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专题>2015>理论家学习意见发言

王一川:深耕文艺评论的理论园地

时间:2015年10月28日 来源:中国文艺网 作者:
0

深耕文艺评论的理论园地

□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北京大学艺术学院院长 王一川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不仅对大量的中外文艺作品发表了深刻的文艺评论见解,而且通过引述德国历史哲学家雅斯贝斯的《历史的起源与目标》中有关“轴心时代”的论述,体现了对文艺现象背后的文化、社会和历史状况的关怀和洞察,透露出文艺评论背后的大理论视野及其他多层面理论所共同起的作用。这本身就为我们当前深耕文艺评论的理论园地作出了表率、指明了努力的方向。

  文艺批评家需要深耕理论土壤,大致包含四个层面:生活信念、人文学识、艺术类型观和艺术美学观。首先,生活信念大约相当于文艺评论所依托的原始地层,即特定时代社会生活或社会现实以及生长于其上的人生观、世界观或宇宙观。这是任何文艺创作及文艺评论所依托的最坚实而根本的大地,是文艺评论的生命之源。其次,位于原始地层之上的理论土壤层就是人文观念或人文学识。它是与艺术现象相关联的特定文化理论、社会理论和历史理论等。批评家看起来只是评论具体的艺术现象,但实际上总会自觉或不自觉地把艺术现象放到特定的文化语境、社会环境和历史情境等大理论视野之中去深入理解。有见地和个性的文艺批评家胸中总是拥有宽厚的人文学养。再次是艺术类型观。这是文艺评论所必需的小理论土壤,是指文艺评论所据以顺利开展的具体艺术类型观念、艺术技巧敏感、艺术创作经验把握等的综合体。批评家假如不具备基本的艺术类型知识及对此的敏感,就无法对归属于具体艺术类型的作品展开透彻的内行评论。最后是艺术美学观。在上述大理论土壤与小理论土壤之间,还应当存在一种带有居间或中介特点的理论地层,不妨称为中理论土壤层或中观理论。这种中理论土壤层就是特定的艺术理论或美学观念,或者更宽泛地说带有某种普遍性的艺术思想、艺术观念或美学观念等。批评家的艺术理解力和批评眼光要体现出雄浑力量或犀利的洞见,就需要这种中理论土壤层的强力支撑。

(编辑:李钊)
会员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