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专题>2015>羊年春节>羊年-传说

“羊”基因“羊”文物“羊”民俗

时间:2015年02月16日 来源:陕西日报 作者:刘锦 杨静 实习生 李唐波 许瑶
0

羊年春节说陕西 “羊”基因“羊”文物“羊”民俗

  说说我们的“羊”基因

  在农历乙未羊年新春来临之际,在新的时代背景下,重读这些融入民族血脉之中的“羊基因”,我们会发现羊的许多典故传说都和肇始于黄河文明的陕西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与我们今天所践行的价值观也有着诸多方面的契合。

  陕西是华夏文明的发源地,也是炎黄子孙寻根祭祖的“精神家园”。

  在农历羊年来临之际,我们在这里顺着羊的历史文化脉络,追溯重温中华民族的历史记忆,探寻祖先繁衍生息的故事,感受恢宏大气的民族情怀。

  “羊”是传统十二生肖中与人最为亲密的动物之一,从古至今,无论是在我们的生产生活、神话传说还是文化礼仪中,羊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而陕西与羊也有着深厚的渊源。

  “羊”——中华民族最早的图腾

  羊因其性格温顺,容易驯化,是人类最早饲养的动物之一,也是上古先民在游牧时期主要的蓄养动物,与人类的关系密切,羊的地位在过渡到农耕社会后才逐渐被牛取代。

  “华山之阳”、“姜水”之滨孕育了中华民族的始祖——炎帝,这个人杰地灵的地方正位于今天陕西省宝鸡市一带。在司马迁所著《史记·五帝本纪》中记载,炎帝母亲女登的受孕地点在姜水的羊头山。古时,姜水属羌地,羌人从事畜牧业,羌人部落即以羊为图腾,因此炎帝神农氏从出生就与“羊”结缘,炎帝部落最早的图腾就是羊。

  如今,在陕西宝鸡仍然流传着许多关于炎帝的传说故事乃至上古时代流传至今的民间习俗,宝鸡每年都会举办相应的炎帝祭祀活动。“每年的炎帝祭祀都很隆重,来祭祀的不仅有宝鸡本地人,还有很多外地甚至是海外的华人专门参加祭祀仪式。除了正式的祭祀典礼,还有很多民间的活动,像耍火龙,点排灯、唱大戏等等,特别热闹。宝鸡人‘崇火’、‘尚红’的习俗相传是炎帝时候传下来的,它们对宝鸡人的日常生活产生深远影响。只要我在宝鸡,赶上祭祀炎帝的活动一定会去参加。”从小在宝鸡市长大的张婷说。

  传说的三皇中,除了炎帝神农氏,伏羲也是最早以“羊”为部落图腾的。“伏羲生于成纪”,“成纪”据考证指的就是现在今甘肃天水一带,这里的古羌戎氏族的原始图腾就是“羊”,至今,我们都能在羌寨看到悬挂羊头的文化习俗。我们常说的中华民族是龙的传人,以“龙”为图腾,都出现在“羊”图腾之后。

  伏羲羊角柱上画八卦。伏羲创造的“八卦”即后来的《易经》,结束了人类“结绳记事”的历史,从“野蛮”进入“文明”,推动了中华文明的进程。羊角柱据考是原始古人祭天时立在地上的长杆,做成羊角状,方便挂祭品,伏羲正是受羊角柱启发而造“八卦”。《易·系辞传》有言“古者庖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视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

  炎帝姓姜,“姜”字上半部为“羊”、伏羲的“羲”字中也有“羊”,《说文解字》载羊,祥也。孔子曰:“牛羊之字以形举也。”从这些汉字的构造也可以看出对羊的崇拜。

  事实上,无论是炎帝部落、伏羲部落以羊为图腾,还是在他们的名字中都体现出与“羊”的关系,说明羊早已渗入我们的文化基因。

  羊“知法”——开启古代司法公正序幕

  羊,在古时也被视作“法”与“义”的代表。透过这些与羊有关的传说故事,我们可以找到古人身上宝贵的“法治”“正义”等等现代思维。

  “羊”对早期文化的影响尤为明显,古人有感于羊正直美好的形象,也增添了神化的色彩。“皋陶断案”的传说发生在尧舜时代,大法官皋陶就是借助独角神羊断案,继而实现了当时的司法公正,维护了社会秩序,被后世奉为司法鼻祖。

  《春秋·元命里》载曰:“尧得皋陶,聘为大理,舜是为士师。”根据《帝王世纪》中的记载,皋陶任尧舜时期的大理之官,负责氏族政权的刑罚、监狱和法治,并制定了五刑之法。

  在汉代哲学家王充所著《论衡·是应》中:唐尧之臣皋陶治狱,辅以独角之羊。传说皋陶是使用一种叫獬豸的怪兽来决狱。这种獬豸就是有一只角的羊,是一种有灵性、能够分辨曲直、确认罪犯的神兽。每当皋陶对判决产生怀疑时,就会把神兽獬豸放出来,“其罪疑者,令羊触之,有罪则触,无罪则不触”,这种断案的方法取得了很好效果。有史书记载“皋陶时期,天下大治”。

  这个名叫獬豸的独角羊又叫“任法兽”,据说后来古人根据“獬豸”的形象发明了一种羊角帽叫“獬豸冠”,也称“法冠”。法官审案时必须要戴上以显自己如獬豸般明察秋毫,办案公正公平,秦汉时期法官都流行戴这种“法冠”。“獬豸”的图案后来一直出现在历代执法者的官服上,象征秉正执法。

  《说文解字》这样解释“法”:古体写作“灋”。灋,刑也,平之如水,从水;廌,所以触不直者去之,从去。而“廌”即是獬豸。古人之所以选择用“羊”来断案,与羊身上的一些特质密不可分。例如有专家分析认为,羊性喜清洁,喜欢居于干燥整洁之处,饥餐青草、渴饮清泉,洁身自好,而远离污秽。正是因为羊与其他动物的习性有如此差异,羊也逐渐在人们心中成为清正廉洁的象征,是有“义”之物。

  在今天看来,皋陶以獬豸断案更多仍是反映了上古时期神权的特点。历史上关于“神羊”的故事也时常出现,当古人遇到难以判决的案子时,最后往往通过“神羊”介入得出答案。直到现代,我国一些地区的民间仍然流传着用羊占卜的风俗。“神羊”的决断得到广泛认同,一方面是受当时社会整体认知水平所限;另一方面则是人们对于羊的信任与崇拜。

  关于獬豸决案的科学与否我们不去追究,单从这样的判决方法来看,它本身蕴含着对公正执法的追求。反观这些古人的智慧,对我们现在提倡依法治国,树立起公平公正的法治思维也会有所裨益。

  羊“知礼”——影响中国礼仪文化

  “下马陵街”位于西安市南城墙东段内侧,这条街因“下马陵”得名。而“下马陵”就是西汉大儒董仲舒之墓,现位于“下马陵街”东北侧。正是这位著名的思想家将儒家文化的核心精华“仁”、“义”、“礼”赋予到羊的身上,称赞羊乃“美”、“祥”之物。

  “羊”通“祥”,多作吉祥。“祥”、“善”、“美”、“義”、“群”等有美好寓意的汉字都与“羊”密切相关。同样,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很多优秀美好品质在羊身上也有体现。

  董仲舒在《春秋繁露·执贽》写道:“羔有角而不任,设备而不用,类好仁者;执之不鸣,杀之不谛,类死义者;羔食于其母,必跪而受之,类知礼者;故羊之为言犹祥与,故卿以为贽。”在士大夫们的眼中,羊身上的美好品质很多,因而他们以羊为贽,把羔裘作为朝服,以显示自身德如羔羊。

  中国传统文化崇尚孝道,羊羔跪乳这一行为与儒家所提倡孝道之义相契合,羊羔因“至孝”、知“礼”而得到古人的赞赏与崇敬。到明代的时候,“羊羔跪乳”被编进《增广贤文》:“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成为少年儿童们学习的典范。中国古代还有一个流传广泛的社会风俗——“送羊劝孝”,指的是在每年农历六七月份,外祖父、舅舅会送给外孙、外甥一只羊,提醒子女像羔羊一样孝顺父母。

  除了孝道,羊在传统文化中也是吉祥、美好、善良的象征。在《汉书·南越志》书中云:“尉佗之时,有五色羊,以为瑞。”而“三羊开泰”作为一年开头的吉祥语,有着国泰民安的意思。古人视羊为赠与他人的高规格礼物,“执羔之礼”在古代礼仪文化中是很高的礼数。

  羊是与我们亲近的动物,“羊”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源远流长,它在有形和无形中对塑造中华民族的善良、尚礼、温和、淳朴、孝顺产生影响。那些我们的祖先从“羊”身上学习到的美好品质和道德秉性,那些让我们引以为傲的“羊基因”至今并将永远成为我们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见习记者 刘曌琼 记者 张江舟)

  说说我们的“羊”文物

  在农历羊年即将到来之际,为了弘扬传统文化,西安半坡博物馆策划了《二十四节气展》,作为此次展出的主要负责人之一,收集整理手头的各种相关文物资料,成为了西安半坡博物馆副馆长何周德最近的主要工作。在自己办公室如山的资料中,何周德找出了一本由北京文物出版社出版的《姜寨——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报告》,其中第四章第三节这样记载:“陶塑羊头,高7厘米。系器盖上的把钮,似绵羊头像。眼睛圆突,嘴半开半闭。”

  西安半坡博物馆:“以陶为羊”可追溯至新石器时代

  据了解,姜寨遗址发现于西安市临潼区城北,为我国黄河中游新石器时代以仰韶文化为主的遗址,姜寨遗址的正式发掘从1972年4月开始,至1979年11月结束,前后历时八年时间,共进行了十一次科学发掘。姜寨第一期文化遗存,由于埋藏较深,居于最下层,地层保存比较完整,其中发现了大批房址、窖穴、墓葬及围沟等等,并在此基础上发现了陶塑羊头。

  其实,姜寨文化发掘时,不仅发现了陶塑羊头,还在地层灰坑里发现了古人扔在窖穴里的动物骨骼,其中就有羊的骨骼,这就表明当时羊已进入了人类的日常生活,据了解,不仅是姜寨文化和半坡文化遗址,在仰韶文化和各地龙山文化的遗址中都曾出土过羊的骨头。

  西安半坡博物馆副馆长何周德分析认为,羊的种类诸多,全球有150多种,其由野生到被驯化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不同的区域,被驯化的时间更有或早或晚的不同,旧石器时代晚期的古老岩画中就多次出现羊的形象,可以说,人类最早与之亲近的动物之一就有羊。陶塑羊头和羊骨头在姜寨遗址的发现,说明性格温顺、肉质鲜美的羊,已经进入了姜寨古人的生活。

  据了解,中国古代陶瓷中的羊面貌各异,各具风采,主要表现为立羊、卧羊和羊首三种,其中以卧羊的形象最多。新时期时代的陶羊简洁淳朴,汉代陶羊注重彩绘,六朝瓷羊温润可爱,唐代三彩羊色彩斑斓,明清彩绘羊多姿多彩。其中,陶塑羊头在姜寨遗址被发现后,一直保存于西安半坡博物馆的文物库房。

  2月4日,由西安半坡博物馆策划的《二十四节气展》在西安半坡博物馆临展厅顺利开展,何周德副院长表示,此次展出将按节气,每15天更换一次布展内容,由于今年是农历羊年,因此在展出的过程中,将尽可能地融入一些与羊有关的文化,让游客来到半坡博物馆后切切实实地感受羊文化的丰富多彩。

  宝鸡青铜器博物院:镇院之宝“何尊”上也有羊形象

  宝鸡作为炎帝故里,被誉为“青铜器之乡”,青铜时代伊始,羊的艺术造型便时有出现。据宝鸡青铜器博物院陈列研究室主任、考古学博士任雪莉介绍,青铜器里羊的图案大致分为两种,一种是专门以羊作为主题图案,另一种是把羊作为装饰部件。

  专门以羊作为主题图案的,多见于牺尊,是一种动物形状的酒樽。通常有羊尊、象尊、貘尊等,古代祭祀的时候作为牺牲来敬献祖先,所以学术上称之为“牺尊”。羊尊就是动物形酒器的一种,上海博物馆现藏有一件宝鸡出土的羊尊。

  宝鸡青铜器博物院的“折觥”就属于以羊作为主题图案的青铜器。折觥,也是一种盛酒的酒器,诗经上有关于“觥筹交错”的记载。这种青铜器,在宋代时被定名为“觥”。“折觥”是以羊的形象为主题设计的,实际上折觥的整体是由各种各样的动物组成。分解开来,羊角部分实际上是龙的形象,羊身上有龙纹和鸟纹,还有栩栩如生的兽面,尾巴是一个鸟的形状,整体看是一只华丽的大肥羊。

  1981年出土于陕西宝鸡竹园沟七号墓的西周伯格卣可谓以羊作为装饰部件的代表作。伯格卣,也是一种盛酒的酒器,这种酒器专门盛加了郁金香料的特殊酒——“鬯酒”。主要用于祭祀,一般是一大一小两件。伯格卣的提梁与器身结合处铸两个羊头,大角卷曲,双目圆睁,羊头把提梁和器身链衔接的地方遮盖起来,也起到了固定提梁的作用,以防提梁掉下来损坏器物本身。

  受古代北方草原游牧民族文化的影响,在内蒙古、甘肃一带出土的青铜器上,羊的形象常见于兵器以及青铜带具装饰等文物。例如,大羊角形银车舆饰,长6.9厘米,通高7.5厘米,重2克。用薄银片剪切成型,以羊的身形錾刻数道曲线。羊头前伸,圆眼竖耳,花边形大角向后弯曲,尾巴上翘,四足着地,四腿前后交错呈行走状,羊的形象被雕刻得呼之欲出。

  对于青铜器上各式各样栩栩如生的羊形象,宝鸡青铜器博物院陈列研究室主任、考古学博士任雪莉说:“周人的艺术设计理念,就是把能看到的各种动物身上最有特点的部分集中起来,加以自己的想象,幻化出另一种美轮美奂的新的动物,这也是青铜器上纹饰的特殊之处,它不一定是完全的写实。”艺术水平最高的青铜器当属礼器。将动物的立体雕塑与实用容器造型融为一体最著名者是出土于湖南宁乡的商代四羊方尊。羊头伸出尊体,具有高浮雕效果,卷曲的大角伸向两侧,而脚尖又转向前翘,造型颇显生动,体现了实用与美的成功结合。

  不仅是四羊方尊,宝鸡青铜器博物院的镇院之宝“何尊”上也有羊的形象。“何尊不但是宝鸡青铜器博物院的镇院之宝,也被考古称为是镇国之宝!”任雪莉介绍说,何尊的最高价值在于,尊内铸有122字的铭文。“‘中国’两字作为词组,首次在何尊铭文中出现,这也是中国人应该记住的一件大事。何尊上各种纹饰布满全器,羊角也布满了何尊的整个器身。可见当时羊的形象很受青铜国宝的青睐。”

  陕西省历史博物馆:唐十二生肖羊仿品热销

  2月6日,在陕西省历史博物馆隋唐气象主题的第三展厅门口,一位来自内蒙古的游客,专心致志地欣赏着自己刚刚花费了280元购买的彩绘生肖羊俑。“除了比例缩小了之外,这件羊俑做工简直和展厅中的彩绘生肖羊俑一模一样,我太喜欢了!”陕西省历史博物馆纪念品销售处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农历羊年就快到了,以羊为主题的文物复刻品成为游客的购物首选,特别是那件彩绘生肖羊俑,材质工艺不管是唐三彩的还是粉彩的,卖得都特别好。

  据了解,此生肖羊俑的原型为陈列在陕西省历史博物馆三号展厅中的一组唐代彩绘生肖俑,出土于西安市郊区。陕西省历史博物馆杨瑾介绍说,中国古人视死如生,人生前所使用的物品以及生前所具有的意识形态在墓葬中都会表现出来,在许多唐代墓志铭的侧面,都有羊图像的形象出现。“位于陕西茂陵的西汉骠骑大将军霍去病墓前就有异兽抓羊巨型石雕,且独有一尊羊石雕,石雕写实地表现了羊体态丰硕,尤其是曲卧的四蹄运动有力,形似汉代的战马。”

  羊作为“六畜”之一,在很早的时候就被农耕社会和游牧民族饲养、驯化,与鸡、马、牛、猪、狗一起成为东方民族不可或缺的伴生动物之一。人们驯养羊,以羊为伴,以羊为食。汉、唐墓葬中大量出现六畜形象作为陪葬品象征主人生前生活殷实富足,被古人赋予“六畜兴旺”之意。

  除了彩绘生肖俑,隋唐时期大量的陶羊也出现在墓主人的陪葬品之中。出土的唐三彩中也包含了以羊为造型色彩斑斓的器物形象。在唐太宗李世民的陵墓昭陵中,就有一个造型极其美观的羊石刻,石刻羊抬头仰望天际,和众多动物石刻一起作为祥瑞之兽构成了陵墓外的辉煌建制。

  秦汉以后,羊作为杀殉与祭祀的功能随着社会的进步发展和人的观念意识的变化而大为减弱,后期主要在羊形象上增添了吉祥、祈福与辟邪的功能。在这其中,羊的众多器物多借助羊本身所蕴含的美好、善良和吉祥如意之意。陕西省历史博物馆展厅中有关羊形象的文物就有8件之多,它们面貌各异,各具风采。比如,西安市红庙坡出土的唐代“鎏金刻花铜羊镇”,不仅造型美观,同时兼具实用功能。小型的“铜羊镇”为古人文案上压纸之物,而大一些的多用于压在席子边角上以便席子更加平整。 (记者 康传义 实习生 许瑶 段伟秩)

  说说我们的“羊”民俗

  羊在十二生肖中居第八位,与十二地支配属“未”,故一天十二时辰的“未时”——午后一点至三点又称“羊时”,易卦以“兑为羊”。在五行中,羊属火,所以为火畜。

  生肖羊的来历

  在远古洪荒时代,人间是没有五谷的,人类靠蔬菜和野草为生。有一年秋天,一只神羊从天宫来到凡间,发现人类面有菜色,神情萎靡。问及原因,才知道人类不种粮食,连什么叫粮食也不知道。神羊善心大发,当即告诉人们下次一定给他们带些粮种来。原来当时只有天宫御田里才种有营养丰富的粮食。吝啬的玉帝不愿把粮食的美味拿给人类分享。神羊回到天宫后,趁半夜守护天神熟睡之际,偷偷溜进御田里,摘下五谷(稻、稷、麦、豆、麻),含在口中,趁天未亮,溜至凡间,人类听说神羊给他们带来了五谷种子,都十分好奇。神羊把种子交给人类,又吩咐了种植五谷的方法,就悄悄地回到天宫去了。

  人类播下五谷种子,当年就长出了庄稼。在收获时,人类见到五谷的穗,即似羊头,又像羊尾,收获的粮食又香又甜,收获的麻织成的衣裳又轻又暖。人们在秋收冬藏之后,便举行了盛大的祭祀仪式,以感谢神羊的送种之恩,这类秋收冬藏的农家祭祖仪式至今仍有部分农村在举行。

  盛大的祭羊仪式惊动了玉帝,玉帝发现人间出现五谷,立即想到神羊把五谷带给人间。查明情况后,玉帝迁怒神羊,命令天宫宰羊于人间,并要人们吃掉羊肉。

  紧接着,第二年奇怪的事儿发生了,在神羊行刑的地方,先是长出了青草,后来长出了羊羔,羊从此在人间繁衍,以吃草为生,把自己的肉、奶无私地贡献给人类,人类则出于对羊舍身这种的感谢,每年都举行腊祭,以示纪念。

  当人类听说玉帝要挑十二种动物为人类生肖,并赐为神之后,人们一致推举羊作为生肖之一。

  以羊为图腾的种种

  陕北民歌中也不少以羊起兴的句子,如:“羊羔羔吃奶眼望着妈,小米饭养活我长大。”“山羊绵羊五花羊,受苦人盼个光景强。”“羊群走路靠头羊,干革命全靠共产党。”“羊羔羔吃奶双膝膝跪,哥哥是妹妹的勾命鬼。”等等。

  羊在我国民间生活中是一种普遍受到欢迎和重视的家畜。它洁白可爱,是美的化身。“吉祥”也是由“吉羊”的谐音而来。如果一户人家有三人同属羊,便是“三羊开泰”,可交好运。

  羊的艺术形象,在中国古代较多出现在古图形玺印中。它作为美丽吉祥物的艺术形象,在中国的铜器、剪纸、刺绣、木雕等民间美术作品中也都有表现。

  羊是孕育文化、启发智慧的灵物。“羊”是象形字,“象头角足尾之形”(《说文》)。上古人过的是游牧生活,而羊长得壮,繁殖得多,被视为是吉祥之物。不过,“祥”字是后来才有的,“吉羊”即是后来的“吉祥”,《说文》解释“羊,祥也”。古人以象形之法造出“羊”字,又因之大展其用。在《汉字大字典》中,以“羊”为部首的汉字竟达200多个,充分说明其对先民生活的巨大影响。而且,在不知不觉中,羊的影响已渗透到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

  羊象征美丽、善良和美味,是承载文化的载体。汉字中的“美”字,即由“羊”和“大”两字组合而成。羊大为美,乃是古人实用主义审美倾向的生动体现。同时,羊是温驯忠厚的,于是便有了“善”字;又因为跪乳之礼义,故繁写的“义”字,也带着“羊”字。而羊肉鲜美可口,可做出各种菜肴,所以“鲜”字从“羊”,从另一个方面也折射出古人对美食的喜爱。还有一个值得一提的字是“羞”,这是一个会意字,甲骨文的左边是“羊”,右边是一只手,手持羊表示进献。张衡在《思玄赋》中说:“羞(进献)玉芝以疗饥。”羊在古代一直被视为吉物。战国时,被打败的一方开城请降,往往“肉袒牵羊以迎”(《左传·宣公十二年》),即打着赤膊、牵着羊表示臣服、诚惶诚恐的意思。

  羊可以承载艺术。由于其很早便走入人类视野和生活,因而在早期的原始文化遗存中,羊的形象活灵活现,荦荦大观。斑驳的岩画中,有它们壮硕的身影;陶器的图案里,有它们美丽的面容。从商代的“四羊方尊”、“三羊铜罍”,到汉代的“羊型铜灯”、唐代的“三彩陶羊”,直至当今的年画、剪纸等各种民间工艺品,羊的各种形象随处可见,给世世代代的人们带来了莫大的审美享受。

  羊是安泰、祥和的象征。古语有“三羊开泰”之说。考“三羊开泰”本应作“三阳开泰”,最早出自《易经》。《易经》以十一月为复卦,一阳生于下;十二月为临卦,二阳生于下;正月为泰卦,三阳生于下。指冬去春来,阴消阳长,是吉利之象征。因此,旧时常用“三阳开泰”作为新年起始的祝愿之辞。而“羊”与“阳”同音,久之便讹为“三羊开泰”。

  陕西“羊节”民俗多

  陕北,秦汉时期为上郡之地,“畜牧为天下饶”。其时,水草丰美,牛马衔尾,群羊塞道。陕北人从古到今重视养羊,逐渐形成了不少独具特色的有关羊的习俗。

  陕北羊肉肥而不腻,香而且鲜,羊肉食品多种多样。神木、府谷、志丹、吴起等县的人爱吃手抓羊肉;三边(定边、靖边、安边)人好吃宰羊羔肉;米脂、绥德、清涧、子长、延安、子洲的人爱吃羊肉炒细粉。榆林城内的羊杂碎、米脂的麻辣羊肝花,脆嫩,鲜美,麻辣可口,也是陕北有名的风味小吃。此外,还有清蒸羊肉、羊肉水饺、羊肉丸子、羊肉臊子饸饹、荞面公式羊腥汤、新麦子馍馍熬羊肉、羊头滚白菜,可以说风味独特,令人赞不绝口。

  孩子们期待着过年,因为过年的时候不仅有新衣服穿,有压岁钱花,而且一准儿能吃到家长做的“羊杂碎”……隆冬的季节里,吃一碗热气腾腾的“羊杂碎”,顿感浑身的舒暖。除了“羊杂碎”以外,人们还会在除夕夜里全家坐在电视机旁边看晚会边包羊肉饺子。

  陕北人也喜用羊皮、羊毛等做衣着服饰。旧时陕北人多喜穿羊皮裘衣,羊皮袄、羊皮裤既容易制作,又可御寒。陕北人几乎家家炕上都铺着羊毛毡,这羊毛毡有沙毡、绵毡、绒毡之分。顾名思义,用山羊毛擀制的毡叫沙毡,用绵羊毛擀制的叫绵毡,用绒毛擀制的叫绒毡,毡既可防潮,又可保温,确实是很好的床上用品。也有的人家为了御寒,在炕上铺上羊皮褥,是很暖和的。

  羊,也是陕西各地民俗文化中的重要角色。春节,窗户上贴上羊的窗花,图个吉祥如意。每到腊月天婆姨女子们在一起相互学着剪花,有好样子出来,争相替样。每年春节期间,人们都会剪生肖剪纸,把新年愿望剪进剪纸里。

  凤翔泥塑羊曾被选做国家生肖邮票,使凤翔的泥塑作品带着浓浓的中国年味走进寻常百姓家。单从艺术感观角度来看,凤翔彩绘泥塑在图案上汲取了原始彩陶、两周青铜器、汉唐石刻、年画、剪纸和刺绣中的纹饰,造型极为抽象化、大胆夸张,色彩浓艳。花色品种达170余类,大致都是以动物造型为主。其中,以十二生肖形象为主题的泥塑数量最多,也最受人们喜爱。每到春节临近,人们都会挑选中意的泥塑生肖造型,无论是自己放家里还是送亲友,都为讨个好彩头,沾个吉祥气儿。

  今年是农历羊年,凤翔“泥塑之乡”的民间泥塑羊工艺品备受青睐,这些羊儿已成为羊年最“得宠”的吉祥物。

(编辑:孙菁)
会员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