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专题>2014>雷雨>评论

北京到上海 这一次人艺版《雷雨》为何会遭遇笑场

时间:2014年08月14日 来源:东方早报 作者:潘妤 陈晨 罗昕
0

  今年是《雷雨》剧本发表80周年,也是北京人艺的这部经典首演60周年。第三版《雷雨》在问世十年后,为何遭遇笑场?

  作为“2014年上海话剧艺术中心精品剧目邀请展”的开幕大戏,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的看家戏《雷雨》来到上海,今晚将在话剧中心艺术剧院首演。因为前几天“《雷雨》北京学生场成爆笑场”的事件余热未消,这一演出也因此受到了极大的关注。而由于《雷雨》在上海的演出早早一票难求火爆异常,主办方特地在前晚安排了一次彩排场。

  让人意外的是,这场以专业人士和媒体为主的内部场,观众也依然笑了。虽然没有达到“爆笑”和“哄笑”的程度,但演出中,大大小小的笑声却也有几十次之多。剧场里虽然不乏年轻的90后,但70后和80后占据更大多数,而他们,在演出后表示自己或多或少都笑了。

  今年是《雷雨》剧本发表80周年,也是北京人艺的这部经典首演60周年。《雷雨》是戏剧家曹禺的第一部话剧,也是中国现代话剧成熟的标志。《雷雨》的笑场事件引发了各种关于经典作品时代代沟的争议之声,也有关于作品艺术本身的讨论。但是,此次上海场的演出,早报记者在和很多观众交流中,大家普遍表示,引起发笑的并不是《雷雨》作品本身和北京人艺的演剧方式,更不是因为年轻人的观剧素养,最主要的还是演员的表演问题。一些观众表示:“看了这个《雷雨》,感觉真不能怪90后观众。”

  上海话剧艺术中心副总经理、编剧喻荣军也坐在彩排现场,他坦言,戏里确实有一些笑点,有些是作品本身就有的,有些是年轻演员的表演问题。但他觉得现场观众看戏的心态也有问题,大家都抱着看看到底好笑不好笑的预设坐在了剧场。“如果笑声不在创作者需要的点上,一定有问题。问题是双方的,现在强调任何一方都有失偏颇。但这件事情本身一定是一个很好的提醒,会让做戏的人思考‘与时俱进’的问题。只是看戏的时候希望观众不要再考虑会不会笑,否则搞坏看戏的心态,失去一次看好戏的机会。多年之后,再回头看这次讨论,会很有价值。”

  第三版《雷雨》已经有了与时俱进  

  《雷雨》作为一部舞台剧,诞生已经60周年,在很多观众看来,北京人艺的《雷雨》无论是演出剧本还是场景方式,都严格遵循了北京人艺的传统,60多年来没有太大的变化。而经典传承,一直以来也都是北京人艺剧院自身所坚持的特点。

  但其实,自1954年首演以来,《雷雨》作为北京人艺的看家戏已经传承了三个版本。第三版导演顾威曾是第二版中的主演,他在上海演出前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第三版虽然看似最大的变化是把繁漪扶正为第一主角,但背后的解释是“人性的挣扎与呼喊”。顾威说:“相比之前的两个版本,《雷雨》第三版其实已经与时俱进,设想二三十年、四五十年前,我们大概不敢这么解释。”

  顾威说,“《雷雨》诞生之初受时代的影响,阶级论、阶级斗争、阶级分析主导了对雷雨的解释,到了1989年我们那一版,更强调了社会问题。之前的反封建也好,家长制也好,一言堂也好,这些都不太符合曹禺先生原著的意义和他本人的精神,因为曹禺先生自己说过:‘我的《雷雨》不是社会问题剧’。”

  在主题解释调整的同时,三版《雷雨》的演员阵容也有了“代代相传”的延续。最早的第一版都是人艺老一代艺术家郑榕、朱琳、苏民等出演。而到了1989年,北京人艺复排了第二版《雷雨》,主演分别是顾威、濮存昕、龚丽君等。2004年,北京人艺第三版《雷雨》在前两个版本老艺术家们的指导下再度公演,而这个版本也就是此次来到上海演出的阵容。由龚丽君饰演的繁漪、杨立新饰演的周朴园、王斑饰演的周萍、夏立言饰演的鲁侍萍、白荟饰演的鲁四凤、张万昆饰演的鲁贵、孙大川饰演的鲁大海和徐白晓饰演的周冲。

  第三版《雷雨》已经问世十年,但演员阵容丝毫未改,也因此,除周朴园、侍萍和鲁贵,剧中演员年龄感普遍偏离角色,尤其是周冲和四凤都有明显装嫩之嫌,这或许也是观众感到好笑的原因。

  事实上,2005年,北京人艺曾经带着第三版《雷雨》和另一部看家戏《天下第一楼》来到上海大剧院演出,但是那一年的演出因为宣传等各种原因,无论票房和影响力都不是特别理想。但是仅仅隔了9年,因为2年前北京人艺60周年来沪展演的巨大反响,这一次北京人艺在上海话剧艺术中心的演出,所有7场演出都出票火爆,尤其《雷雨》更是一票难求。

  虽然表示自己的第三版和过去有所不同,但顾威也表示:“我之所以署名是重排导演,就是因为经典地位不能撼动,保持原汁原味不丢人,我坚持不能拿经典开涮。夏淳老师的一些调度已经成为经典,我用虔诚的态度来对待这些经典。”

  笑场不是针对经典而是针对演员的表演  

  然而,对前晚观看彩排场的观众而言,《雷雨》的经典性和时代意义,包括它在北京人艺的历史传承,其实都并不陌生,因为大多是比较专业的观众,平时也经常看戏,很多人甚至看过好几个不同的版本。这些观众大部分对北京人艺和《雷雨》心存敬畏之情,京剧名家关栋天就对这场演出赞不绝口,认为丝毫没有可笑之处。喻荣军也觉得戏很不错,一些笑点是《雷雨》演出本身会有的,但笑声不妨碍大部分观众觉得演出很精彩震撼。

  不过,记者在演出后和很多观众交流中了解到,他们中大部分还是在演出中忍不住笑了。但他们同时也强调,笑并不是因为其他,更多是因为演员的表演,一些观众认为,导演的调度也存在问题。一位当年看过2004年陈薪伊导演的明星版《雷雨》的观众表示,当时那个《雷雨》也非常忠实于曹禺的剧本,但却不存在笑点,因为演员们的表演非常恰如其分。在这个版本里,濮存昕主演的周萍、达式常演的周朴园、潘虹饰演的繁漪、田海蓉演的四凤、顾永菲演的侍萍、雷恪生演的鲁贵、佟瑞欣演的鲁大海、蔡国庆演的周冲,八个角色的演员都让人印象深刻,毫无可笑之处。

  被问及是不是因为北京人艺的演剧方式已经“过时”,大部分“笑场”观众都认为,并不是这样现实主义的表演方式有问题,而恰恰是因为这样的表演方式,对演员的表演技巧有更高的要求,才更暴露出演员们在功力上的不足。

  一位戏剧学院的观众表示:“北京人艺的演剧方式,和生活化的表演是不同的,他对演员的形体、台词,都有很高的要求。但舞台上的这一辈年轻演员,似乎在这些表演技术上都不足以抵达他们的前辈,‘继承’或者‘模仿’,都只是浅层次的。对于现实主义表演而言,准确永远是第一位的,必须要符合人物性格和情境,但几位年轻演员对于表演细节和节奏的控制,对于台词表达的准确,都还存在不少问题,整个表演都显得僵硬,人物也就不那么准确,因此很多观众笑了。”

  早报记者在演出现场发现,整台演出笑点最多的还是周萍、周冲和四凤这三个角色,尤其是三个人同台的戏份时,观众的笑场几乎达到了嗨点。而杨立新的周朴园出场,以及他和“繁漪”、“侍萍”的对手戏,几乎没有任何笑声。

  事实上,此前北京人艺在首都剧场复排演出的历史剧《吴王金戈越王剑》也遭遇了相似的境遇。而历史剧恰恰和年代剧《雷雨》一样,对演员的表演技巧有很高的要求,如果没有一定的技术训练和支撑,演员在舞台上是无法准确完成演出的。话剧表演艺术家焦晃就曾经在表演讲座时谈起,演员们如果没有很好的形体训练,他们连在舞台上如何走路,手脚往哪里放都不知道,演历史剧会显得滑稽。而此前,上海话剧艺术中心的话剧《韩信》恰恰印证了这样的窘境。这台历史剧同样遭遇了很多笑场,而当时观众们的普遍反映是,演员们的表演“太雷人”。

  在一些观众看来,《雷雨》笑场事件引发了各个角度的讨论,但也有可能是把简单事情复杂化。《雷雨》在今天是不是好笑是个伪命题,因为很多经典至今仍然还在演绎,莎士比亚的剧作演了400年,肯定也有脱离时代的情节,也有让今人觉得好笑的地方,但这些都不是最大的问题。在这起《雷雨》笑场事件中,演员的表演和导演的处理,本质上其实是艺术创作水准的问题。如果演员的表演能够准确一些,细腻一些,符合人物一些,很多笑点,可能就不存在了。

  一位常年关注上海话剧的业内人士表示:“其实北京人艺已经很不错,还是保留了很多传统剧目。相比起来,上海现在甚至连一台像样的历史剧都排演不了了。因为我们的演员现在完全缺乏戏剧表演的长期训练,这和以前北京人艺的传统差距太大了。我们现在的演员,大学四年基本功是不是扎实还不知道,就直接要用一辈子了。”

观众反响

  杨立新微博列出的“笑点”  

  繁漪和大少爷周萍的乱伦关系;四凤怀了大少爷的孩子已经三个月了;周冲跑到四凤家里表示爱慕;周朴园对周萍说“不要以为你同四凤同母你就忘了人伦天性”。这些剧情真的很好笑吗?

  “主要问题可能出在人物设定上”  

  孙小姐(80后,文艺机构工作,在英国留学期间熏陶成专业戏虫)

  从头笑到尾,都数不清笑了多少次。我觉得主要的问题出在人物设定上。

  周冲那两坨“高原红”简直无法直视!繁漪其实演得挺好,但有个逗逼儿子周冲时刻在她身边绕来绕去,随时都在让人出戏。周萍的表演太过表面化,随时在变脸,每一次接收刺激和做出反应的表演都程式化且过激。四凤简直是样板戏中的“喜儿”,甩着大辫子满场乱跑。四凤和周萍调情时,被鲁贵撞破,扭着水蛇腰弹开的表演真是让人接受不了。

  虽然是第一次进剧场看《雷雨》,但我之前对于剧本已经通读,人物背景都非常熟悉。关于剧本,我也丝毫不觉得过时,相反,当年看剧本时非常佩服曹禺在文本上的精妙布局,整个剧情的结构安排非常精巧,台词上处处有伏笔。尤其是最后周朴园用一种平淡的口吻说出最残酷的事实真相,将全剧的内在情感推向高潮的处理简直是神作,当时读剧本真的是对编剧佩服得要命。可是没想到真的搬到舞台上之后居然呈现成这样。

  我还记得当时繁漪诉说她的压抑,怎样一步步被逼疯,在读文字的时候是真的有深深的触动,觉得她好可怜。但是真的在舞台上,全场演员们用各种不走心又过时的方式去诠释这样一个故事我真是一点感受不到震撼和感动。周萍和周冲对四凤的爱哪里有在演员身上体现出来,四凤也就是个傻姑娘。

  “没有表现出原著中的深沉情感”  

  梁小姐(90后,文艺院团宣传,戏剧表演和导演出身)

  我是笑了,前半场还好,后半场那真是忍不住。去看之前我看朋友圈里面都在说看了会严重笑场,我觉得自己不会。我自己学舞台剧表演和导演,所以我看《雷雨》一直怀着敬畏之心,我本以为自己想笑都笑不出来。我看过陈薪伊执导的明星版话剧《雷雨》、曹其敬执导的沪版《雷雨》,这两场是我无论如何都不会笑的。但人艺来沪演出这场我真的笑了,可我心里是很悲哀的。

  北京人艺在我们看来是圣洁的,是话剧殿堂。但是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效果?很多人都说演员的问题。在我看来,演员对于话剧的理解和诠释需要导演的帮助,但是这次人艺导演的处理存在很大的问题。其实这也是演员的悲哀。在台上,演员是被动的、可怜的,他要听导演的安排,但是被笑的是演员自己。人艺的演员其实非常认真,你可以看得出来,但是为什么有这么深沉情感的《雷雨》效果是这样的?这其实是导演的失败,不是演员的失败。

  这背后其实还有一个深层问题,就是我们艺术人才的培养。人艺是我们戏剧界的领航者,但还是出现了瓶颈,试问谁是人艺现在的焦菊隐?所以说我们的文化传承和人才培养真的出现了危机。在后半场最后,真相大白的时候本应该是很疯狂、紧张和痛苦的,但是完全没有这样的感觉,结果令我非常难过。我会想每个行业都需要有信仰和标杆,但是人艺都这样了,我真的非常难过。

  “一开始默默笑,后来哄堂大笑”  

  王小姐(80后,上戏戏文系编剧专业毕业,本科毕业论文研究《雷雨》)

  在北京的时候,杨立新发微博认为笑场是公益场观众文化积累的问题。可昨天上海彩排来的都是戏剧圈内部的人,也笑了,说明之前那些学生不是因为乱伦这些剧情笑的。

  我们戏剧圈都是熟悉《雷雨》剧情的,那我们在笑什么呢?我觉得是那种拿腔拿调的表演方式,而且那种表演方式和人物是不对的。

  原来剧本中的人物,每个年龄都加了十几岁,很怪。四凤和周冲一出来大家就笑了,他们都装天真娇俏。在舞台你要让人相信你。《雷雨》是现实主义的戏剧,斯坦尼拉夫斯基强调演员要让我们相信。但是我们完全跳脱出来了,不相信他们(演员)是那个角色,所以我们就笑了呀。

  我觉得整个排演、导演、呈现的效果都有问题。人艺对《雷雨》的风格定位一直不变,但是时代和观众一直在变。关键人物角色要好好演,你得去演人物,而不是(演成)一个样子。

  现实主义是很考验演员和导演的,更应该细致。说实话这部演出有一些细节处理得不错,一些重点信息都强调出来了,可是夸张了。比如四凤开始端了一碗药,这是重要的道具,然后四风就一直拿着这碗药,左端右端。里面的人物反应也很不真实。周老爷说药一定要繁漪喝,不然周萍跪下,繁漪马上就喝了,这种需要心理活动的时候演员反应反而太快了。如果真的体会了人物,演员就不应该是这种表演节奏。我是真的笑了,大家对《雷雨》有敬畏之心,一开始默默笑,后来哄堂大笑。

  “一些台词好玩然后大家就笑了”  

  关栋天(50后,京剧名家、著名演员)

  我没笑啊。之前北京公益场,那些年轻人的经历和《雷雨》中那个社会有相当大的差异。我也和杨立新交流,他说北京那场观众是从头笑到尾,不知道为什么。昨天彩排的笑不同,那是人物关系出来了,一些台词好玩然后大家就笑了。我觉得北京人艺的底子在那里。从一开幕,大户人家的舞美,到雷雨时压抑的气氛营造,还有角色流畅的动作,看似小动作的设计却都很有道理,非常“讲究”。我相信大多数人对那场彩排看法一致,我也不觉得哪里奇怪。不必去计较演员年龄这些细节,只要他们演到位了,就很有魅力。过于理性的观众是不适合走进剧场的。我没有看过其他版本的《雷雨》,但这部剧给我很严谨、认真的印象,可以说没毛病,非常好,很难忘。

  “观众应该怀着敬畏之心多做功课”  

  高博文(70后,评弹名家)

  我全场一次都没有笑,虽然我感觉得到这个剧的笑点,可以理解观众笑的原因,但是我自己因为内心怀着对北京人艺的敬意和仰慕,真的是笑不出来。

  我在看这个戏时心里会想到曹禺,想到老一辈的表演艺术家,想到很多优秀的传统,回想当年经历的历史、人伦,能够充分感受到人物内心的纠结与挣扎。但大部分观众看到的是浅层的戏剧矛盾,现在的年轻观众每天浸淫在各种影视剧中,见惯了一切多角恋、乱伦的剧情,一概都简单归结为“狗血”或者“雷人”,真的是太肤浅了。

  以往大家对人艺的印象在于他们“拿腔拿调”的表演,昨天的演出中已经能感受到这些青年演员有意地把这种“拿腔拿调”减弱了,但还是加入了影视的,甚至是情景剧式的表演方式,这在舞台上就产生了喜剧的效果。

  其中演员功力肯定是最大的问题,因为这部剧需要观众深入地去理解剧中人物的处境,但是演员的表演功底完全不足以引领观众进入剧中情境。但是我注意到最后一幕剧情因为确实震撼人心,观众几乎就没有再笑场。说明进入情境是非常重要的。

  这次的《雷雨》笑场事件,我觉得还反映出一个问题,即我们的文艺评论太过重视观众甚至太过迁就观众了,观众有些什么反应就觉得是不是剧出了什么问题。经典的东西就该保持经典的风貌,怎么能被观众牵着走。观众应该怀着敬畏之心,多做功课和准备,了解剧作产生的时代背景再到剧场观看,才是对经典的尊重。

(编辑:单鸣)
会员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