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专题>2012>小品还能不能走下去

老一辈台柱日薄西山 小品生存现状三大质疑

时间:2012年02月21日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作者:
0

 小沈阳等人在晚会上表演小品。

 小品《今天的幸福》上演“穿越”壮举。

  春晚中的语言类节目一直最受关注,有人统计,30年春晚中语言类节目竟然是时间最长的一类。尽管相声数量近些年出现颓势,但小品依旧得到青睐。其实,在各种电视综艺晚会里,小品都是观众最期待的热点,登台的演员知名度也最高,往往还可以一夜蹿红。谁料,今年的小品令观众大失所望,连春晚导演自己也不得不认定“小品已经没有市场!”

  究竟缺少什么

  是市场,是创意,还是好编剧

  面对“没有市场”的定论,引起了各地舆论的一片争执,有的媒体引出2011年春晚小品《午夜电话亭》作者李文绪的话说:“小品一点都不缺市场,但能够深入生活的好本子、好编剧越来越少了。”

  比较多的观点认为,好编剧匮乏在于编剧无名少利,“一个小品火了,就等于小品演员火了。谁会关心编剧是谁?只有小品演砸了,观众这才想起来去骂编剧。”从近些年的晚会小品看,原因也的确如此。龙年春晚有的小品涉嫌抄袭,演员就说去问编剧,而观众的矛头也确实指向了编剧。但静下心来思考,与演员相比,编剧无名少利的问题其实并非小品的专属,哪个艺术行当不是如此?

  似乎从来没有人说过小品演员匮乏,老牌明星十几年甚至二十年依旧挺立,新一代演员好像也不乏其人,他们的知名度和收入在演员里都位居前列,有的大牌更是数一数二,关注度长年不衰。“人保戏”是小品演出的一景,只要名演员一到场,现场发挥一出彩,再弱的本子也有掌声,可以说,演员表演才是小品的关键。所以,小品不争气,将原因完全归结在编剧身上,并不准确。何况,小品演员本身就参与创作的不在少数。

  创作缺生活、缺打磨、缺创意,结果成了速成品,这对小品的质量伤害也非常大,这也是一些专家的观点。早在几年前,黄宏就对小品创作深感忧虑。“当年的《超生游击队》为什么能火?那是经过了一年多的体验才创作出来的。我曾多次在小品中扮演农民工角色,观众的反应还算不错,这是因为我有‘绝招’。每次创作出来后我都会拿到工地去为农民工表演。他们笑了,就说明小品是成功的。而现在的一些小品总拿别人的生理缺陷开玩笑,这样搞只会流俗。因此,我最讨厌有人说‘搞笑’这个词,笑不是硬搞出来的,而是得让观众发自内心地笑。”

  小品的基本功能就是讽刺,可小品对社会现象的真正讽刺越来越少,越来越难,只能一味地拿别人的生理缺陷开涮,这也引起了许多观众和专家的不满。另外,小品在舞台上风光了几十年,其中赵本山就“统治”了21年,可从没有人耐心研究其兴旺的规律,没有研究就没有对策,于是,混一年是一年。

  小品从属于晚会,是晚会文艺的产物,因为大量的晚会才催生、繁殖了小品。如今,晚会文艺已经风光不再,有的晚会甚至无计可施,难以为继,这也是小品萎缩的缘由。

  归属不伦不类

  是话剧,是曲艺,还是别的什么

  人们习惯说的小品,实际是舞台小品,广播小品历史悠久,但似乎没怎么红火过,所以也无所谓盛衰。舞台小品在艺术行当里属于哪一类,有人称微型话剧,有人说是活报剧,还有人认为不妨叫“化装相声”。

  如果真能叫“化装相声”,那倒不难解释小品衰落的原因了,相声创作严重滑坡近些年一直是媒体关注的问题,小品创作的弊病自然也在其中。但是,有不少专家并不承认小品属于曲艺。中国艺术研究院曲艺研究所所长吴文科就持这种观点。他认为,舞台小品应该归入戏剧,其特征都与戏剧相符,只不过,冲突没有展开、故事没有展开、人物性格也没有展开时就收尾了,所以,给观众一种不算完整戏剧的感觉。此外,小品演员,尤其是明星演员,多数都是曲艺出身,而且“说学逗唱”样样齐全,这也难免给人一种曲艺类的印象。将小品归入曲艺还不只是大众的观点,中国曲艺牡丹奖内就有小品的一席之地,可见,小品算什么,在业内也有分歧。

  中国文联“百花迎春”文艺晚会已经走过10年历程,10年来一直担任晚会总策划和总导演的郁钧剑说,这台晚会从来就没有出现过小品。因为晚会的节目代表了文联的各个协会,而小品却不知属于哪个协会,无从安排。他认为,其实,小品什么都不算,沾点戏剧又沾点曲艺。在他看来,小品的大红大紫甚至在舞台上达到巅峰状态并不正常,这种表演在综艺晚会里不应该是一种主导形式,更不应该成为观众的主要期待。而作为表演者,无论戏剧演员、电影演员还是曲艺演员,都是本行之余的实验田,在这里不过是练练身手罢了。

  郁钧剑分析得不无道理,出色的话剧演员、电影演员从来不碰小品;有几位出名的话剧演员在小品里面也只是晃了几晃,一红起来马上退出;靠演小品走红的演员最后也都以影视表演为归宿,赵本山、潘长江、范伟等无不如此,连小沈阳都快变身为影视演员了。

  何必在乎冷热

  浅薄、油滑、调侃,本来就没有多少价值

  在舞台上占主导地位的民族艺术应该是什么?在举世关注的电视晚会上吸引观众的文化样本应该是什么?代表我们这个时代的精神形象又应该是什么?这是近些年来舆论争论的重要问题。一些有识之士已经严厉地指出,如果小品演员也能成为代表我们时代的舞台形象,那意味着什么?

  无论小品属于什么,都只是一种短暂且简单的娱乐,有那么几个节目逗逗乐也无伤大雅,无碍宏旨,谁不需要身心放松、开心一笑呢?但当这样的表演成为荧屏的文化主导,成为重要主题晚会的关注基础,尤其是当我们回过头来数数舞台最终留下了什么样的文化时,就不能不令人深思了。

  事实上,优秀的小品也未必就是浅薄的一笑,悲剧、喜剧因素都可以转化为小品。吴文科就这样认为。而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张同道则说,之所以今天大家将油滑、肤浅、贫嘴当作小品的特征,与舞台和荧屏的多年“培育”有直接关系。

  如今,小品出路已经越来越窄,衰落之象也显露出来,对舞台对社会究竟是得是失?依照郁钧剑的说法,这本来就是一种无关紧要的表演,或冷或热,或起或落,都不必过于在意。当然,有人能想出良策让优秀的小品畅行娱乐舞台,也有益无害;但当小品创作和表演失去了观众时,只能表明其天生的缺陷正在暴露。我们这个时代的文化期待决不是小品,更不是浅显的笑声,而需要其他有价值有魅力有意义的文艺来充实我们已经日渐贫乏的精神家园。

(编辑:白伟)
会员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