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专题>2012>十八大>全国文艺家协会

中国民协口头文学遗产数字化工程综述

时间:2012年11月06日 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者:张志勇
0

    建设数字化的中国民间文化长城 

    ——中国民协口头文学遗产数字化工程综述 

  当你打开电脑,点击搜索按钮,在海量信息中检索并享受各种“段子” ——赛博空间的民间文学时,有没有想过,互联网诞生以前漫长的农耕社会里口头传播的民间文学什么样?

  一项旨在把我国数千年口头文学遗产进行数字化存录的庞大工程,将通过科技与文化的联姻,打通传统与现代的隔阂,为古代文明安一个现代的“家” ,让当代人只需轻轻点击鼠标,便可自由地在浩如烟海的口头文学宝库里畅游。

  这一调动200万人次田野采风,踏遍2800个县普查作业,汇集60年记录成果,总字数达10亿的数字工程,两年前由中国民协在北京人民大会堂正式启动,截至目前已经完成一半的工程量。“这是迄今为止我国口头文学资料最为系统的民间文学数据库。它的建成,将成为一个既能方便使用、又能永久保存的电子图书馆,成为一部名副其实的‘掌上民间文学大全’ ,成为一座‘数字化的中国民间文化长城’ 。 ”中国民协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罗杨说。

  过去:六十年普查采录,筑起民间文学的万里长城 

  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各民族口头文学遗产的抢救性搜集、记录、整理和出版工作。成立于1950年的中国民协一直致力于广泛地搜集我国现在及过去的民间文艺资料,组织了成千上万的民间文学工作者深入民间进行调查。

  “60年来大规模的口头文学调查共有三次。 ”罗杨说,一是1957年开始开展民歌调查运动,二是1984年起实施中国民间文学三套(故事、歌谣、谚语)集成普查编纂工作,三是2002年启动实施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这‘三大战役’对我国各民族、各地区的口头文学进行了地毯式的普查,获得了巨量的第一手口头文学资料。 ”其中仅中国民间文学三套集成经20余年的记录,就获得民间故事(含神话、传说、故事、笑话、寓言、童话等) 184万篇、民间歌谣(不含史诗、长诗、叙事诗) 302万首、谚语748万余条。

  “五千年来农耕社会流传到近半个世纪前的这些宝贵口头文学遗产,其原始性、原真性、文献性、整体性、资源性无可比拟。可以说,历史上大量传说故事、谚语、歌谣只能在这里才找得到。 ”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民协主席冯骥才说。

  2009年10月,历时近20年的“中国民间文学三套集成” (省卷本)全部出版,各省出版一卷,每卷约100万字。但绝大多数县卷资料未被收入,这些资料基本遵循统一的要求,坚持忠实记录,并附有讲述人情况(身份、年龄、性别等) ,记录人与记录情况(记录人身份,记录时间、地点等) ,符合记录民间文学的国际惯例,具有高度的科学性。

  “各省、直辖市、自治区上报中国民协的口头文学普查资料乡、镇、县卷本,现在保存我们手中的共5166本,总字数至少已达8 . 4亿字。而现今,第三次口头文学抢救还未结束,这个数字还在与日俱增。 ”冯骥才说。

  现在:数字化口头文学,实现非遗的虚拟化生存 

  中国民协现存民间文学的口头记录资料,大部分为手抄本、油印本、铅印本,鲜有公开出版。因其资料最具第一手性,因而也最受国际学术界关注,欧美日等地学者多次呼吁公布或出版民间文学县卷资料本。这些资料历经十数年,存放在地方机构的多有失散,在中国民协收藏的部分,因为保管条件受限,也正在出现字迹漫漶、文本损坏的现象,急需进行再抢救,否则所造成的损失无可估量。

  “鉴于传统纸质图书出版工程大、周期长、成本高、不利于传播共享,以及这批文本的无比珍贵,中国民协决定启动中国口头文学遗产数字化工程。 ”罗杨说。

  2010年12月30日,数字化工程正式启动,并纳入中国民协正在实施的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中国文联名誉主席、中国民间文艺十大集成志书总编委会主任周巍峙担任该工程名誉顾问,民间文艺界元老贾芝、冯元蔚担任专家委员会名誉主任。

  记者从中国民协民间文化遗产抢救保护中心获悉,由汉王科技经过数据加工后灌装到数据库软件系统,最终形成一套完整的数字图书馆将包括扫描的图像文件、文本文件、 PDF文件和检索发布系统。其中,在原数据加工的基础上进行知识加工即二级分类是数字化的关键环节。尽管二级分类将耗费巨大的人力和财力,但正如万建中、叶舒宪等学者所指出的:“如果不进行二级分类,我们的数据库就是废品,后代子孙使用起来将极为不便。 ”于是,中国民协精心挑选民间文学专家学者,在神话、传说、民间故事、民间歌谣、史诗、民间长诗、谚语、谜语、歇后语、民间说唱、民间小戏11个一级分类之下进行严格的二级分类,并最终在2011年9月中国民协八届主席团二次会议上确定了67个二级分类目录。

  以数字化技术对口头文学进行存录和传播,既顺应了网络时代趣语、谣谚、笑话继续流行的社会趋势,更开启了非遗保护的新途径。古代文明需要一个现代的“家” 。经史子集的数字化工程早已经开始,用数字化的方式将这些失不再来的口头文学财富可靠地保护起来也刻不容缓。

   未来:近百年观念更新,重写中国文化与学术格局 

  民众的口头文学历来被上层文化、精英文学视为不登大雅之堂的粗鄙之物。从“五四”歌谣运动直到今天,近百年来,全社会和知识界在认识上已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自上世纪50年代起就开始的民间文学事业里云集着众多响亮的名字,包括郭沫若、老舍、周扬、赵树理、郑振铎、周巍峙、钟敬文、马学良、贾芝、冯元蔚、冯骥才等几代民族民间领域的文化大家。

  60年来的普查成果,有一大批填补了中国文学史、文化史的空白。但“旧案”并没有完全翻过来。原因之一在于,对于中国民间文学三套集成,久闻其名的也许不少,但是真正窥其全貌的屈指可数,更别说十倍于此的县卷资料本。只有通过数字化工程的实施,使数千年民间文学遗产变得触手可及,让读者可以通过使用浏览器实现在线阅读和资料检索,才能让学界和全社会了解其在中国文化史上的意义和价值。

  截至目前,数字化工程已经完成扫描、录入,正在按照专业分类设计出较为完善的检索体系。未来的“中国口头文学遗产数据库” ,将使中国口头文学遗产普查资料全部实现分级、分类、分项、分词等强大的编程和检索功能。“愿这笔尘封已久的遗产能够通过学者和技术人员的努力,像千年的雪莲那样重新发芽,开花结果。 ”罗杨说。

  这些口头文学普查记录资料本全部来源于田野调查,真实反映出我国各地的民间文化特色,具有极其重要的历史、文化、民俗、社会学价值。数字化工程计划于2014年完成,这一工程的影响无疑是深远的。对普通读者而言,它是了解传统的窗口;对业内学者而言,它是学术研究的基点;对作家艺术家而言,它是灵感的源泉;对中国文化史而言,它是全新的领域;对国家民族而言,它是数字化的文化长城。

  “数字化工程是一项宏伟的可持续的文化工程,要尽可能地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21世纪第一个10年这60年来抢救下来的口头文学记录资料和各种出版物囊括以尽。 ”同时,刘锡诚还希望数字化工程借机向20世纪初至40年代延伸,最终做成一个百年来中国口头文学资料数据库。

    【相关链接】

“抢救”是个关键词

——访中国民协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罗杨

  “民间文化是一个民族的基因,它承载着民族的历史,因此也昭示着民族的未来。 ”民间文化是生活的文化,它广泛存在,但却极易流逝,而且不为人所注意,尤其在这个剧变的时代。“对于中国民协而言,‘抢救’是个关键词。 ”中国民协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罗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记者:面对海量的民间文化,应该“抢救”谁?如何“抢救” ?

  罗杨: 2002年,在中央领导的直接关心下,我们启动了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早于联合国2003年颁布《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 。

  回顾这10年,中国民协是有文化担当的,我们旨在最大范围内保存民间文化遗产,但又不能不有所侧重;我们寄希望于民间文化的活态传承,但又不能不借助文字、图像、录音、录像等档案途径。10年来,我们组织专家调研、普查、记录和编撰,陆续推出年画、唐卡、古村落、剪纸、服饰、泥彩塑、民间故事、民俗、节日等方面的成果,两年前又启动了规模空前的中国口头文学遗产数字化工程。

  记者:民间文化是活态文化,怎么实现活态抢救?

  罗杨:人是关键。很多民间艺术面临人亡艺绝,但民间文化始终不绝如缕。当城镇化的飓风把我们的文化遗产吹得纷纷欲散时,是广大民间文艺工作者——守望者和传承人,用身体为中华民族守护着一份份灿烂的民间文化遗产。中国民协有责任通过评选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举办民间艺人节、工艺品博览会、民间艺术节,开办各种培训班、经验交流会以及表彰个人、出版图书等方式,为他们搭建民间文艺传承发展的坚固平台。

  记者:城镇化浪潮势不可挡,农耕文化遗产怎样避免“抢救”无效?

  罗杨:城镇化浪潮的强大冲击力,使人们产生了一种误解,即城镇化就是消灭农村,现代化就是取消农民。其实从世界范围看,农村本身就可以现代化;从文化、自然的视角审视,城市也并不一定就比村庄优越。人们涌向城市,是因为城里有更好的就业、教育、医疗,而这些其实也可以在农村实现。因此,与其强迫农民迁入高楼,不如改善村落基础设施。现代化不是土地房屋的城市化,而是人的现代化。“推土机推不出和谐社会” ,反而推掉了文化传统。自然村落积淀着中华民族的基因,既镌刻着中国人的过去,也孕育着中国人的未来。因此,中国民协一直致力于传统村落的调查和研究。相信只要村落还活着,农耕文化遗产就不会死去。

  记者:抢救下来的民间文化基因,如何激活它的遗传功能?

  罗杨:民间文化的遗传是社会遗传。近些年来,每逢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阳,中国民协都会举办“我们的节日”系列活动。节日文化的兴衰启发我们,激活它的遗传功能有两个杠杆。一是政府。传统节日放假,表明国家的文化自觉和对民俗的尊重,为节日的传承提供了必要的时间和空间。二是市场。在我国并不放假的圣诞节和情人节,却在快速地升温,因为市场需要,年轻人喜欢。但应注意,民间文化有些适合市场,有些不适合;有些适合政府,有些适合民间。这两条杠杆运用是否得当,检验的唯一标准是看它在实践中是否真实完整地保护了遗产的原貌,让民间文化遗产成为未来文明之路的坚固基石。

(编辑:孙菁)
会员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