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艺热点

姚建萍代表:加快传统手工艺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时间:2023年03月08日 来源:中国文艺网 作者:
0
  姚建萍——全国人大代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苏绣代表性传承人
  真正把传统手工艺做成更辉煌的大产业,推动传统手工艺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将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既保护传承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凝聚人心,讲好中国故事,又提升产业经济规模,创造就业,助力乡村振兴,更好地满足新时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强国作出更大贡献。
  近年来,传统手工艺在国际文化交流传播、讲好中国故事方面取得了耀眼的成就,刺绣陶艺等工艺美术产品也屡次成为国礼服务大国外交,增强文化自信。
  在针对性的走访调研中,姚建萍发现当前传统手工艺产业规模较弱,经营形态还是以个体工商户或者小作坊式业态为主,同时品牌意识不强,很难成规模化或者真正的企业化发展,人才、资金、技术等方面成为了制约目前传统手工艺产业崛起的重要因素。
  中国文艺网专访了全国人大代表姚建萍,听听她对传统手工艺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有哪些见解和建议。
  中国文艺网:作为国家级非遗苏绣代表性传承人,此次将目光聚焦于传统手工艺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方面的建议出于怎样的思考?
  姚建萍:传统手工艺是人民群众在长期社会生活实践中共同创造的工艺,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蕴含着中华民族的文化价值观念、思想智慧和实践经验,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绝不落下一个贫困地区、一个贫困群众,这是党对人民、对历史作出的庄严承诺。在过去,缺乏一技之长,通常是制约贫困户脱贫增收的重要因素;但实际上,当时的民族地区、贫困地区往往是传统工艺的富集区,特色突出、数量众多的非遗资源正是这里的优势所在。
  因此我认为,以文化和旅游产业为依托,深入实施产业、就业、生态、教育、健康、社会保障等帮扶推动传统手工艺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有助于赋能乡村振兴,推动包括脱贫群众在内的广大人民群众共同奋斗创造美好生活。
  中国文艺网:您认为目前传统手工艺发展面临有哪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姚建萍:首先,当前传统工艺产业,缺乏完整的产业链和成熟的生态圈。虽然工艺美术精品尚存,但整体产业规模小,发展情况不乐观。其次,当前传统手工艺人才老龄化现象严重,年轻人和新生代出于种种原因,大多不愿意学,人才传承面临断层危机。第三,与其他职业相比,工艺美术行业的职业选择空间有限,目前行业中以小型工作室或大师工坊等小规模单位为主,缺乏龙头企业,导致初入工艺美术行业的从业者,经济收入偏低,难以吸引人才。
  中国文艺网:在您看来,加快传统手工艺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对于促进经济发展方面有哪些优势?
  姚建萍:中国传统工艺历史悠久,拥有源远流长的工艺文化,在长时期的社会生活中发挥了巨大作用,是反映中华民族特有的人文精神、思想理念和价值取向的“本元”文化,是促进文化传承、增进文化认同、发展文化产业、提振中国设计、提高生活品质的重要文化资源。
  传统手工艺因紧密贴合百姓生产生活,有着不容忽视的发展潜力。此外,传统手工艺众多品类本身就是极具潜力的富民产业。尤其是乡村传统手工艺,作为展现一方水土、社会、经济、人文的文化载体,兼具经济促进和文化建构双重价值,在推动三产协同发展和城乡融合发展的同时,还承担着乡村生态重塑的作用,为乡村振兴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发展动力和精神活力。
  相信在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以文化产业思维使其与当代社会和科学技术同步发展,并通过人才支持和相关扶持政策等方式,一定能够为乡村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大助力。
  附:
关于加快传统手工艺
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建议
姚建萍
全国人大代表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苏绣代表性传承人
  传统手工艺是人民群众在长期社会生活实践中共同创造的工艺,是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蕴含着中华民族的文化价值观念、思想智慧和实践经验,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鲜明提出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方针。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日新月异,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日益增长,如何探索一条加快传统手工艺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新路径,是传统手工艺人必须面对和值得深入思考的问题。
  改革开放初期,以丝绸刺绣产业为典型的传统工艺美术,曾经创造了巨额外汇,为我国奠定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地位作出独特的贡献。我国现在还是世界上最大的工艺美术品生产国和出口国。根据中国轻工业联合会统计,目前全国工艺美术产业年收入近3万亿元,全产业链从业人员超过1300万人。
  以苏绣产业为例,缘起于江南水乡苏州的苏绣,以精细雅洁闻名于世,已有2000多年历史。作为苏绣发源地之一的苏州高新区镇湖,先后获评中国刺绣艺术之乡、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等,拥有2名国家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3名中国工艺美术大师、96名高级职称和8402名刺绣从业者。在一个两万人口的小镇,一根绣花针,汇聚起八千绣娘,绣出了20亿年产值,促进创业带动就业富民增收。现在,苏绣产品屡次成为国礼,服务大国外交,在增进国际文化交流传播、讲好中国故事方面取得耀眼的成就。
  随着时代的发展,苏绣产业发展也面临新的挑战。在针对性的走访调研中,我发现当前传统手工艺产业规模较弱,经营形态还是以个体工商户或者小作坊式业态为主,品牌意识也不强,很难成规模化或者真正的企业化发展,人才、资金、技术等方面成为了制约目前传统手工艺产业崛起的重要因素。
  首先,当前传统工艺产业,缺乏完整的产业链和成熟的生态圈。虽然工艺美术精品尚存,但整体产业规模小,发展情况不乐观。其次,当前传统手工艺人才老龄化现象严重,年轻人和新生代出于种种原因,大多不愿意学,人才传承面临断层危机。第三,与其他职业相比,工艺美术行业的职业选择空间有限,目前行业中以小型工作室或大师工坊等小规模单位为主,缺乏龙头企业,导致初入工艺美术行业的从业者,经济收入偏低,人才不肯来,来了也待不住。
  据此,我建议,在苏州设立国家级刺绣文化传承创新试验区,从国家层面对传统工艺的人才培养、载体建设、品牌培育、市场营销、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给与扶持鼓励,培育工艺美术龙头企业,推动传统手工艺在新时代健康发展,增强文化自信,让传统技艺在新时代发挥更强大的作用。
  一、税改试点推动传统手工艺产业赋税降低
  传统手工艺产业还是按13%的增值税率收税,非常不利于产业的保护和发展。建议是否能够在全国手工艺产业繁荣和领先的地区建立税改试点,比如江苏苏州地区,推动苏州传统手工艺行业按照简易计税方法,即3%的征收税率计算应纳税,切实的扩大产业的发展,然后逐步推向全国。
  二、重视和提升人才支持和相关扶持政策
  建议参照科技领域高层次人才、两院院士的标准,对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进行人才扶持。在大师待遇、人才补贴、带徒传承机制、工作室创建、企业创办等方面,给予政策、资金、土地等更高规格扶持和激励政策,促进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更好地发挥引领作用,推动工艺美术产业在新时代的大发展和大繁荣。
  通过国家扶持、政策导向等手段,推动传统手工艺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真正把传统手工艺做成一个更辉煌的大产业,将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既保护传承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凝聚人心,讲好中国故事,又提升产业经济规模,创造就业,助力乡村振兴,更好地满足新时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强国作出更大贡献。
(编辑:魏康奇)
会员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