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艺热点

谢子龙代表:加快建立中国历史影像典藏制度与文物评定标准

时间:2023年03月09日 来源:中国文艺网 作者:谢子龙
0

关于加快建立《中国历史影像典藏制度与文物评定标准》的建议 

谢子龙 

全国人大代表

中国摄协理事

湖南省文联副主席

湖南省摄协主席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用好红色资源,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深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要实施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强调要加大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力度,加强城乡建设中历史文化保护传承。

  中国历史影像,包括历史图像档案、摄影照片与记录影像等,记录和反映了中国近现代以来社会发展中的重大事件及人物活动。不仅对历史研究与美术史(包含摄影史和电影史)研究等具有非常重要的参考文献价值,而且对当代人了解历史或进行艺术审美活动,从中掌握正确的社会发展观以及人类精神活动的核心观念,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更重要的是,通过用好中国历史影像资源进行宣传教育,能够引导人民知史爱党、知史爱国,不断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改革开放四十余年来,国内艺术博物馆的发展有了巨大飞跃,在专业化制度建设以及和国际化接轨上成绩突出。但中国历史影像的专项典藏制度与文物评定标准,在现有艺术博物馆体系中,仍然处于比较边缘和模糊的地位。

  一、目前,中国历史影像典藏制度和文物评定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中国历史影像的历史价值与艺术价值需要被重视和明确认定。

  首先,历史影像具有重大的历史价值。中国历史影像是记录中国近现代社会发展的重要媒介之一,以客观性与真实性展现重大历史时刻和社会日常生活。尤其是自摄影术于19世纪上半叶诞生、进入晚清中国以来,对于中国近现代历史的现场性记录就成为过去一百多年重要的历史文献。无论是早期的西方摄影师,还是稍晚的中国摄影家,他们拍摄的大量照片和记录影像创作,都是中国历史影像记录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随着“以图证史”的学术观念和“影像史学”的兴起,极大推动了历史学研究对于以摄影与历史影像为核心的历史文献证据的重视。

  其次,历史影像具有特定的艺术价值。摄影术自诞生以来,一直与同时代科学技术的创新以及艺术观念的演进紧密相关。回顾世界现当代艺术史,摄影作为艺术表现的媒介性与观念性都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近些年中国历史影像与中国现代艺术,如“摄影与绘画”比较研究的课题,也有着非常丰富的成果。应该说,历史影像既是一种应用大众生活的批量复制的商品,同时也是体现创作者独特精神活动与个人艺术表现力的艺术作品。

  虽然历史影像具有历史价值和特定的艺术价值,但是就目前国内的艺术博物馆体系来说,尚没有系统的摄影典藏制度,与其相关的文物评定标准也同样缺乏。

  据了解,《近现代一级文物藏品定级标准(试行)》(2003)第25条已经对历史影像的文物评定做了标准解释,但由于目前中国艺术博物馆并未将摄影纳入到核心典藏体系,且缺乏文物评定标准,因此,兼具历史价值与艺术价值的历史影像,依然没有得到充分重视和系统收藏。

  2、历史影像的公共教育作用应该得到进一步充分认识。

  历史影像不仅仅意味是过去的历史文献。随着一百多年前摄影的发明、1895年电影的发明、20世纪中叶电脑的发明和1990年以来电脑网络在全世界的普及,现代世界已经完全进入了一个“影像时代”。在这段进程中,历史影像以突出的历史价值与艺术价值,为文化产业活动和艺术展览提供源源不断的图像及思想文化上的宝贵资源。同时,要理解从传统中国到现代中国的重大发展问题,以及文化和思想的深层变化,完整伴随了这一历史进程的摄影与历史影像,可以说是了解历史的重要途径。因此,如何利用更多的新技术和新媒介来重新展示历史影像,呈现百余年来中国的变迁,记录中国人民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历史进程,使其成为“讲好中国故事”中现当代部分的主要文献参考和展览内容,从而在历史和观众之间架起一座桥梁,从中国历史影像中汲取坚定信仰的力量,是艺术博物馆应该思考的题中应有之义。

  3、中国历史影像在中国现有艺术博物馆体系中处于边缘位置,亟待民营摄影博物馆和私人收藏进行有益补充。

  21世纪以来,中国各地举办的摄影节、影像艺术博览会,包括由民营资金建立的专门影像艺术机构都有快速发展,在国内和国际上也具有了良好的专业运营形象和公众认知基础。相较欧美和日韩等拥有的国家级摄影主题艺术博物馆和大量的私人摄影博物馆,国内以摄影为主题的国家级艺术博物馆还比较少,无法与其丰富的典藏和重大国际影响力相比。

  另一方面,中国历史影像的收藏,除了公立机构,也需要民营摄影博物馆和民间私人收藏进行有益补充。回溯以往,2000年初期广东美术馆筹备了关于中国摄影的主题大展“中国人本:纪实在当代”,并积极推动和建立了比较系统的、规范的、博物馆级的中国当代摄影典藏。近十年以来,“二十世纪中国摄影”“中国当代摄影四十年”等学术研究项目和系列展览,陆续在北京、上海、深圳、厦门等地举办;自2017年创立以来,谢子龙影像艺术馆连续举办以典藏为基础的中国摄影史主题研究展,这些活动都推动了中国历史影像系统典藏和学术研究的发展。

  二、以上众多问题,主要存在如下原因:

  1、历史影像尚未在艺术博物馆体系中建立完善的典藏与研究制度。

  当前的艺术博物馆体系长期以美术作品与艺术史作为主要学术参照,摄影常被作为非核心收藏归入图书及档案部门,缺乏系统的历史影像摄影典藏和研究项目。

  同时,目前国有艺术博物馆体系中缺乏中国历史影像与中国摄影史的学科定位和专题研究计划,没有独立的摄影部门和专设的摄影策展人,对摄影艺术发展一百多年来历史性和艺术性的复杂现象认知的局限,导致国有艺术博物馆体系缺乏对摄影艺术的整体学术认知和价值判断。

  2、历史影像收藏市场的价值评估混乱。

  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飞速上升和与国际接轨艺术市场的活跃,中国历史影像的市场价值近年来屡创新高。单幅珍贵历史影像作品的价格已经超过百万元。历史影像拍卖和影像艺术博览会的举办,不同程度地吸引了收藏者和公众的极大兴趣。中国历史影像收藏,目前已经越来越呈现为一种国际化的市场现象。

  但是,历史影像作为收藏市场和拍卖会的常设内容,无论是从历史内容还是从艺术水准角度,都缺乏严格的历史研究和学术规范评价体系。中国历史影像虽已经进入世界范围的摄影市场,但其自身典藏体系的构建才刚刚开始;缺乏历史影像的博物馆级鉴定机构和专业委员会,致使当前对历史影像的历史价值与艺术价值的评定较为随机和混乱,也给未来建立健全国家级摄影博物馆及中国历史影像典藏带来很多不确定性。

  3、历史影像缺乏学科化的系统教育。

  摄影术自19世纪上半叶诞生以来,很快在中国具有了历史性的重大发展。但国内关于中国摄影史的学科发展长期滞后,摄影专业在高等艺术教育体系中的发展仅三十年左右,部分影响了博物馆界与学术界的了解。

  因此,与其他传统艺术媒介相比,摄影作为一种新兴的艺术媒介,其艺术创造的独特价值尚未被充分确认,摄影的艺术性和在艺术史的特定位置仍然需要继续研究和发掘。

  三、根据上述情况,建议如下:

  1、成立中国历史影像研究中心,统筹国有艺术博物馆(图书馆)与民营摄影博物馆的中国历史影像数据库工作。

  建议由政府文物管理部门牵头,以国家级的艺术博物馆为主导负责方,联合国家级的艺术博物馆以及有重要摄影典藏的民营摄影博物馆,成立中国历史影像研究中心,进行中国历史影像作品与资料的专项普查。定期举办中国历史影像主题研讨会,最终建立一个较为完整、面向公众、线上开放的中国历史影像数据库。

  根据工作进展和国际合作情况,适当考虑邀请国际上拥有中国历史影像作品资料的重要典藏机构,如哈佛大学艺术博物馆、美国盖蒂研究中心、伦敦V&A博物馆等,共同加入中国历史影像数据库的建设和资源合作。

  2、成立中国历史影像典藏制度与文物评定标准专家委员会,制定《中国历史影像典藏制度与文物评定标准》。

  建议由国家文物管理部门或相关艺术博物馆组织牵头,成立中国历史影像典藏与文物评定标准专家委员会,由博物馆专家、文物专家、历史学家、美术史家与摄影研究等有专业成就和社会影响力的专家等组成,共同拟定《中国历史影像典藏制度与文物评定标准》,逐步确立中国历史影像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市场价值等规范性制度。

  建议中国历史影像典藏制度与文物评定标准专家委员会以内部会议和对外公开的学术年会为主要组织工作形式,联合国内艺术高校、艺术研究所、民营摄影博物馆等,举办学术会议、主题工作坊,制定研究出版计划,并有意识培养博物馆体系专业人才,逐步提升行业内的专业认知和系统性实践能力。

  3、不定期举办中国历史影像主题展览。

  建议在中国历史影像研究中心和中国历史影像数据库基础上,中国历史影像典藏制度与文物评定标准专家委员会不定期举办中国历史影像主题展览,由国家级的艺术博物馆或民营摄影博物馆承担主办工作。

  中国历史影像主题展览,亦可以加强与国际代表性摄影博物馆的合作,最终通过中国历史影像文献及研究专业体系的发展,为中国公众提供更多元化的历史知识兴趣和博物馆审美体验。

(编辑:张金菊)
会员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