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专题>2012>舞台“混搭”

岭南建筑文化在中西合璧中雕刻自身独特风格

时间:2012年03月16日 来源:羊城晚报 作者:
0
    岭南建筑文化从颇具江南特色到兼具中西方建筑风格,它在历史中经历了数次变化,最终形成了自身的风格。如今,钢筋水泥铸成了城市千楼一面,时代呼唤岭南建筑文化重新焕发本土风味———

    岭南的建筑园林有着江南园艺的风格,却又不同于江南园林水榭亭台的精致;有着西方欧式风格的影子,却又不同于教堂的典雅端庄。作为中国人在建筑中最喜欢雕刻的龙凤,在岭南的建筑中却无法寻觅。然而,南方的水果食品以及有别于内地的气候环境,影响着岭南独特的建筑风格。

    岭南的建筑文化到底有怎样的特色?这种特色如何演变而来?羊城晚报记者采访了广东省高级环境艺术设计师罗思敏,揭示岭南建筑文化从最初的“荒漠”局面,逐渐演变成影响华夏的“岭南风格”。

    明天,由越秀城建地产主办的《岭南风尚·文化传承———岭南湾畔“2010人居和建筑文化”高峰论坛》在岭南湾畔楼盘现场举行,众多著名学者和专家相聚岭南湾畔,共襄文化盛事,倾心浇注岭南建筑这支中国建筑之林中的奇葩。

    曾是建筑文化“荒漠”

    [明代以前,岭南建筑受贬谪官员带来的北派建筑的影响,同时基于气候地理环境作了适当的改良,但未形成独特的风格,建筑文化几乎是一片“荒漠”。]

    岭南气候湿热,人们对穿着和房屋没有太多讲究,只需通风凉快即可。搭个茅棚就可以生活的岭南,在明代以前并没有形成太强烈的建筑风格,只能吸收北派建筑的精华。

    岭南,自古以来“山高皇帝远”,触犯“龙颜”的士大夫和官员常被皇帝贬到岭南。

    那些被贬的官员慢慢将岭南以北的建筑风格带到当地,例如唐宋八大家之首的韩愈就是其中之一,他在潮州做官时,修建的房子带有明显的江南风格。

    他们中有些人生性旷达,与世无争,而另外一部分人就算有远大抱负,也要装作无所谓,不能过于显山露水,让皇帝察觉出来。所以,在岭南的建筑中,看不到象征权力与威严的龙凤麒麟。但是,雕刻装饰的东西还是不能缺少的,岭南有些建筑用古代的一种神兽———貔貅来代替龙凤,大多数替代品则是水果一类缺乏权力意味的食物。“这么做的原因主要有两点,其一是让皇帝觉得这是一堆爱吃的人,不会产生觊觎权力的非分之想;其二也由于岭南物产丰富 ,有条件研究吃食。”罗思敏如是解释。

    从南宋开始,由于种种原因,江南以及北方建筑文化慢慢传到岭南一带,彼时尚未形成自身风格的岭南建筑几乎全盘接受。遗留至今的明清时代的书院,也带有强烈的江南风格。

    “那时候,岭南没有自己的建筑文化,对于外来的东西只有接受和模仿。虽然也有一些独特风格的旧建筑,但是无法形成自己的风格。明代以前,岭南的建筑文化几乎是沙漠。”罗思敏说。

    明末清初的“小江南”

    [明代盛极一时的江南文化也影响到岭南的建筑风格。明末清初,善于学习的岭南人,在江南建筑风格的基础之上,融入了更多本土的元素。]

    江南文化在明朝盛极一时,苏杭的建筑风格慢慢影响全国。早在南宋时,江南建筑风格就传入岭南,在明朝时达到了顶峰,慢慢融入到岭南建筑之中。

    一个更有利于建筑文化传播的条件出现了。据史料记载,明清时期城市建设如火如荼地进行。各州县相继兴建或扩建砖城,兴建宏伟壮观的城市景观建筑,诸如广州的镇海楼、岭南第一楼,潮州的广济门城楼,琼州的钟楼等。城市防洪、排水系统进一步完善。各类宗教建筑、坛庙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个时期,以粤中、粤西花塔类的楼阁式砖塔、粤东的砖石混构塔、珠江三角洲的文塔为主,构成了岭南古塔的特有风格。江南的建筑风格流传到岭南,广东一带也出现了一批具有江南风格的建筑物。

    在江南建筑风格的基础上,岭南人根据本地的地理和气候环境作了一些改良。例如,江南园林必须有柳树,而柳树在岭南难以成活,鸡蛋花和芭蕉便成了岭南园林的核心植物。江南的园林到了岭南,面积变小了,大水池变成小水池,深水池变成了浅水的湿地。

    岭南园林以珠江三角洲和韩江三角洲的园林最出色。其著名者,前者有广州的海山仙馆以及清代粤中四大名园(顺德清晖园、番禺余荫山房、佛山梁国、东莞可园);后者有潮阳西园、澄海西塘等。此外,以亭台楼阁廊榭为点缀的山水园林也兴盛于此时。书院、学宫、宗祠、会馆、府邸等大型建筑组群在各地陆续兴建。集各地建筑装饰工艺之大成、充分展示岭南建筑艳丽多姿之地方色彩的,以广州陈家祠为杰出代表。

    岭南植被丰富,园林植物也有很强的岭南特色。而且岭南的气候更适合植被生长,茂盛的植物让岭南园林不像苏杭一样,必须有所限制,并经常修剪。另外,岭南气候湿热,建筑相对于江南更加开敞,通风也更好。

    这时的岭南建筑主要还是以模仿为主,依然没有形成很强的特点。但是,它加入了本土化元素,建筑显得更加休闲,而且相对人工痕迹较重的江南园林而言,与自然结合得更多。建筑的不同风格,也表现出岭南人的心态:与世无争和融入自然。

    中西合璧的“岭南风格”

    [岭南建筑文化既具有中国传统的血缘,又受西方外来文化和岭南特定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在清末民初形成了极有个性的建筑类型文化,这就是“岭南风格”。]

    明清时期,封闭的国门慢慢打开。在很长一段历史时期,广州是中国唯一的通商口岸,较早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出现了西式建筑以及用欧洲人物形象、罗马字钟、大理石柱为建筑装饰,采用套色玻璃等进口材料。

    几乎全盘吸收北派风格的岭南建筑,此时受到了外国建筑文化的冲击。清末,岭南兴建了一批西式建筑,有教堂及附属的医院、学校、育婴堂等,如广州石室是远东最大的哥特式石构教堂。钢材等建筑材料和近代建筑技术也开始应用,1905年建成的岭南大学马丁堂,是中国最早采用砖石、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建筑物之一。

    传统的江南建筑风格和西方古典的建筑风格在岭南融合,使岭南建筑形成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体系。

    江南透明的花窗,加入了西方教堂的彩色玻璃,便是两种建筑文化交融的一个缩影。在园林中,岭南不容易找到江南的太湖石,就用另外一些石头替代。日本的大青石、东南亚的黄蜡石、广东本土的英石,三种石材的运用形成了岭南建筑自身的特色。

    “岭南建筑在清末民初形成了自己的风格,有些方面超过了北派园林,并影响中国其他地方,成就了岭南建筑一段辉煌。”罗思敏说。

    期盼在钢筋水泥中回归

    [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欧式风格的豪华宅第,如今,岭南文化的特色建筑已经逐渐消失在钢筋与水泥构建的城市中。岭南建筑已经失去了岭南的风格。]

    经历了光辉的顶点,岭南建筑不可避免地走向了衰落。随着破旧迎新,岭南老建筑被逐渐拆除。

    城市高速发展引发了人们对文化缺失的焦虑,岭南建筑文化慢慢回暖。但是,岭南老建筑恢复的步伐,远远赶不上钢筋水泥的建筑速度。

    “广州已经很难看到岭南风格的建筑。现在的城市几乎都是一个面貌,不仅仅是岭南建筑的风格在流失,其他建筑派系也遭受冲击。”罗思敏对此不无忧虑。

    不少专家和学者为岭南建筑文化的振兴而奔走呼喊,但是他们的呼声淹没在机器的轰鸣声中。罗思敏认为,很多人把欧式风格的建筑和充斥金属的高楼大厦等同于豪华建筑,忽视了有深厚文化底蕴而且更加适合本地的岭南建筑。要保住岭南建筑文化,必须从思想上认识到岭南建筑文化的重要。

    “最近荔湾区做出了很多成绩,领导很重视,但其他地方还不尽如人意。传承岭南建筑文化任重而道远。”罗思敏感叹。

    现代岭南建筑学派曾经涌现过不少代表作,如西汉南越王墓博物馆、广州泮溪酒家、白云宾馆等。在新时代进一步弘扬岭南建筑文化,让更多的作品成为经典,不仅是建筑界的任务,也需要政府以及社会各界人士的共同支持和努力。

    黄亮、李翌

(编辑:白伟)
会员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