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专题>2012>古玩鉴定之困>乱象源头在哪里

[东方收藏]艺术品市场乱象带来的冷思考

时间:2012年08月17日 来源:东方收藏 作者:蔡森林
0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吹响了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时代号角,为新时期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文化事业发展指明了方向。文化是一种生产力,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越来越重要。因此,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我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完成的重任。要完成这一重任,实现文化强国,改革文化体制是必须之举。

  收藏文化又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推动收藏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特色载体,收藏文化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教化功能,多年来为推动社会文明进步和优秀文化的传播,作出了重要贡献,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时代大潮中必将更加大有可为。如何实现收藏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笔者以为,当务之急应从治理艺术品市场乱象、清理收藏文化发展障碍、完善相关制度和法规做起。

  随着国内股市波动加剧,房市投资低迷,民间资本涌向艺术品市场的趋势在加强,不难发现,投机心理滋生了艺术品市场价格虚高、赝品泛滥等乱象,对更多涌向古玩、艺术品市场的投资者来说,遭遇风险远比“捡漏”获利的概率大得多。本文试从艺术品市场的“乱象”与“对策”两方面作如下观察和思考。

  收藏媒体乱象

  随着收藏市场的火爆和收藏爱好者队伍的不断壮大,国内越来越多的电视台为适应观众口味,开办了与收藏有关的节目。据统计,目前国内至少活跃着十几档收藏类电视节目。在收视率直线攀升的同时,民间收藏也随之频频升温。但有的鉴宝节目却忽略了艺术品的文化情趣、历史渊源、艺术品位,而在价格上大做文章,让老百姓走入误区。不少人看过鉴宝类节目之后,总想着觅宝、捡漏,总想着一夜致富,得了“寻宝综合症”。

  不注重艺术品的艺术内涵和科学知识,而是单纯把真与假、经济价值当成可以吊足观众胃口的噱头,有的节目通过当场锤砸赝品制造看点,信口开河的估价、装模作样的表演,甚至请演员当“托儿”的做法,让知识性很强、很高雅的收藏变得无知化、低俗化,这样的节目已经背离了收藏的真谛。

  当然,在收藏类媒体中,不乏有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科学的治学精神和专业的办报水准的,《收藏快报》就是一例,近期连载的吴树著《谁在忽悠中国》,充分体现了该报的宣传情怀和舆论导向。吴树是笔者十分敬佩的文化学者,更是文化“战士”,其“中国文物黑皮书”三部曲:《谁在收藏中国》、《谁在拍卖中国》、《谁在忽悠中国》,被誉为“解读中国文物市场的百科全书”,笔者亦推崇为当前治理艺术品市场乱象的启蒙教科书。

  专家鉴定乱象

  文物商人谢根荣巨额贷款诈骗案引出的“金缕玉衣”虚假鉴定事件,在收藏界引起极大震动,文物鉴定乱象再次被震撼揭示:5名顶级鉴定专家,为假玉衣评估出24亿的天价,实在是匪夷所思。以他们的学术水准,辨别真伪并非难事。文物鉴定界的专家卷入骗贷案,动摇的是整个文物鉴定及收藏行业的公信力。一些鉴定专家之所以甘冒自毁前程的风险,一是经不起金钱利益的引诱,二是没有责任追究,当然也有自恃文物界权威而不知商界之奸诈凶险为何物。其实,当一个专家没有职业操守或离开自己的专业,就什么也不是了。

  目前文物鉴定乱象可分成两类情形:一是伪专家满天飞,二是真专家也做伪鉴定。两种情况都暴露了民间文物鉴定中制度和监管的缺失。伪专家大行其道的重要原因,是发放文物鉴定资格证书的机构多、渠道乱、门槛低。比伪专家更可怕、可鄙的是真专家做伪鉴定。其核心原因,是他们出具的“伪鉴定”无本万利、了无风险,因此真专家敢做伪鉴定、敢搞学术腐败。其背后更有深层次的原因,社会分配不公就是当前社会的一个尖锐矛盾。

  拍卖市场乱象

  近年来,艺术品收藏市场疯狂发展,艺术品投资市场一片红火景象,拍卖品价格也屡创新高,令人咂舌。但繁荣背后掩藏的许多乱象和陷阱,让买家雾里看花,难辨真伪。许多无良之辈更是抓住“商机”制造赝品,在拍卖会上滥竽充数,以假乱真,让整个拍卖品市场混乱不堪。

  假拍、做局、欺诈、甚至洗钱,艺术品拍卖市场乱象丛生,导致诚信缺失,令人触目惊心!雇用“拍托”进行假拍是业内公开的秘密。据业内行家透露:至少95%以上的拍卖公司都这么干,大牌拍卖公司也不例外。

(编辑:路涛)
会员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