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专题>2012>文化改革发展

吴嘉童:创造一个更好的环境

时间:2012年10月17日 来源:《人民日报》 作者:
0

人物素描:徐经纬/绘

  今年6月,由150多位艺术家参与演出的京剧《赤壁》在维也纳、布达佩斯和布拉格三座历史名城亮相,迤逦悠扬的唱腔、美轮美奂的舞台、传统艺术的创新呈现,让《赤壁》受到了热烈欢迎,甚至出现了一票难求的景象。这是吴氏策划又一次将中国传统艺术成功带进西方主流演出市场,而这一次,距离我们第一次将中国文化带到海外,已经整整14年了。

  文化如水,能够浸润人的心灵,传递世间最美好的情感。我至今记得,上世纪90年代,吴氏策划邀请施特劳斯节日乐团到中国演出,17人的乐团面对7000多名观众,由于当时演出条件有限,音乐只能通过扩音喇叭放出来,可是现场所有观众依旧满怀热情。那一刻带给我的感动,一直激励着我,将中外文化交流作为自己的重任。

  当国外文化团体一次次成功来华后,我开始思考,能把外国乐团带到中国来,为什么不能把中国民族乐团带到欧洲去?

  1998年,“虎年春节中国民族音乐会”在维也纳金色大厅举行,演出获得出乎意料的成功,为中国文化“走出去”带来了成功经验。这个一年一度的新春演出一直延续至今,形成了强大的品牌效应。在它的带动下,中国民族音乐大规模巡访欧洲成为一项新的文化传统。此外,我们还将国内的戏曲、交响乐等艺术推向国外,中国舞台艺术精品杂技芭蕾《天鹅湖》在海外商演常年成功,更是成为中国文化产品“走出去”的典范。

  在中国文化“走出去”的过程中,杂技等少量艺术门类能够按照纯商业演出的模式操作,依靠售票实现赢利; 而戏曲、民乐等高雅艺术“走出去”,虽然不能单纯依赖票房,但其在文化交流中的重要性却不容小觑,只有将这些高雅艺术成规模地展示在世界舞台上,才能让更多的国外观众领略到中国文化的魅力。   

  在中外文化交流中,我特别希望政府对中国高雅艺术“走出去”的扶持更有计划性,更具可持续性,在这一点上,国外的一些好经验非常值得我们借鉴。只有对文化“走出去”的鼓励政策和补助措施具备前瞻性,“走出去”才能达到更好的效果。我也希望,我们具有一个更加鼓励文化创新的优良环境,让中华民族丰厚的文化传统在今天的世界结出更多的果实。

  当然,“走出去”首先要有好作品,只有作品具有较高的艺术水准、体现出人类共有的情感,中国文化才能真正实现“走出去”,留下来,并且深深扎根在世界的土壤里,赢得各国人民的喜爱。

  (吴嘉童为吴氏国际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总经理)

(编辑:李钊)
会员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