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专题>2012>2012文艺盘点>文博收藏

关键词:“错砸真文物”?

时间:2012年12月26日 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者:
0

 

“‘假’如这样——真假藏品对比展”引发广泛热议 

  关键词:“错砸真文物”? 

  推荐理由:让真品和赝品同场PK,从而普及文物知识、提高鉴赏水平,是首都博物馆和北京电视台《天下收藏》栏目组联合举办“‘假’如这样——真假藏品对比展”的初衷,不少收藏爱好者前来参观。不料,展览期间,一位民间收藏者“错砸真文物”的质疑,引发了文博界、收藏界及社会公众的广泛热议:当赝品现身,砸!还是不砸? 

  点评:辣 

  “辣”往往具有刺激性,是最适合当下人的一种生存体验。号称几百万元的东西一下子灰飞烟灭,够刺激,但谁能沉得住气? 

  采取极端方式对待赝品,对造假者的“恨”,代表了不少拥护者的心声,也是栏目组设置砸宝环节最初的动机。不过,更多人认为,对待赝品还是应该慎之又慎。赝品也是艺术品,随着时代的演进会体现出自身的价值,还可以作为对比教材,况且任何专家也不能确保对每件器物都能做出准确判断,很可能毁坏文物,因此不能用粗暴的手段来对待高雅的事物。 

  采取极端方式对待赝品,对造假者的“恨”,代表了不少拥护者的心声,也是栏目组设置砸宝环节最初的动机。不过,更多人认为,对待赝品还是应该慎之又慎。赝品也是艺术品,随着时代的演进会体现出自身的价值,还可以作为对比教材,况且任何专家也不能确保对每件器物都能做出准确判断,很可能毁坏文物,因此不能用粗暴的手段来对待高雅的事物。

  近年来,有关文物鉴赏等内容的节目日益增多,一柄砸宝锤砸出了这类节目的娱乐价值。但是,从法制方面而言,砸赝品并非净化艺术品市场的良策,真正要净化艺术品市场需要的是制度的规范和法律的防范;从公益角度来说,让观众通过观看节目掌握更多的文物鉴赏知识,让收藏爱好者减少“打眼”的次数,才是电视节目制作者应该追求的目标。

  当然,这一事件更凸显出文物鉴定话语权和公信力的问题。收藏市场的兴盛,使有着丰富学养和实践经验的博物馆专家成为香饽饽,但功利色彩催生出的负面消息随之而来。忙走穴、有偿鉴定、看人情关系,“Hold”不住职业道德底线的专家,令“谁来鉴定专家”的呼声日渐高涨。另一方面,民间收藏往往不被重视,某些专家的不负责任,使藏品匆匆被“毙”掉的现象比比皆是。怎样的文物鉴定才是科学的、严谨的?如何尽早建立切实可行的文物鉴定资格管理制度?值得有关部门认真思考。

(编辑:单鸣)
会员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