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专题>2012>古玩鉴定之困>乱象源头在哪里

[法律与生活]古玩鉴定乱象背后的法律盲区

时间:2012年09月05日 来源:法律与生活 作者:
0

  文物、艺术品鉴定缺失相应有效性法律规范,没有权威机构最终确认真假,导致购买者遭遇赝品,司法机关无法可依,权利人合法利益难以保障。

  目前,国内收藏市场缺乏艺术品鉴定的权威机构,对于艺术品的真伪、价值,没人能给出定论。当法律纠纷出现时,法院也很难确定以谁的鉴定为依据,到底谁说了算?毛晓沪案,只不过是众多乱象中的一个缩影而已。

  文物、古玩、字画等艺术品真假难辨,价值无法确定。当发生法律问题时,什么机构的鉴定结论可以作为法院参照的依据,目前还无相关规定。从这起案件中可以清晰地看到法律的盲点以及司法的无奈。

  结论仅供参考

  毛晓沪的代理律师北京大成律师事务所律师赵运恒告诉本刊记者,即便是同一只碗,得出不同的鉴定结论,这在古玩界也属正常现象,只能代表各自的学术观点不同。至于谁更权威,法律并没有明确规定。

  赵运恒律师的看法,得到了同行北京市伟博律师事务所李伟民律师的赞同。李律师认为,目前我国文物、艺术品领域立法滞后,缺乏相关法律监管,这有历史的原因。因为我国《文物保护法》有特殊历史时期的要求,这就造成这个领域不能充分地公开,从而留下了很多难解决的问题。

  举个例子,文物的真假有多重鉴定机构,由国家文物管理部门来规范,每一个鉴定结论的法律效力如何、各个鉴定结论发生冲突时如何处理都没有法律规定,从而出现了本案所发生的问题。对同一件文物出现两个不同的鉴定结论,作为人民法院采纳哪一份,缺乏法律依据。不像司法鉴定,对于鉴定结论,有级别关系,由司法部统一管理,在出现结论不一致时能有法可依。

  现阶段,我国现有鉴定机构的法律地位都是一样的,除非结论一致,或者当事人本人没有争议,否则谁说了也不算。由于存在这样的法律缺位,当对某一艺术品的真伪、价值鉴定结论出现不一致的时候,法院也无法作出评判。

  从“徐悲鸿天价油画”被指假作,到“金缕玉衣”骗贷案发,这几年随着收藏热持续升温,艺术品市场的乱象逐渐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据记者了解,目前,我国没有专门规范鉴定市场的法律法规,也没有专门监管鉴定市场的行政部门。各地的鉴定机构,有文物行政管理部门开的,有博物馆开的,有拍卖公司开的,还有个人开的,良莠不齐。在利益面前,鉴定如同纸片乱飞。所以,拍卖市场上有着“不保真”行规,买了假的只能自己“认栽”。

  有律师告诉记者,关于艺术品的鉴定,结论只是一种参考。对与错有鉴定人的水平问题,也有良心问题。对于那些浑水摸鱼、指鹿为马的,目前确实无法追究其责任。通过个案,能折射出目前在艺术品收藏领域包括艺术拍卖领域所存在的诸多乱象。在律师李伟民看来,造成如此乱局的原因不外乎如下几点:

  第一,文物保护制度落后,不公开,不透明。这与我国的文物保护制度有关,文物的正常流通受到很大的限制,造成了灰色地带的存在。

  第二,专业机构和人才缺失。文物、艺术品鉴定是个复杂的工程,牵涉多重领域、多重技术,况且要求的精度很高。目前,专业机构和专业人才无法满足需求。

  第三,鉴定机构多重,没有位阶关系,没有法定程序。没有关于文物、艺术品鉴定的市场准入制度,没有鉴定的法定程序,所有鉴定机构平级,也就没有权威之分,当不同鉴定机构的结论发生冲突时,没有有效解决程序。

  第四,拍卖程序不健全,缺乏诚信和监管。文物、艺术品的拍卖具有特殊性,现有拍卖程序不健全,缺少有效的监督,常常发生假拍、乱拍的情形。

  第五,缺乏问责机制。专家、鉴定机构鉴定结论发生错误,没有追究的有效机制。这样,很多的鉴定结论唯利是图、歪曲真相,侵害消费者,不顾及后果。

(编辑:路涛)
会员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