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专题>2014>情聚元夕>元宵-爱情

中国历代妇女服饰流变

时间:2014年02月14日 来源:《中国服饰史》 作者:沈从文
0

  商代与周代: 

  商代女子多把长发上拢成髻,或卷发齐肩。成年女子加髻梳髻时在髻上横贯一枝15-16厘米长骨髻,或用象牙美玉做成双笄,顶端雕刻鸳鸯或凤凰为饰,两两相对插在头上,颈上挂一串杂色闪光玉石珠管项链。商末著名美女妲己,大致这么打扮。

  商代服饰衣料用色厚重,除使用丹砂等矿物颜料外,许多野生植物如槐花、栀子、栎斗和种植的蓝草、茜草、紫草等也已用做染料,为服饰材料和纹饰提供了空前的物质条件。

  从周代出土的人形文物看,服饰装饰虽繁简不同,但上衣下裳已分明,奠定了中国服装的基本形制,“衣裳”遂成为服装的通称。衣袖有大小,衣长出现长大宽博式样。宝鸡茹家庄西周墓出土铜人、洛阳东郊出土玉人、庞家沟西周墓铜车辖人形的衣式表明,衣领多作矩式曲折直下,具有承上启下的特色;同时流行宽带束腰的斧形韦韡,用皮革涂朱做成,另有一种用丝绸绘绣花纹的叫“绂”或“赤芾”。后世统称之为“蔽膝”。与其他涂朱绘彩镂金嵌玉的弓箭、旗帜车马、玉佩等类似,绣衣裳以及赤芾韦韡也都是权威的标识,因此历代相袭,成为特别身分的象征。

  服装的发展沿革与社会制度密切相关,材料的讲究、数量的增多、服用的普遍程度又与社会生产相适应。在商代能穿丝绸衣服的,可能还是少数。到西周,虽说周成王、周公不一定比商纣王穿得奢侈,可是各地大小邦国封君的穿衣打扮都有了种种排场。地方条件较好的,无疑更有可能把衣服、帷帐、茵襦做得格外华丽精美。至于一般平民,身分等级在下,只能穿本色麻、葛布衣或粗毛布衣,穷极的只好穿草编如蓑衣的“牛衣”了。

  春秋战国: 

  春秋战国时期,以丝麻为原料的一般纺织生产,空前繁荣起来。织绣工艺的巨大进步,又使服饰材料日益精细,品种名目日见繁多。

  许多大花纹刺绣品,如龙凤大花纹刺绣、龙凤虎纹彩绣、鸟型纹彩绣、对龙凤大串枝彩绣、车马田猎纹纳绣等等,大为开启人们对古代画繢五色文绣之事的视界,看到当时刺绣工艺的成熟概貌。

  不仅王侯本人一身华服,即便从臣客卿也是足饰珠玑,腰金佩玉,衣裘冠履,均求贵重。

  男女的帽,更引人注目,裁制方法颇具机巧;材料商精致的用薄如蝉翼的轻纱,贵重的用黄金珠玉;形状有的如覆杯上耸,诗人屈原形容这种高冠“切云之崔嵬”。

  冬天皮衣极重白狐裘,价值千金。女子爱用皮毛镶在袖口衣缘作出锋。还有半截式露指的薄质锦绣手套,异常美观。

  女人发式装扮的花样更多,楚国流行束辫发,中部打两个环,馀发下垂,或者梳发垂于肩下,更拢成一坨如球髻状。髻子也有鹊尾式、银锭式两种。有的垂发在耳后再向上卷成蝎尾状,显然由商代传来。小女孩则梳双小辫。

  成年妇女已戴金戒指,脸颊上还有的点一簇三角形胭脂。照文献记载,这些原都是周代宫廷制度,如金银指环表示有无身孕等等,到了战国,本来意义慢慢失去,变成了一般服饰。

  当时社会风气常随权要人物的爱好而转移。《韩非子》提到齐桓公好衣紫,国人有一时就全身衣紫;楚王爱细腰,爱美的宫女因此多饿死。

  春秋战国时期的衣着,上层人物的宽博,下层社会的窄小,已趋迥然。深衣有将身体深藏之意。是士大夫阶层居家的便服,又是庶人百姓的礼服,男女通用。可能形成于春秋战国之交。

  春秋战国时衣裳连属的服装较多,用处也广,有些可以看做深衣的变式。传河南洛阳金村韩墓出土有二舞女玉佩,穿曲裙衣,扬起一袖,腰身极细,垂发齐肩略上卷,大致是后来《史记》所说燕赵佳妙女子“揳鸣琴,蹑利屣,游媚公卿间。”的典型装束。湖南长沙仰天湖楚墓出土有彩绘木佣,着交领斜襟(曲裾)长衣和直襟(直裾)齐足长衣,其剪裁缝纫技巧考究,凡关系到人体活动大部位,多斜向开料,既便于活动,又能显示体态的美,是深衣在春秋战国末期的一种变化形式,曾是妇女的时装,对男装也有相当影响。至于湖北江陵马山楚墓出土有直领对襟的短袖“衣”,样子和现代的女式短大衣差不多,到汉代也还流行;山西长子县和河北易县出土的木佣、青铜独奴,着上下通裁通缝、两侧开衩很高的长衣,则都与深衣剪裁制度全然不同,它自成体系,应是后世沿用数千年不废“袍”服的前身。

  秦代与汉代: 

  秦代男女服都是交领、右衽、衣袖窄小,衣缘及腰带多为彩织装饰,花纹精致。女佣则后垂银锭式发髻。

  秦汉服装面料仍重锦绣。绣纹多有山云鸟兽或藤蔓植物花样,织锦有各种复杂的几何菱纹,以及织有文字的“登高明望四海”、“延年益寿”等通幅花纹。此外,绘花和印花织物、朱砂着色织物、超级细薄织物,在河北满城汉墓、长沙马王堆汉墓、广州南越王墓等处都有实物出土,不仅种类多、式样齐,纺织技术也达到很高水平。《汉书》提到,被买卖的奴婢也穿镶花边的丝履,满头金珠花钗。

  西汉时典型的女子深衣,以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实物最为精美。有直裾(直襟)和曲裾(三角斜襟式)两种,剪裁已不同于战国深衣。曲裾式下裳部分面积加大,而且与领、袖、襟缘一同作斜幅缝纫。穿上身,静立时衣面悬垂自然贴体,走动时则裙裳部分膨大如伞,不束缚脚步。这种斜领连襟合成锐角的曲裾衣,即是扬雄《方言》所说“绕衿裙”,是战国深衣的变例,成为当时妇女的一种时装,流行很广。

  汉代弄民照法律规定,只能穿本色麻布衣,不许穿彩色,到西汉后期才许用青色绿色,而在制式上必然简约于士商,各地区差不多都衣着窄小。

  两汉征伐边疆,战争频频不休,民族服饰文化的相互交流也迄未中断。汉遣匈奴书信提及的赠物,即有绣袷绮衣、绣袷长襦和锦袷袍。近半世纪以来西北各地不断出土各色锦彩绣衣。

(编辑:文博)
会员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