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专题>2012>榜样就是力量>十八大代表

文艺界十八大代表于魁智简历

时间:2012年07月06日 来源:国家京剧院网站 作者:
0

  于魁智:国家一级演员。现任中国国家京剧院副院长兼艺术指导。1982年毕业于中国戏曲学院。先后受到黄云鹏、杨元咏、叶蓬、李世霖等名师教诲。2001年以京剧研究生学历毕业。多年来,他从没有停止过对艺术的追求,在努力继承传统的同时,先后排演了新编历史剧《弹剑记》、《兵圣孙武》、《袁崇焕》以及大型京剧交响剧诗《梅兰芳》,形成了自己严谨规范、清新流畅、自然洒脱的表演风格。1987年荣获全国青年京剧演员电视大奖赛最佳表演奖;1989年荣获第七届中国戏剧梅花奖;1991年荣获全国中青年京剧演员电视大赛最佳表演奖;1993年荣获梅兰芳金奖;1995年荣获中国京剧之星称号;2003年荣获中国金唱片奖;2004年,在世界音乐之都——奥地利维也纳金色大厅唱响国粹之声, 开中国京剧艺术之先河。多年来,数次率团赴港澳台地区演出,多次出访亚洲、非洲、欧洲、美洲等国家,为传播中华文化作出积极贡献。

  相关链接

于魁智:喜看台下黑发多

原载于中国艺术报 作者 高 峰 

    继当选为十六大代表之后,中国京剧院一团团长、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于魁智今年又当选为十七大代表。对此,于魁智感到无上光荣。他说,当选为十七大代表是党和人民对他的信任,在感到光荣的同时更感到责任的重大。 

    于魁智的责任感在其对京剧事业的不懈追求中得到最为生动的体现。这种责任感首先来自于他对自己身处时代及对自身位置的认知。他认为,对于他们这一代京剧演员来说,身处一个多元又多变的时代,如何继承并发展京剧艺术是他们所面临的一个严峻课题。在继承经典作品的同时,顺应新的时代、适应新的观众,对古老的戏曲进行创新,去争取更多的青年观众则显得尤为重要。 

    于魁智认为,对于那些老戏迷来说,他们已经将京剧看作生活的一部分,并且会主动参与到京剧艺术中来,只要演员们怀着对京剧事业的尊重和真诚将京剧艺术展现在他们面前,他们就永远不会背弃京剧。但对于年轻一代来说,他们接触京剧的机会很少,当今社会又有太多吸引他们注意力的娱乐方式,所以在这样的现实面前,思考京剧如何得到年轻人的关注刻不容缓。因为京剧艺术的持续发展不仅需要演员一代一代地接班,更需要观众一代一代地接班,没有观众的艺术只有一种命运等待着它,那就是消亡。 

    于是争取青年观众成了于魁智继承与发展京剧艺术中一个不可忽视的方面。在他领导下的中国京剧院一团所采取的方式是“多条腿走路”。首先是传统的经典剧目要进行整理加工,这些经典剧目之所以流传至今,其艺术品质是毋庸置疑的,它们蕴含着京剧迷人的魅力。其次是通过新编历史剧,将古老的京剧艺术与现代民族音乐相融合,将东方的音乐元素与西方的交响乐形式相嫁接,丰富京剧艺术表现形式,使其满足年轻人的欣赏习惯。另外,他们还致力于将京剧艺术与当今社会现实紧密联结起来,创作出大量反映现实生活的“京歌”,在各种晚会上演唱。这些“京歌”在传统京剧的基础上加入了流行音乐元素,又不失京剧的韵味。于魁智说,不知有多少年轻人就是唱着“蓝脸的窦尔敦盗御马”、“前门情思大碗茶”喜欢上京剧艺术的,对于普及京剧艺术来说,这些“京歌”功不可没。 

    这种“多条腿走路”的方式正在收获喜人的成果。2002年排演的《大唐贵妃》、2003年排演的《梅兰芳》、2005年排演的《袁崇焕》和最近正在上演的《走西口》,都是京剧在吸收借鉴各种艺术元素后的创新和探索。这些剧目还逐步走进校园,与大中小学生见面,足迹不仅遍布大江南北,还走出国门受到国外年轻人的欢迎。 

    《梅兰芳》曾经走进北大校园,演出结束后,年轻学子们拥到后台送上鲜花表达他们的激动之情,他们表示,以前没有与京剧进行这么亲密的接触,看过《梅兰芳》后,才知道京剧原来这么好看,他们被京剧艺术所征服。此后,《梅兰芳》又在祖国各地演出,有些年轻戏迷甚至搭乘飞机一路跟随他们去广州、安徽、东北,《梅兰芳》演到哪里,他们就出现在哪里。每次演员谢幕,他们都拥上舞台,献上鲜花以表达他们的感动。于魁智感慨地说,以前刚出道的时候多是老戏迷来捧场,收到的都是老戏迷送来的茶鸡蛋、酱牛肉,那自然令人感动,但今天接受年轻戏迷的鲜花,则在感动的同时更感欣慰。这些年轻人不仅在舞台上支持他们,还运用现代化的网络技术光大古老的京剧艺术。“美哉,于魁智”是一个影响颇大的京剧网站,搜集整理京剧资料的正是一群年轻的京剧爱好者,他们在这里或为京剧的发展进一句良言,或为京剧的成就叫一声好,表现出的是年轻人热爱京剧的诚心。于魁智为此感到高兴和欣慰,他说,台下观众中黑头发的越来越多,这让我们看到京剧光明的未来。 

    作为中国京剧院一团的团长,于魁智不仅对自己的表演艺术精益求精,他还始终将带领整个团队在京剧事业道路上一步一步向前推进看作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他说,在这样一个有着多元选择的时代,还有那么多的年轻京剧演员不为诱惑所动,一心一意为京剧挥洒汗水,实属难得,希望观众们能多关注他们,鼓励支持他们,他们肩负着京剧艺术的明天。 

    在于魁智看来,这一切成就的获得,不仅是京剧事业参与者付出努力的结果,更加离不开政府和人民的支持,离不开稳定和谐的社会环境作为基础。在十七大到来之际,中国京剧一团创作完成了交响京剧《丰碑》,以此来讴歌我们伟大的时代、伟大的党和伟大的人民。这部作品在为迎接十七大而举办的戏曲展演活动“梨园芳菲展京华”中,由于魁智和李胜素联袂演出,于魁智说:“这是一件很荣耀的事。”

于魁智:盛世方能大展宏图

原载于中国艺术报

  近些年来,很多熟悉和了解我的人常爱说这句话:“魁智,你可真够幸运的!”的确,欣逢盛世,方能大展宏图。这些年来,党和政府投入很大的精力,关注京剧的振兴和发展,也关注我们这些青年京剧演员的成长。因为这样一个千载难逢的良好机遇,不少青年演员在艺术道路上都得以顺利发展和提高。拿我来说,不仅进入中国戏曲学院优秀青年京剧演员研究生班学习深造,还排演了《弹剑记》、《兵圣孙武》、《大唐贵妃》等一些新编历史戏。我真切地感受到,振兴京剧的呼声已经化为实在的具体行动;继承传统艺术,弘扬民族文化,已经在社会上形成广泛的共识。这不仅是我们这代青年演员的幸运,也是整个中国京剧的幸运,没有党和政府确定的发展先进文化的一系列政策,就没有我们今天的成绩。 

  置身于这样一个难得的创作环境中,我时时地提醒着自己,要珍惜得到的荣誉,要认真地为广大观众唱戏。同时,也要不断拓宽视野,不断追求新的理想。两年前,我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今年,又荣幸地被推选为党的十六大代表,这是一种崇高的政治荣誉,这是党和人民对我的殷切期待,是我在从艺之初就努力追求的目标!这些天来,我常常想,多少知名的艺术家,多少甘当绿叶的好演员,经过多少年的奋斗和创新,才使京剧留下这样丰富的艺术遗产,才使京剧有着如此深远的影响力、震撼力。作为京剧的一代传人,我们要老老实实地学习、继承前辈的艺术,并努力尝试创新,而不能有半点儿的满足、倦怠。只有这样,才能顺应当今时代发展的需求,沿着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使自己的人生有新的成就。我愿以此和广大同仁共勉。 

于魁智:继承优秀传统 振奋民族精神

原载于中国艺术报  

  今天能够参加中国文联举办的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座谈会,我的心情格外激动。党的十七大刚刚胜利闭幕,文艺界就在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方面立即行动起来,这说明了文艺工作者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作为一名京剧工作者,我将不负众望、谦虚谨慎、再接再厉,在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中,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这些天来,通过学习党的十七大报告,我对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总体布局有了一定的认识和理解,特别是感悟到党中央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位一体”的总体战略布局出发,从我国新时期、新阶段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和平发展的三大发展需要出发,从保障人民群众文化权益,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出发,对我国文化建设的内涵作出了新论断,提出了新要求;特别是向我们发出了“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的伟大号召,这是党的号召,也是时代的召唤。再有,党的十七大明确强调,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包括吸收人类的优秀文化成果,提高中华文化的影响力,这对从事京剧艺术,包括从事民族艺术和传统艺术的文艺工作者来说也是莫大的鼓舞和鞭策。 

  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对于广大京剧工作者来说,首先要在今后的事业中努力提高思想认识水平,要从积极推动文化事业大发展大繁荣的高度研究探索京剧艺术的开拓创新,要从提高中华文化的影响力上去把握尝试京剧传统的继承发展。其次,还要充分调动广大京剧工作者积极进取、勇于创新的工作热情,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做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京剧不光是传统的艺术,也是时代的艺术。作为传统艺术,京剧留下了丰富的艺术遗产,也留下一些中华民族的思想精华,这当中就包括劝善抑恶、促人向上、孝道气节、见义勇为、和谐为贵等传统美德;作为时代的艺术,京剧也随着时代发展、反映时代主题、陶冶时代观众,留下了很多广大观众喜闻乐见的现代剧和新编历史剧。 

  弘扬中华文化,提高中华文化的影响力,中国的京剧也有着与时代同步、承上启下,努力调动一切艺术手段,致力于服务广大观众的优良传统和多方面优势,特别是应该在倡导公平正义、诚信友爱、遵纪守法、见义勇为、修身养性、安定有序、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等等思想主题方面,排演出讴歌时代、振奋民族精神,感染观众,教育后人的好戏佳作来。在构建和谐社会、提升人民大众的文明素质方面,京剧有着多样化的艺术储备,也有着很宽广的表演境界,关键在于如何去认识它、利用它,说到底还是我们京剧工作者要在思想认识上来一个飞跃。 

  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对于我们京剧工作者来说,当务之急应该在实际工作中承担社会责任,坚持“三贴近”,坚持古为今用、开拓创新、着眼未来的艺术道路,坚持提高艺术水准,创拍精品剧目,服务中外观众。

(编辑:孙菁)
会员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