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专题>2012>榜样就是力量>十八大代表

全国宣传文化系统十八大代表赵德平简历

时间:2012年08月16日 来源:河北新闻网 作者:
0

  

  赵德平,廊坊市大厂评剧歌舞团演艺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党支部书记。

  赵德平,1945年2月生,中共党员,廊坊市大厂评剧歌舞团演艺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党支部书记。他始终坚持“二为”方向、“双百”方针,带领剧团白手起家,艰苦创业,把舞台搭进了全国20多个省市的城市乡村,把节目送进了全国亿万个家庭。这些年来,他创作、创演的八台大戏和四十多个小品多次荣获国家、省级大奖,《水墙》荣获了中宣部“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中国曹禺戏剧文学奖”、文化部“全国戏剧文华奖”,《半夜猫叫》、《随礼》等小品获得了“中国曹禺戏剧文学奖”、“文华新节目奖”等多项大奖,在他的带领下,“大厂评剧团已经成为一个精品的高产地”。

相关链接:

没生活作品就不会生动 

——访十八大代表、廊坊市大厂评剧歌舞团演艺有限公司董事长赵德平 

原载于中国艺术报 作者 云菲

 

赵德平近影 

  廊坊市大厂评剧歌舞团演艺有限责任公司虽只是个县级基层剧团,但在河北省乃至全国大有名气,各种荣誉斩获无数。但是,比起荣誉,身为十八大代表的该公司董事长赵德平更看重的是剧团在老百姓中间的口碑。“来个大厂评剧团,家家户户像过年” ,每每看到敲锣打鼓夹道欢迎剧团演出的质朴乡亲们,赵德平心里那是一个美呀。

  生在农村、长在农村的赵德平,对农村的感情之深自不必说,他的艺术创作灵感也都出自于那片生他养他的肥沃土地。不论是哪部作品,从早年间以自恃貌美、大要彩礼的农村“高价”姑娘为主人公的《嫁不出去的姑娘》 ,到以好心办坏事的村干部为主要角色的《男妇女主任》 ,都印刻着“大厂”的影子。

  赵德平向记者透露,眼下正有一部名为《当家的女人》的百集电视剧已经建组,准备明年开拍。剧本是自己创作的,仍然是农村题材,反映的是农村最近30年的变化及其对人的心灵的影响。“在农村,认为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要脾气秉性相投,如果不是一家人进了一家门,那日子就不好过了。剧中,几个嫁进来的女人都与这家格格不入,故事就有了。

  但只要进了门就是一家人,通过不断地磨合,这个大家庭中的诸多成员终于成为了一家人,而且是很好的一家人,有个阳光和谐的结局。 ”这部10年前就开始创作并一直写到现在的剧本,凝聚了赵德平多年的素材积累和生活感悟,剧中的原型依旧是他的身边人。

  赵德平的作品之所以接地气,是因为火热的生活给了人们生动而厚重的启示,在打闹中彰显人性的可贵,在喜剧中不乏深刻的剖析。这么多年来,赵德平始终和老百姓生活在一起,与村里人没有产生距离。他常说,没生活作品就不会生动,没群众演出就没有观众,他的作品总是让观众尤其是农民朋友有很强烈的参与感。如今,还住在老房子里,睡土炕、吃大锅饭的赵德平,时刻发挥着一名基层文化工作者应有的作用——不断根、不离情,对社会、对观众、对自己负责,用从泥土中来的熟悉的人和事引导看戏者的价值观。“我目前还承包着20亩地,经常下田耕作,村里谁家打离婚、找对象,都爱找我。 ”在赵德平心里,从来就没有过“当官”的概念。

  但是,作为一团之长,没把自己看作领导的赵德平却必须承载起带头人的担当。年轻观众不爱看,面对戏曲界这个老生常谈的难题, 19岁就在艺术院团摸爬滚打到时下的赵德平老早就意识到,必须根据演出市场和观众需求及时调整创演架构。“我喜欢创新,一直没离开演艺这块阵地,深刻体会戏曲必须创新,而且创新不能脱离观众。新农村物质生活提高了,新农村人对于文化欣赏的改变也很快,如果‘老演老戏,老戏老演,老是老观众’ ,肯定不行。 ”赵德平口中提及的“三老” ,是指总是上演传统剧目、依然采用陈旧的呈现手法和来看戏的都是头发花白的长者。

  “这些老掉牙的东西,每个团都会演。别来了!再来,来了拿脚踹! ”虽然老百姓的话有些玩笑式的夸张,但在赵德平看来,艺术生产一定要根据农村的现实情况开展,于是,文化下乡惠民演出升级工程诞生了。这一升级项目包括作品和设备两部分:以戏曲为母体,嫁接新的表演元素,以吸引青年观众;像电视晚会那样打造综艺性的现代舞美,为此投入六七百万元制作了3个流动舞台,分别适应地处平原和山区的农村,以及城市的社区广场。

  在赵德平的带领下,剧团几十年来就是这样一步步创新改革过来的,他说,团里人员都比较年轻,平均只有20多岁,没有包袱,不受条条框框的限制,没有太大压力,所以剧团能够一直朝前走。2009年,真正的转企改制令剧团从全民事业单位变成企业。学习其他单位成功或不成功的经验后,赵德平心平气和地与职工们谈心,让大家心里没了顾虑,并逐渐适应新形势,改革阻力也小了不少。

  赵德平总结改制后最大的变化就在于人的思想和精神上,打破了铁饭碗的同时,更放飞了大伙的创造力,所谓八仙过海各显其能。剧团演出,演员不分AB角、不分行当、不再论资排辈,只要认为适合提出来就有机会。这些新的企业模式,打破界限让大家自由发展,鼓励演员们一专多能,以前剧团是藏龙卧虎,现在是龙腾虎跃。另外,剧团专门成立了创作部门和创作队伍,在创排大戏的同时,还诞生了《和谐三宝》《皮影传奇》 《手影》 《新铡美案》 《卖驴》等30多个小戏小品。这些作品一搬上舞台,就赢得了年轻人的喜爱,有的还登上了河北电视台、北京电视台的春节晚会甚至是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出人出戏成为剧团的工作重点。

  与此同时,面向市场让赵德平的团队拥有了更大的自主权,他们不仅排戏,还涉足电视剧、电影,3年多来更是推出了17台不同类型的晚会,演出内容囊括歌舞、戏剧、相声、小品、魔术、杂技等20余种形式,“九亿农民的欢笑”、“青春校园”、“石油之歌”等等,更大的演出平台提升了剧团以及演员的全国知名度。除社会效益外,经济效益同样不容小觑,从以往年收入五六百万元,到改制当年达到了1000万元,再到现在已逾1500万元,令剧团有能力投资了很多硬件设施,改善了生产生活条件。“一方面,我们的市场在农村、观众是农民;但另一方面,影响大、效益高的城市也是我们努力的方向。 ”一直“走在前面”的赵德平为剧团筹划着一条更为宽阔的发展道路。

  时时刻刻想着农民

  ——记大厂评剧歌舞团演艺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赵德平

原载于河北新闻网  河北日报记者解丽达、刘成群 通讯员王福龙

  有人说,赵德平的人生是一出戏———

  初中没有毕业,写出的剧本却演一个火一个,几乎拿到过所有国家级大奖。

  在基层剧团生存艰难的大环境下,他带领濒临解体的县级剧团改革创新,一年演出200多场,遍布全国20多个省市区,并登上央视舞台……

  这一幕幕冲突,在赵德平的“戏剧人生”中接连上演。

  大厂评剧歌舞团演艺有限责任公司是“全国文化战线上的一面旗帜”,赵德平是扛旗人。多年来,他时时刻刻想着农民,并一直践行着这样的诺言:扎根基层,服务农民。

  “我的创作不是靠想象力,而是来源于生活,来源于时代”

  今年4月,文化部组织部分全国政协委员考察国有文艺院团改制情况。大厂评剧歌舞团演艺有限责任公司是他们此行考察的唯一基层院团。“好多年没有看到这么‘接地气’的节目了!”“只有真正扎根土壤,生活在农民中间,才能写出这种叫好又叫座的作品!”……看完大厂评剧歌舞团演艺有限责任公司的演出,在场的政协委员们激动地争相发言。

  “我不是天生的剧作家,我的创作不是靠想象力,而是来源于生活,来源于时代。”赵德平说。

  “德平创作的最大特点是与时代合拍,他写的东西都是老百姓生活中关心的事情。”已故著名戏剧表演艺术家赵丽蓉曾这样评价。

  在赵德平的老家袁庄村,他是个“百事通”,哪家盖上了新瓦房,哪家娶了新媳妇,他第一时间就能知道。“德平从小就吃遍‘百家饭’,这个村没有他不熟的户,什么新鲜事都瞒不过他。”赵德平的“发小”刘恩廷说。

  虽然早就脱离了农民身份,但赵德平至今不愿离开土地。只要有时间,他就回到老家,住土炕,吃大锅贴的玉米面饽饽,和乡亲们拉家常。多年来,有不少到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去任职的机会,他都不为所动:“如果和农村断了根,和农民断了情,农民就不会喜欢你的作品。”

  让赵德平一举成名的《嫁不出去的姑娘》,就来自于一个真实的故事:大厂回族自治县夏垫镇有个姑娘仗着脸蛋漂亮,大要彩礼,最后致使未婚夫心灰意冷寻了短见。赵德平根据这件事编排了此剧,在观众中产生了强烈反响,被认为“有新意、有生活、有突破”。该剧在1983年的全省文艺汇演中包揽了所有奖项,还被拍成电影搬上银幕,创造了当年戏曲片卖座之最。

  从《嫁不出去的姑娘》《啼笑皆非》,到《男妇女主任》《水墙》,再到后来的《哭七爷》《当家的女人》,赵德平始终紧扣社会热点和时代节拍,揭示经济社会发展给人们思想观念、生活方式等方面带来的深刻变化。30多年来,他先后创作出反映农村火热生活的八台大戏,六七十个小戏、小品,一点一滴记录下了中国农村的改革开放发展史。

  “我最高兴的事儿,不是创作得奖,也不是个人扬名,而是农民观众看我的作品哈哈大笑,或者扯起袖子抹眼泪。”赵德平说。一次剧团在顺义表演批判农村赌博现象的小品《苦果》时,台下一个小伙子高喊:“演得太棒了!”这个小伙子过去就曾因赌博差点家破人亡。

  “改革创新,成就了剧团,也成就了我。”

  8月3日一大早,大厂评剧歌舞团演艺有限责任公司的演员们便来到排练室,为第二天的演出做准备。“8月份的日程早就排满了,”赵德平指着公司墙上的演出表说,“公司去年的演出纯收入达1000多万元,比转制前翻了一番。”

  2009年12月,大厂评剧歌舞团整体转制为国有独资的大厂评剧歌舞团演艺有限责任公司。这场打破“铁饭碗”的巨大变革进行得异常顺利。“因为团长思想超前,这些年来我们一直在不断改革,大家都习惯了。”演员孙宁宁说。

  1981年,全国戏曲界出现滑坡现象,大厂评剧团也一度濒临解散。1982年,临危受命担任团长的赵德平提出要“人权、财权、剧目上演权”,为剧团动了第一次“大手术”——— 改革人事制度,不适合在剧团工作的调离,所有人员能进能出;打破大锅饭,实行工资全浮动;创作新作品,将剧团当做试验田,自编自演。

  就这样,演出队伍逐步年轻化、专业化,歌舞、魔术等艺术形式与传统评剧“嫁接”,创作出一大批好听、好看的新作品,大厂评剧团在赵德平大刀阔斧的改革中“起死回生”。

  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国有文艺院团旧有体制的弊端日益显露,大厂评剧歌舞团同样面临经济效益萎缩、管理体制滞后、人员素质偏低、经营规模难以壮大等严峻形势。而此时中央提出的文化体制改革让赵德平看到了方向:“只有实行市场化管理、产业化经营,才能为剧团未来的发展开拓空间。”

  从大厂评剧团到大厂评剧歌舞团,再到大厂评剧歌舞团演艺有限责任公司,剧团两次更名,与赵德平改革创新的理念分不开:“无数次的改革创新,成就了剧团,也成就了我。”

  跟随赵德平的车到多处采访,发现他来回总是不走同一条路。司机说,他总喜欢“看不一样的风景”。还未习惯“董事长”这个新称谓,赵德平却已为自己规划了新目标:拍摄影视剧、办艺术学校、建设全国第一个农村文化题材影视基地和农村题材艺术创作研发中心……“农民对文化的需求越来越多样,我们要把更多的优秀作品送到千家万户。”他说。

  “搞创作、带队伍,我没有秘诀,就是对他人付出感情,并承担应尽的社会责任!”

  采访赵德平的两天里,几乎看不到他坐下来休息一会儿,不是在指导排练,就是在联系演出业务。他的手机总在忙碌状态,不停地接听、拨打。

  在剧团,赵德平俨然是一个事事操心的大“家长”。 他找专人替演员们洗衣服,为女演员提供美发补助,为年轻男女拉媒牵线。谁家有了困难,他第一个掏钱资助。团里年轻人不叫他“团长”,都喊他“老爹”。“要演戏,先做人。搞创作、带队伍,我没有秘诀,就是对他人付出感情,并承担应尽的社会责任!”赵德平说。著名的词剧作家阎肃曾对赵德平大加赞赏:“大厂评剧歌舞团的成功,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有一个好团长,而且是‘好人团长’!”

  2006年的一天晚上,在剧团排练了一天的赵德平回到家里,突然腿脚不听使唤,昏迷了过去。他被送到北京的医院后,查明是脑血管堵塞,需住院治疗。在医院住到第18天时,已经清醒过来的赵德平不顾所有人的反对,硬是背着监测仪回到了剧团。当他被搀扶着出现在排练场时,所有演员哭成一片。

  在赵德平的影响下,大厂评剧歌舞团的全体成员始终保持着吃苦耐劳的作风。一次在北京东郊南磨房乡演出,因为观众多,他们把舞台大篷打开,露天演出。正值寒冬腊月,台下观众穿着棉衣都冻得跺脚,演员们却穿着夏装,甚至光背、赤脚,却没一个人叫苦。

  赵德平创出的剧目千变万化,却不离一个主题——— 弘扬主旋律,为农民提供健康的精神食粮。他说:“艺术家的肩膀上扛着‘责任’二字,低俗的东西不能碰,农民真正需要的是看完之后精神振奋、笑完之后有收获的优秀作品。” 

(编辑:孙育田)
会员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