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专题>2014>2014“网生代”元年>商业化电影

当电影成为生活的刚需

时间:2014年08月18日 来源:中国电影报 作者:
0

  电影正在回到当代生活的中心,这是中国电影发展的标志性里程碑。处在变革中心的人们未必自觉,作为现代生活的刚需,电影和大家其实久违了。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电影曾经就是生活的刚需,即刚性的需求。很快,到了八十年代末,电影开始淡出生活的制高点,渐渐地,不再成为人们,甚至是年轻人生活的刚性需求。 

  人们最终认定电影是明日黄花是九十年代初期。生活中先有各种新兴的娱乐,包括电视的频道空前活跃,满街的VCD、DVD,后来电脑兴起,各种搜索门站都能看到外面的新影片,传统影院门可罗雀,中国电影票房整个大陆市场才有香港一个地区般多。广东省电影公司的一次年度业务分析会上,就总结业务下降的原因所下的结论便是:电影已经不再是群众文化生活的必然需求。 

  时间从那时起,整整过去了25 年。一代人的工夫。在这25 年当中,中国和世界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尤其是中国,在一切改变当中,尤以城市化的进展十分迅猛。无数方面证明,中国每一座城市都经历了扩容、人口增加、环境改善等等变化,在城市的外部,中国的高铁横贯全国;在城市的内部,年轻人早已成为了城市的生力军,中国历史上从来没有过的城市人口超过农村人口的现象,让中国的当代价值观和伦理开始经受挑战和重建。 

  社交生活出现了。社交生活所需要的场所活跃起来了。这是十几年前中国城市电影院开始重新受到欢迎的根本原因。中国电影市场票房以每年30%的速度飞速发展,银幕数量目前突破了两万,三四线城市的观影人数不断翻番,现在,我们可以很坚定地认为,电影又已经成为了生活的刚需。弹指一挥间。当年的悲观在于措手不及,今日的乐观也不能毫无自觉。因为,新的社会发展规律必然有着更多的新内容,对于刚需的认识,仅仅乐观是不够的。 

  当电影再次成为生活的刚需的时候,它首先是这个时代的产物。而这个时代绝非上个世纪物质匮乏,包括精神生活匮乏的时代所可比拟,这是信息爆炸、互联网迅猛地活跃于生活的全方位的时代。八十年代电影也是生活的刚需,那时是为着学习新的生活方式,比如美国的香港的生活方式。现在不是,现在的中国人不羡慕美国和香港。相反,现在的国人,尤其是年轻人,需要的是在当代中国生活中,寻找自己价值观的定位,也就是自己的定位。社交生活由此而起。即人们需要在公共生活的大小圈子里,找到自己的,或者家庭的,或者企业的,关于社会角色的认证。当代生活的社交特性,是时代特征的第一大表现。电影成为生活的刚需,首先就是成为社交生活的刚需。人们到了影院才与他人找到了共同语言,而在大马路上,这种沟通是子虚乌有的。一起欢笑,一起悲哀,一起感动,原来我,我们,已经是这个城市的一部分。 

  第二,不论电影出现了怎样的改变,不论是出现了《英雄》、《赤壁》那样的大片,还是出现了《北京遇上西雅图》、《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那样风格的影片,都可以在证明电影的求新求变,而票房更一路飙升,这就是社会在求新求变的证明。当下中国远没有到发展平衡的状态,而恰恰相反,是发展的又一次不平衡,使得人们在不断追逐电影的花样翻新。电影成为除互联网之外改变最快的生活内容。社会需要这种巨变,因为这样的精神领域的巨变才配得上现实生活的巨变。电影就是这样变成为刚需的一部分的。人们在拿电影的剧情和现实的版本作比较,而不会拿别的什么和现实作比较。人们甚至形容生活当中的现象就是大片,或者就是某部时尚影片。就是这两点,已经足以让我们看到电影成为刚需的必然了。其他诸如影城的豪华享受,高保真的视听效果,综合开发的时尚消费,等等,当然都是电影吸引人们回到其中的原因,但是,归根结底,最内里的原因是社会生活巨变带来的社会需求的改变。 

  一代人,而且是一代新人在城市生活中涌现,是不知不觉的。他们组建起了一代新的家庭,家庭的语境也是与传统不同的。25 年正好是一代人的时间,这一代人的家庭也许是改革开放以来最能够享受合家欢的一代。因为即使在改革开放的前三十年当中,社会生活也还是非常无序的,人们为挣钱出国下海,冒险经商或者生死打拼,今天是人明日是鬼,家庭破碎、远走高飞,这三十年很有点资本主义原始积累的那个悲哀的状态。现在国家逐步走上正轨,人们的生活也逐步走上了正轨,再想经商不是那回事了,再想冒险也非那回事了。社会步入理性时代,步入价值观回归的时代。动画片的观众为什么逐年增加,就是因为合家欢的需求在增加。为什么会出现合家欢?因为社会逐渐安稳下来了。 

  如今是下一轮中国变革的前夜,是一段艰难调整的阶段。对于很多人来说生活压力山大,但大多数中国人民已经成熟了。也正是因为如此,我们可以沉静地起来思考,在电影成为生活刚需的时候,电影应该如何做得更好。例如,应该有更多现实主义和促人思索的电影,电影应该更广泛接触到各个阶层的价值观,提供更丰富的社会生活内容,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在当代的思索中,我们会注意到不同的语境在更替,新的电影语境已经洋溢着新时代的信息。他们的新特点是很互联网,并且是很移动互联网。就是说,当下生活的话题性很强。现实主义的创作不论深浅,远离话题性总是缺乏社会支撑的。 

  内容生产永远是电影的龙头,其次应该迅速提升整个行业的管理水平。应该承认,电影行业的治理很初级,初级到你找一份正规的影片摄制组管理规定或者财务制度都没有现成的。中国当下的电影大部分是在很业余的状况下拍完的,行业治理的空间很大。管理还应该落在院线和影城上,如何提升服务质量是管理中的最大公约数,而这一点同样很多影城都未如人意,而竞争如何更规范,竞争如何不仅限于手段的竞争,而是更好地服务的自我提升,这就是摆在影城管理者跟前的更加意味深长的任务。 

  当然,电影的刚需时代提出的最根本要求一定是,为人们,尤其为年轻人和学生提供更多更好的正能量电影。电影的疗伤作用和熏陶作用是刚需时代到来最有效的发挥平台。影片提供疗伤和熏陶的软件,而影城提供硬件,综合起来电影的新时期特色就出来了:帮助人们重新选择正确的生活。对于现代人来说,这才是最刚需的刚需。在当下,电影界就应该有机构出来组织这样的讨论,这样的电影可否就叫“价值观电影”。中国电影不要错过这个电影成为生活刚需开始的时代。 

(编辑:韩雪竹)
会员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