的“粮食”。乐观的王定国和战友特意编了这样一首打油诗:“牛皮鞋底六寸长,草地中间好干粮;开水煮来别有味,野火烧后分外香。两寸拿来熬野菜,两寸拿来做清汤;一菜一汤好花样,留下两寸战友尝。”当时的王定国,瘦到只有50斤,但她却笑着说,要是胖的话,哪里过得来!踩到泥潭就要陷下去。

  开启新的“长征”路

  1984年,王定国在整理、出版完丈夫谢觉哉的日记、传记等之后,在儿女面前宣布:“多年来,我一直照顾你们和你们的父亲,从现在开始,我要去做我的事了。”谁也没有想到,王定国所说的“我的事”,就是为共产主义事业继续奋斗。

  20世纪80年代,长城周边有人偷拆长城砖,用来盖房子、围猪圈,王定国痛心不已。于是,她和魏传统、罗哲文筹备成立了中国长城学会。学会成立之初,王定国坚持“三不要”原则:不向国家要经费、要编制、要办公场所。为更好地让人们认识到长城的价值,她连续三年组织了群众性的慕田峪长城越野赛,并组织长城沿线11家电视台,拍摄了38集专题电视片《万里长城》,发行到世界各国。

  90岁后的王定国,关注起了国家的林业生态建设。她不顾年老多病,到全国多个省市了解林业生态建设情况:2004年到广西壮族自治区考察速生林建设;2005年到河南省考察黄河故道生态治理情况……2010年,王定国与重庆市民一起,在长江边植树造林,她感言:“只有大家都走上这‘绿色长征’之路,才能真正地为子孙后代造福。”

(编辑:云菲)
会员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