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专题>2014>雷雨>相关阅读

高冷的韩寒与笑场的《雷雨》

时间:2014年08月14日 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
0

  对观众的尊重和了解,对专业领域的熟悉和敬畏,永远是主创人员的基础课、必修课。不论你是新晋导演还是著名的台柱子,都该了解这一点

  梳理近期的热门文化话题,《后会无期》和《雷雨》制造的两个意外必然入围。前者是韩寒的电影处女作,在近乎两极分化的热评中票房节节攀高;后者是北京人艺的保留剧目,没想到在公益场遭遇了年轻观众的笑场。

  《后会无期》的批评者认为,影片叙事不流畅不完整,表演平面化脸谱化,不像电影更像文本,带着明显的硬伤。支持者说,《后会无期》是一部“不一样”的电影,装满了有趣的密码和丰富的内涵,值得反复咀嚼回味。

  细想一下,批评派批评的是导演不成熟,支持者批评的则是观众:如此独特的影片,你却没看到细腻精致处的火花,不了解导演的匠心巧思。

  来看看电影吧。《后会无期》的主题,应该与告别青春有关。故事里的人物有着青春岁月惯有的迷茫、冲动、热血,自由也想逃避自由,痛苦并嘲笑痛苦,欢乐却不肆意欢乐。他们总在路上,总想寻找答案,却没有结论。这样的拧巴,是独特的“小时代”在青春岁月的映射,《后会无期》敏锐地捕捉到了。

  如果仅仅作为一个剧本,让那些迷茫、探寻和情怀用文字表达出来,读者可以从字里行间寻找到共鸣,也可以在文字之外自行脑补,这无疑是一个好文本的开端。不过,这是一部电影,精彩的文本需要转换为用镜头表达的视觉思维,需要演员的表演细腻生动有层次。《后会无期》启用了专业演员,在表演环节却简单得近乎平面化。比如,冯绍峰和袁泉会面的一段戏,这是通信10多年的网友的初次见面,冯绍峰不远万里赶来,却发现自己奉为偶像的父亲并非因挑战台风壮烈牺牲,而是躲到千里之外与情人和私生女共同生活,心爱的姑娘原来是同父异母的妹妹。这样的会面不会是一杯白开水,人物内心该有着多个层次的波澜起伏。在电影里,却只有两个演员面无表情地对台词。几乎没有表演,没有高潮,更没有节奏。这场会面是电影的主线之一,吊足了观众的胃口,却没有给予足够的满足,这样的错位,导演责无旁贷。

  导演再有想法,也不该无视观众的观影习惯,不能茶壶里煮饺子,或者以让观众玩猜猜看为乐趣。电影不只是文本。在文学创作中,作者就是主宰,可以充分甚至完全的个性化。拍电影却是个复杂得多的过程,新导演需要与一条游戏规则既定的产业链打交道。剧本可以修改,情节可以变化,演员可以调整,大众必须迎合,向来高冷的韩寒也必须如此。你连世界都没观过,哪来的世界观?韩寒之于电影,似乎也适用这一句。

  《雷雨》的受伤,是另一种尴尬。国内最优秀的话剧剧院演出的经典保留剧目,却被笑场,板子似乎应该打在观众身上。如此逻辑,不免太过简单。

  观众的反应与主创人员的预期不一致,并非不可理喻。《雷雨》诞生80多年了,在人艺也演了整整60年。演员换了几茬,台下看戏的观众也换了几代。曹禺先生写《雷雨》,是19岁到24岁的青春年华,赋予了《雷雨》成熟、深沉、丰富、华美的风格,的确令人惊叹。今天来看戏的,是在电视、互联网环境下长大的全新一代,他们恰恰不喜欢成熟、深沉,不喜欢刻意的丰富与华美。他们更独立,不会因为教科书说某某是经典就没来由地敬畏。他们习惯解构,观影看戏并非严肃的文艺欣赏,而更像娱乐活动,好不好笑、能笑几次,是衡量好坏的重要尺度。时代不同了,笑点的高低多寡、表达方式必然不同,上一代人甚至不知道他们为何发笑。这是事实,有些残酷,却只能正视。

  年轻观众不加掩饰的笑声,并非纯粹的嘲弄,不必上纲上线。80多年前的时代困境,早就被雨打风吹去,今天的青年已然无从体会。抽离了时代背景,抽离了中国话剧发展初期的历史性意义,抽离了对现代文学的了解,《雷雨》在今天的青年人眼里恐怕已经是另一个模样。有些经典,是要放回历史中去看的,是要求有些专业眼光的。对于今天非文艺专业的青年人来说,是不是有些苛求?

  笑场并不可怕,匮乏才真痛心。对观众的尊重和了解,对专业领域的熟悉和敬畏,永远是主创人员的基础课、必修课,自说自话只能是小圈子的自娱自乐。不论你是新晋导演还是著名的台柱子,都该了解这一点。

(编辑:单鸣)
会员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