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专题>2012>古玩鉴定之困>乱象源头在哪里

[大众日报]“鉴宝”行业何以避乱象

时间:2012年09月05日 来源:大众日报 作者:于国鹏 张冠超
0

  俗话说“乱世藏黄金、盛世热收藏”,近几年的民间收藏热催火了文物鉴定机构、鉴定师培训、“鉴宝”类电视节目等产业。然而,诸如鉴定机构发证乱、培训班短期速成、“鉴宝”专家“看走眼”等问题也层出不穷。通过采访调查,记者发现人才培养机制和法律制度不完善是该行业乱象之源,只有从根本上抓人才培养,从法律制度方面规范从业秩序,文物鉴定行业才能健康有序的发展。

  文物鉴定无统一标准

  没有一个统一标准,是文物鉴定行业混乱的原因之一。

  2月6日,山东大学东方考古研究中心主任栾丰实教授接受采访时介绍说,目前开设文物鉴定专业的高校并不多,他知道的大概只有南京大学一家,山东大学目前没有开设这一专业,但历史学专业下设的文博本科专业有文物鉴定课程,一般是请实践经验丰富的业内人士来校授课,“这门课目前没有指定的教材,基本上老师用他们自己编写的讲义。”

  当天中午,记者又来到位于马鞍山路52号的中华民间藏品鉴定委员会山东分会,采访了会长陈玉泉。陈玉泉认为,我国过去并没有文物鉴定这一学科,与其较接近的是历史学下设的考古学专业,但两者差别也很大,“目前的文物鉴定主要以‘传世文物’为主,所谓传世文物大部分是元代以后的文物,而我国考古学则主要把精力放在明代以前。”

  陈玉泉主张文物鉴定应该从历史学中独立出来单独成立院系,他认为出土文物本来就是老物件,历史学者只需要判定文物年份,而文物鉴定却要判定东西的真假,工作性质很不同。

  据了解,由于文物鉴定行业重视师承关系,鉴定师的培养一直比较封闭,而随着近年来的收藏热和文物鉴定“事故”层出不穷,业内专家都将目光聚焦在鉴定人才培养上。陈玉泉认为,这一行业首先要从源头上梳理,最紧要的是编纂一本权威的文物鉴定百科全书。

  陈玉泉说:“这个行业一开始就不够科学,一是因为不少收藏家为了让文物能卖个好价钱,就引经据典给文物编个好故事,找个有名的历史出处,以此提高文物的历史文化价值。另一个原因是古代从事工艺品制作的工匠大多文化水平不高,没法著书立说,记录这些工艺品历史的多为文人,有些文人不太懂行,写东西又喜欢虚构,这就造成很多文物的来源记载混乱,比如目前对哥窑出处的考证就非常模糊。” 

  对于市面上流行的文物收藏鉴定书籍,陈玉泉认为,一部分图书过于老旧,有些虽为大师所著,但都出版于几十年前,知识并不细化。“比如说《陶瓷史》,说到窑口(书中)基本不提地方窑,但这些地方窑对当地陶瓷研究十分重要;再比如提康熙时期,也不说分为早、中、晚三个时期,早期和明代接近,风格肯定不一样;还有就是瓷器工艺、青花颜料、当朝皇帝喜好等都讲得不细致。” 

  对于近几年出版的文物收藏鉴定类书籍,陈玉泉则认为有些杂乱,“出书人都是从自己最熟悉的领域写,藏啥写啥,所以意见不一、鱼龙混杂。比如说瓷器,现在全国没有一家博物馆可以把从新石器时期一直到民国时期的瓷器品种收藏全,自己的东西都很保守,各自为政,和军阀一样。” 

  陈玉泉建议,政府应该牵头组织论证,从某类文物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征集论文并组织论证,将精华的文章选出来让作者进行公开答辩,再通过筛选将该领域的理论一项一项固定下来,然后依次在其他文物种类中推广,最后将所有精华的理论编纂成一本权威性的著作。

  文博人才需求量大但培训不规范

  从2011年起,山东大学开始招收文物与博物馆专业硕士,第一批共招了10个人。栾丰实教授经过调研后发现,目前文博人才需求还是比较大的,特别是县级博物馆文博人才紧缺,“我调查过很多县级博物馆,发现很多工作人员业务素养有待提高。”

(编辑:路涛)
会员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