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艺热点

世界读书日丨文艺名家陪你在阅读中“过春天”

时间:2021年04月23日 来源:中国文艺网微信公众号 作者:
0
  世界读书日,全称为“世界图书与版权日” , 又称“世界图书日”。最初的创意来自于国际出版商协会。199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每年4月23日为“世界读书日”,致力于向全世界推广阅读、出版和对知识产权的保护。
  “世界读书日”设立的目的是为了推动更多的人去阅读和写作,希望所有人都能尊重和感谢为人类文明做出过巨大贡献的文学、文化、科学、思想大师们,保护知识产权。每年的这一天,世界一百多个国家都会举办各种各样的庆祝和图书宣传活动 。
在第26个“世界读书日” 来临之际,
7位文艺名家分享阅读经验,
陪你一起在阅读中“过春天”~
宗璞
当代作家,著名哲学家冯友兰之女
  我不是一个做学问的读书人,读书缺少严谨的计划,常是兴之所至。虽然不够正规,也算和书打了几十年交道。我想,读书有一个分——合——分的过程。 
  分就是要把各种书区分开来,也就是要有一个选择的过程。
  现在书出得极多,有人形容,写书的比读书的还多,简直成了灾。我看见那些装帧精美的书,总想着又有几棵树冤枉地献身了。开卷有益可以说是一句完全过时的话。千万不要让那些假冒伪劣的“精神产品”侵蚀。即便是列入必读书目的,也要经过自己慎重选择。有些书评简直就是一种误导,名实不符者极多,名实相悖者也有。当然可读的书更多。
  总的说来,有的书可精读,有的书可泛读,有的书浏览一下即可。
  美国教授老温德告诉我,他常用一种“对角线读书法”,即从一页的左上角一眼看到右下角。这种读书法对现在的横排本也很适用。不同的读法可以有不同的收获,最重要的是读好书,读那些经过时间圈点的书。 
  书经过区分,选好了,读时就要合。古人说读书得间,就是要在字里行间得到弦外之音,象外之旨,得到言语传达不尽的意思。朱熹说读书要“涵泳玩索,久之自有所见”,涵泳在水中潜行,也就是说必须入水,与水相合,才能了解水,得到滋养润泽。
  王国维谈读书三境界,第三种境界是“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种豁然贯通,便是一种会心。在那一刻间,读者必觉作者是他的代言人,想到他所不能想的,说了他所不会说不敢说的,三万六千毛孔也都张开来,好不畅快。 
张勇手
著名电影艺术家、
中国文联终身成就电影艺术家,
抗美援朝志愿军老战士
   因为工作繁忙,我看书的时间非常有限。但是我特别喜欢琢磨,一有学习的机会就废寝忘食地研究。上级单位曾经组织学习班学习《实践论》和《矛盾论》,我一字一句地读完后,感到豁然开朗,渐渐能够自觉地一分为二地看问题,掌握了解决问题的方法论。这也影响了我在影视剧中的表演和人物塑造。
  很多人对我在《林海雪原》中扮演的203首长少剑波印象深刻。除仔细揣摩剧本外,我认真研读了曲波的原著,希望能更加全面地了解这个人物。因为剧情需要,电影中的少剑波性格特点更集中,他冷静分析敌情、周密部署、屡出奇兵。我要把人物足智多谋、胆识过人、指挥果敢的性格特征表演出来。在小说里,少剑波的形象更加丰富,他的姐姐、村民和战友惨遭土匪杀害,但他并没有被仇恨冲昏头脑,而是始终以人民群众的利益为重。电影中有一个片段,在少剑波和杨子荣设计完作战方案后,杨子荣说:“203,你这不是想得很明白嘛,就这样决定吧。”本来剧本到这里就结束了,但拍戏的时候我一直在想,围攻这样重大的决定,不能一个人或者两个人说了算,而对少剑波这样严格遵守纪律的共产党员来说,更是如此。我跟导演提议,应该开一个支委会。但因为这部电影开会场景太多,再加入开会剧情,会破坏电影节奏。拍摄因为这个意见暂时停止了。后来导演折中了一下,让少剑波加上一句话,“不,子荣同志,这么重大的问题,要通过支委会研究才能执行”,成就了影片现在的样子。
  读原著、看报纸、咂摸生活、体味人生,在我看来都是阅读。人生一世,不管做什么行当,都需要“阅读”,需要不断地吸取经验和智慧,这样才会不断进步。
冯骥才
著名文化学者,当代作家、画家,
中国文联荣誉委员、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名誉主席
  “世界上所有有的东西,都在书里面;世界上没有的东西,也在书里面,比如人的想象、智慧、思想、发现,这些都在书里面。所以,书的世界,大于我们现实的世界。”
  读书的目的大致分为四类:“比如我身体不舒服了,我会找些医书,这是工具性的;第二种是求知的,没有什么明确的目的,但或者会影响你从业的可能;第三就是消遣性的,就像大多在地铁中看到的;还有就是我认为的,读书是为了心灵生活。我们需要纯粹的精神的、情感的生活,需要你的思考和审美的参与。其实享受别人的思想,也是很快乐的事。特别当有发现的时候,深入到一个全新的境界中去,为你开辟出一个从未认知的空间,这个很享受。”
濮存昕
著名表演艺术家,中国戏剧家协会主席
  读一本书如同青蛙来到井口。我们的生命本体受时空的限制,在这里就不能在那里,此时干什么就不能同时还干什么,这让我们每个人都成了有所局限的‘井中之蛙’。
  但是,各式各样的书籍,能够让人们经常“来到”井口,看这里也行,看那里也行,上了井口,就相当于来到书店了。
何加林
画家,
中国文艺志愿者协会副主席、
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
中国国家画院美术馆馆长
  古代之所以艺家辈出,皆因读书明理、修身养性,如王维、郭熙、苏轼、赵孟頫、文徵明、董其昌、石涛者,莫不学富五车、文绝画坛。近现代有黄宾虹、潘天寿者,著书立说、博古通今,画中境界岂是俗手可望?因此,画人读书甚为重要,陆俨少先生所提“四分读书、三分写字、三分画画”即是。时读画论、习晓文论、常研哲史,即使行走世俗、往来市井,亦如出水清莲,出淤泥而不染。胸怀大志,以美育济世者,直如北宋张载先生所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彭敏
《诗刊》杂志社编辑部副主任,
《中国诗词大会》第五季年度总冠军获得者
  读书对人的性格有很强的塑造作用。如果全民都沉浸在书籍的海洋中,整个民族的性格都会得到潜移默化的改变。因为书会用一种审美化的方式,春风化雨,把你的性格变得温柔。所以中国古人才会说“诗教”,用诗来教化人。
  我想向大家分享两个读书心得。第一,一个人的知识建立体系之后,以此为基础阅读类似的书,便会事半功倍。比如,你已经读了很多唐诗宋词、汉魏六朝的诗歌,再去读一些明清诗词,你会觉得这些东西更容易理解,更容易记住,原有的知识结构会帮助你接纳和吸收。所以,如果我们对某一个领域的东西比较感兴趣,可以在一段时间内集中阅读这一个领域内的书籍。但不要读得太杂,否则力道就分散掉了。
  另外一个,就是要克服阅读上的虚荣心。读文史类书籍有很多涉及记忆的问题。有些人经常读书,往往读过就忘,到最后,读书的成果只剩下一点,但实际上这本书里面讲过什么,可能完全说不上来。这可能是我们在阅读上的虚荣心导致的,我们希望在较短的时间内读更多的书,就会往前赶。实际上这本书读了一遍甚至两遍可能还不够,并没有深入的掌握。今天读完这本书,我不着急去读其他,回过头来好好复习一下,直到把它吃透为止,直到我合上书、走在路上、睡觉之前,脑子里面还能浮现出很多跟它相关的知识,这时候这本书可能才真正可以放下。这样,它才能真正变成自己的书。
王亚彬
青年舞蹈家、中国舞蹈家协会理事
  我的大部分时间和精力都消磨在排练场和剧场。尽管如此,我还是希望动静相宜,保持身心最佳的平衡状态。当我进入到书房后,周遭立刻安静下来,涌动的思想在书中和笔下流淌。许多部舞剧的构思以及2016年出版的第二本文集,都是我在书房里完成的。走进书房,有着与我走进剧场相同的感受:远离喧嚣,进入到一个静谧的、丰硕的、充满力量的场域。
  我不断地走进、走出剧场,走进、走出书房。书房对我而言,像是一个神秘的后花园,它广博的精神力量对物理世界是一种支撑,充满能量,我在这总是可以汲养、吸收、滋润心田。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阅读在人的精神生活中占有重要位置。
法国思想家布朗基说:
“所谓阅读,就是让人得到自由,让作品得到自由。”
在一个如此快节奏的时代,
更需要通过阅读,
走近书海,给心灵片刻自由。
(编辑:魏康奇)
会员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