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专题>2012>荧幕娱乐

对访谈类节目低俗化虚假化说"不"

时间:2011年10月08日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雷 柯 牛梦笛
0

  如今,打开电视,除了老牌的访谈类节目之外,一茬又一茬的新访谈类栏目颇有“雨后春笋”的势头,不断跟进,“聊天”、“吃饭”、“载歌载舞”加入其中,好不热闹。其中有些话题,聚焦于名人艺人的逸事、隐私、情感、绯闻,再加上圈内亲朋好友的加盟、赞美、连线、捧场……信息可谓越来越暴露,格调越来越低下。一些情感访谈类节目已经变成了“以猎奇为动机,以窥视为目的,以隐私为依托,以媚俗为结果”的荧屏秀场,传播和讲述严肃话题的生态环境渐渐被淹没。

  访谈类节目怎么了?除了低俗、做秀的题材,我们就找不到吸引大众的话题了吗?近期,本报记者专访了仲呈祥、胡智锋、隋岩三位专家,请他们谈谈电视节目制作如何贯彻好《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既让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又有高尚的文化格调。

  记者:石家庄影视频道“情感密码”节目《我给儿子当孙子》中的故事,不孝儿子的言行激怒了很多观众。然而,这期节目中的故事不久被证实并非事实,有明确姓名、住址的儿子、儿媳、父亲,都查无此人,节目是雇用临时演员进行表演的。

  据不完全统计,最高峰时全国有100多个类似栏目,一些栏目收视率创下文艺类栏目之最。随着竞争的加剧,一些节目刻意放大社会阴暗面,扭曲真实或编造事实。您对此现象怎么看?

  仲呈祥:只有真实感人的节目,才能够引领人民大众,提高民族素质、精神素质,塑造高尚人格,这就叫文化自觉、文化自信。自觉地遵循新闻规律来办新闻类节目,这也是对我们用真实感人的电视节目去吸引观众、感染观众、提升观众的一种自信。

  电视访谈类节目大致可分为新闻类和文艺类。新闻访谈节目是把观众带入真实的人生境况中去,通晓事件,明白是非,提高观众自身的道德评判能力和精神素质。如果是文艺类访谈节目,则要运用“来自生活,高于生活”的艺术形象去打动观众,使观众通过审美体验获得人生启迪和审美享受。

  这两类节目,遵循的生产规律也不同,如文艺类访谈节目,就必须遵循美学规律,在节目中可以运用虚拟化、情景再现的制作手段;而新闻访谈节目则必须真实客观,这是节目制作的基本标准。

  石家庄电视台为什么会出现上述现象?就是因为理论思维的混乱,造成实际制作过程中的错误。将新闻类的栏目,用虚拟化的手法去解读,实际上是在愚弄、误导观众。出发点是什么呢?是追求收视率,获得广告收入。更深层次的原因就是文化不自信,不相信新闻节目的吸引力和感染力,误以为在真实中掺杂一些虚拟的故事,才能吸引观众眼球,这种做法必定要遭致社会舆论的谴责。

  胡智锋:目前我国访谈类节目的低俗化、虚假化现象比较突出,这是因为访谈类节目中,嘉宾的言论和主持人的问题设计,具有主观性,目的性,而且更容易操控。

  到底什么是低俗化,我认为主要集中在两个领域:一是涉性内容,二是暴力内容。除此之外,还包括有违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种种思想、言语和行为。如宣传拜金主义、 盲目追星、网恋等不健康、不积极乃至颓废消极的思想与行为。

  假如这种低俗只是存在于局限于很小的区域,很小的范围,比如非公共场合,它的影响是有限度的。但如果它是在大众公共场合传播或者堂而皇之地存在,就会对社会产生极其负面的影响。人类历史上任何国家、社会都不会把低俗当成主流价值观,都会在大众传媒和公众领域中对此进行制止。

  低俗化盛行,所带来的是整个社会关系的紊乱,人的精神、工作、生活,乃至整个社会都将处于不正常状态。

  隋岩:访谈类节目的低俗化、虚假化现象,会给社会带来消极的影响。首先,一味追求收视率,在访谈节目中掺入大量表演成分,使得它偏离真实性,严重影响舆论导向。其次,过度娱乐化、虚假化的电视访谈类节目会误导人们的价值观。占据话语权的访谈对象一旦秉持错误的价值观,会对社会造成危害。第三,有的访谈中故意夸大人性中丑陋的一面以满足观众的好奇。然而社会需要电视节目去满足人类积极向善的情感,而不是对人性中丑陋的好奇。

  记者:为什么我国大众传媒中,低俗、虚假现象屡禁不止、愈演愈烈呢?

  仲呈祥:除了市场经济那只无形的手之外,再次就是我们盲目追求观赏性、盲目追求眼球效应的结果。

  如果电视节目制作一味地去迎合观众的低级趣味,就会造成精神生产和文化消费的恶性循环。任何人的鉴赏心理都是一分为二的,有积极也有消极的方面,你去迎合就是强化了消极方面,被强化了的消极方面反过来就会刺激文化创作者生产出品位更低下的作品。

  胡智锋:近些年来,中国电视沿着市场化、产业化的道路不断探索,取得了一些成绩。但由于自身的体制与机制不够完善,在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过程中,出现了向钱看,唯市场、唯收视率等片面追求。

  我国电视频道、栏目、节目的数量过多过大,而市场总体份额多年来却没有明显增长,这就造成了电视内部的激烈竞争,造成了宣传管理要求与电视市场要求的严重冲突,其结果必然使电视向着低成本、低投入、快餐化的方向发展,这是导致电视低俗化最重要的原因。

  其次,我国正处在一个社会转型期,社会转型期容易出现低俗化的倾向。因为人们的生活状态、工作状态、心理状态容易出现矛盾,产生困惑,人们会去寻找精神寄托,传统的价值观已经不被大家认可,而新的社会价值观缺位。此时如没有健康的主流价值观引领,人们的精神追求就会被低俗的价值观侵占。

  另外,现实生活环境中的低俗现象蔓延在人们生活中,如网络、手机可以便捷地传播不良信息,当大家每天都在接触低俗,却缺少对低俗说“不”的环境时,作为大众媒体,难以独善其身。

  记者:电视访谈类节目如何杜绝低俗化和虚假化现象,传播积极向上的价值观?

  仲呈祥:如何杜绝低俗化?首先是净化观赏环境。如当年播出《开国领袖毛泽东》,广电总局曾下发文件,要求各省级卫视在此期间内停播古装戏、言情剧和其他娱乐节目,那段时间《开国领袖毛泽东》 的收视率就很高。这反映出,并不是观众不喜爱看此类节目,而是当播出市场环境不纯净时,观众容易被低俗的节目所吸引。

  另外,要培养观众的鉴赏修养,提升观众的审美水平。马克思说过:“对于不辨音律的耳朵来说,最美的音乐也毫无意义。”因此,我们的艺术创作必须注重培养大众的鉴赏修养。

  再次,要科学看待收视率,分清收视率与收视质量的区别。

  最后,我们应该认真学习、贯彻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讲话中提出的观点,“我们必须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着眼于提高民族素质和塑造高尚人格,以更大力度推进文化改革发展,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进行文化创造,让人民共享文化发展成果”。

  胡智锋:在宣传管理上, 应加大表彰与惩罚的力度。重奖与重罚并举, 对公认的电视精品应予以更大力度的奖励;对极少数低俗、虚假,产生恶劣、负面影响的电视产品应予以重罚。

  在生态维护上, 应高度重视电视批评的建设。长期以来,受各种利益的制约, 那些富于建设性的、有专业水准的电视批评, 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 也没有产生应有的效果。

  批评失语倒成了大家熟视无睹的“正常”情形。出现在各个媒体上的, 往往是隔靴搔痒、无关痛痒的所谓“批评”, 甚至是毫无原则的一味叫好与追捧。应当采取强有力的措施, 建设电视批评平台, 发出积极的、实事求是的电视批评声音, 营造一个敢于批评、善于批评、健康批评的良好环境, 这对于电视的整体生态建设意义重大。

  在未来的发展上, 应当发挥和强化教育的作用。应当在高等院校和中小学逐渐开展电视教育, 只有高素质的电视观众, 才能最终滋养出高水平的电视媒体。用正确的新闻观、传播观、文化观、审美观、艺术观去要求与塑造电视, 才是遏制电视低俗化倾向的长远之计。

  另外,电视媒体也应该积极探索多元经营的生存之道,而不仅仅依赖于广告收入。没有了生存之虞,媒体从业者也就能挺直腰杆儿,从事精神文明创作。

  隋岩:电视访谈类节目在杜绝低俗化和虚假化现象中,应注意两点:一是节目应呈现出人性中美妙的部分;二是呈现出话题、内容的魅力,在人与人的观念发生冲突时,展示解决问题中的机智与幽默。

  访谈类节目在传播过程中,需要受到大众传播的规约。所以访谈类节目必须要以正确的立场和社会责任作为前提,传递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引导社会、观众。理想中的电视访谈类节目应该引领时尚生活,提升大众的思想理念及素质。

  注:

 仲呈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艺术学学科评议组召集人、中国传媒大学艺术研究院院长

 胡智锋:中国传媒大学文科科研处处长、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隋  岩:中国传媒大学电视与新闻学院教授

  

 
(编辑:韩雪竹)
会员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