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专题>2013>2013两会>代表委员建言

国家一级编剧王兴东委员:影视剧创作别忘了农民

时间:2013年03月12日 来源: 作者:韩业庭采访整理
0

江西省东乡县电影公司到乡村放映免费电影。CFP 

2012年广电总局同意备案公示的当代农村题材和当代都市题材电视剧的数量对比。 

广西融水县白云乡农村电影放映员杨耀春来到良帽苗寨放映苗语电影,受到苗族群众的欢迎。CFP

  吃完晚饭,郑俊荣坐在沙发上,漫无目的地按着电视遥控器。按来按去,电视里要么是“后宫穿越”,要么是“都市言情”。“这些跟咱的生活有啥关系,还是早点睡吧,明早还得下地干活。”郑俊荣兴趣索然地关了电视。

  郑俊荣是山东省枣庄市的一位普通农民。看电视一直是她和村里人夜间最主要的精神生活。可让她不解的是,这几年电视机变好了,电视频道增多了,可跟农民、农村有关的电视剧却越来越少了。

  1 

  农村题材影视剧量少质不高

  97部、3234集准备拍摄的电视剧中,当代农村题材的仅3部、92集,相对于6亿农民,这点农村题材剧何止是少,简直少得可怜!

  这位农民朋友的感受没错。以今年1月为例,进入国家广电总局同意拍摄制作公示名单的电视剧共97部、3234集,而当代农村题材仅3部,共92集,占部数和集数的比例为3.09%和2.86%。相对于6亿多农民,这点农村题材剧何止是少,简直少得可怜!

  当前的农村题材剧不仅数量少,质量也不高。上个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创作播出的《篱笆·女人和狗》、《趟过男人河的女人》等农村题材剧,写出了一代农民的心灵史,是农村题材电视剧至今很难逾越的高峰。

  1993年之后的10年里,农村题材的影视剧虽说不上是空白,但让人印象深刻的作品很少。新世纪以来,《刘老根》、《马大帅》、《乡村爱情》等东北农村题材剧的出现,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农村题材剧数量上的不足。但这都是关于东北农村的,西部农村、南方农村又是什么样子?我们的电视剧并没有反映。

  况且,《乡村爱情》之类的农村题材剧,虽然观众也爱看,但为了追求通俗化和喜剧效果,有的写成了小品式的电视剧,通俗化有余而审美内涵不足。

  2

  创作要上去创作者得下去

  “干部下乡,小鸡遭殃”,“人生了,狗熟了”,群众这些生动的语言,是编不出来、侃不出来的。创作者不仅要走进群众的门槛,更要走进群众的心坎。

  农民的生活,谁去写,谁去拍? 

  农民自己吗?肯定不行。农村题材影视剧创作还得靠专业的文艺工作者。

  可现在的文艺工作者尤其是影视剧创作者,几乎都生活在城里,对农村、农民、农业不了解甚至一无所知。很多人搞农村题材创作,就是上网搜一搜,朋友侃一侃,自己编一编,这样创作出来的农村题材影视剧,农民朋友爱看才怪! 

  还有一些创作者,说是去农村采风,可没入农户门,没睡农民床,没吃农家饭,没跟一个农民朋友交流过,只是由地方官员陪着,走马观花地转了一圈。如此方式,创作出来的作品,肯定也会流于形式,浮于表面。

  创作者到农村走一走,看一看,生活一段时间,就会获得无限的创作资源。比如,曾经一些基层干部经常下乡吃吃喝喝,增加了农民负担,群众就说“干部下乡,小鸡遭殃”;干群关系淡漠了,群众就用“人生了,狗熟了”来描述这种情况。

  这些群众的语言多生动啊,用在我们的作品中,农民朋友能不喜欢吗?但这些语言是编不出来、侃不出来的。所以,创作要上去,创作者就得下去——不仅要走进群众的门槛,更要走进群众的心坎。

  3 

  种“精神食粮”也应有补贴

  为创作提供适当的补贴甚至奖励。农民种粮有补贴,为农民朋友创作“精神食粮”也应得到些补贴。

  创作者没有深入基层,深入群众,责任也不全在他们。

  现在的影视剧制作,多走市场化之路,市场引导着创作。农民虽有6亿多,但在收视率、票房的影响下,创作者纷纷把目光聚集在都市,也就不足为奇。

  比如,现在的编剧多是自由职业者,下乡采风,经济上的花费不小。从北京到东部省份,通常下乡采风两周,就要花两三万元。要是去边远地区,花销更大,所有这些都得自掏腰包。

  这种情况下,就需要国家在政策、资金上对农村影视剧创作予以扶持。比如,当自由编剧下乡采风时,有关部门可以开个证明,为其采风提供便利,经济上也可为他们的创作提供适当的补贴甚至奖励。农民种粮现在都有补贴,为农民朋友创作“精神食粮”也应得到些补贴。政策层面,比如影视剧领域的“飞天奖”、“金鸡百花奖”等可以为农村题材影视剧设置专门奖项。在播出环节,可以规定电视台在黄金时段,每年播出一定数量的农村题材剧。

(编辑:孙菁)
会员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