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专题>2014>雷雨>相关阅读

《雷雨》演到上海,为何仍然笑场?

时间:2014年08月14日 来源:东方网 作者:何勇海
0

  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经典话剧《雷雨》在沪上演,整整3个小时的演出中,场下笑声不断。这样的情形不止发生在普通观众中。前一晚彩排,不少沪上戏剧圈的专家、媒体记者在台下观看,笑声此起彼伏,观剧体验十分欢乐。(8月4日《新快报》)

  此前,同一班人马主演的同一剧目《雷雨》在北京上演,是人艺常规的“公益场”,即专向大中学生的低票价专场。未想演出中屡屡有观众在不该笑的地方哄堂大笑,令本轮出演周朴园的杨立新连发多条微博,对《雷雨》遭遇观众笑场大表不满。想不到演到上海又遭笑场,看来,该剧在北京发生的学生公益场笑场,不是偶然事件。

  话剧《雷雨》展现了一个发生在上世纪二十年代的惨烈悲剧,骨肉分离却以仇人身份相见,兄妹手足却迸发出爱情火花,封建思想和自由主义强烈对抗……对伦理纲常的鲜明关注,对人情冷暖的深刻剖析,使它成为中国话剧史上“悲到让人无从流泪无从释然”的悲剧。如此一部被公认的经典悲剧,本应打动生活在幸福中的当今学子才是,缘何舞台下爆发出的却是一阵阵欢快的笑声?

  这首先折射出一些年轻观众艺术修养缺失,悲喜观念颠倒,道德评判观念混乱。如今是个文化多元、观念多元的时代,各类电子媒体带来的快餐文化大量入侵,各类选秀节目风起云涌、高歌猛进,《小时代》等青春偶像剧拉拢迎合,又有多少年轻观众喜欢观看严肃话剧?再加上他们对中国戏剧经典的开山之作《雷雨》的写作背景可能还不太了解,哪懂得作者“以一种悲悯的情怀来俯视这群地上的人们”的用意?

  甚至可以这么说,《雷雨》公益场成“爆笑场”,还突显一些年轻观众对传统艺术缺乏最基本的尊重。话剧表演毕竟不是纯粹的娱乐搞笑,还有热爱传统艺术的精神内涵蕴含其中。传统艺术呼唤年轻观众,年轻观众也要尊重传统艺术,尊重一心为戏的话剧演员。在这个娱乐至死的时代,人艺的演员们还在秉持严肃和诚意,坚守对艺术创造的笃定追求,实在是难能可贵。遇到频繁笑场,委屈与愤懑亦在情理之中。

  除观众因素,《雷雨》成大年轻观众眼中的“雷剧”,或许也有《雷雨》台词和表演与时代有代沟之故。比如有观众认为,“演出中角色之间的互动方式太夸张”,“演绎方式有些拿腔拿调”,“说话方式像80年代的译制片”等。《雷雨》自首次公演至今已有80年,被无数次被搬上舞台,成北京人艺的“看家戏”。但剧本好不等于演出好,其剧情、台词、演出风格等如何面对一代又一代年轻观众,如何根据新的观演关系作出新调整,值得深刻反省。

  《雷雨》遭笑场不是一个孤立现象,再次证明传统文化的失落。一部青春偶像即使含金量很低、恶评如潮,亦能引得趋者如鹜,赚得盆满钵满;一部充满悲悯情怀的经典悲剧即使振聋发聩,亦会被一阵阵不正常的笑场所干扰,如此荒诞的现实,难道不是传统文化失落、文化语境失衡的表征么?如何进一步弘扬传统文化,提升年轻人的艺术修养,扭转社会的文化审美扭曲,如何让经典超越时代,是不可松懈的命题。

  编辑点评:

  一部悲剧,硬生生被演员和观众“演”成了喜剧。观众或许不太“厚道”,演员们或许更需反思自己的表演方式。

(编辑:单鸣)
会员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