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头那边有片海——吴洋作品展”在798艺栈画廊举行

时间::2018年10月22日 来源:中国文艺网 (编辑:单鸣 朗文)

  10月20日,“石头那边有片海——吴洋作品展”在ICI LABAS艺栈画廊如期而至。展览展出了吴洋近十年探索与创作的“石沁花”系列作品,通过绘画、文献手稿、综合材料、影像及多媒体等多重维度的表现方式,全面梳理了艺术家独具个人风格的创作历程,宛若一曲独自叩问,浅浅低吟着吴洋内心的细腻情感与孤独苍茫。

  独特的人生经历让吴洋对花布与石产生了特殊的情愫。作为一位旅居加拿大的女艺术家,她曾在中央工艺美院学习染织与图案设计,后来成为一位花布设计师,之后又从事多年印染、服装设计和相关教育工作。用吴洋的话说:“从那时起,我的心就被花布缠绕着。到加拿大后我开始臆想用花布将这里随处可见的石头包裹起来——我醉心于自己营造的花花世界里。”

  的确,在吴洋的作品中,有传统的中国纹饰,也有异域风情的图案,各种画布纹样或艳丽明媚,或朴素隽永,以四方连续的方式无限循环与延展,没有尽头。“我喜欢这种重复性劳作的快乐。它是一种减压的方式,也让人沉静,反复重复和左右勾连就如同一个网,让我迷恋和上瘾。”

  那么,为什么偏偏是石头呢?“北美的西海岸始终给我一种非常原始与纯粹的感觉,而这些随意散落在海边的石头天然无雕饰,它们可塑性极强,给了我太多的空间,令人情不自禁的把花布和身边的卵石结合在一起。”

  这似乎就不难诠释,为何吴洋的作品虽然呈现的是各色的花布,但却始终给人一种返璞归真的平静之感了。站在她的作品前,似乎感受到大洋彼岸的另一番风光——空旷听海,海风中带着淡淡的咸,那种苍茫拥抱着你,虽然孤独,却真实而亲切,那是抛却喧嚣杂念而回归天地的归属感。

  正如本次展览的同名作品《石头那边有片海》,两颗卵石彼此依靠着躺在晚霞下,那背景看不到海浪却延展到一望无际。从而不禁联想到艺术家本人的经历,身处异国,跨过太平洋回望出生和成长的土地,移民身份的漂泊感和孤寂。然而,艺术家又巧妙的找到了故土的花布和彼岸的石头相结合,构建起自己与两地的情愫关联——虽苍茫孤独却依然感受到内心的温度。正如吴洋的多年同学,中央美术学院城市设计学院院长王中所言:“这种孤独和平静,是一种自我内心的对话。虽然是一个人,但心中已有宇宙。”

  花布包裹着卵石,赋予冰冷石头以温度和生命。画面中的场景像一切将要发生,却永远不会发生;像是随处可以看见,却永远也找不到的一个地方。“吴洋的作品,画的是石头,表达的却是心绪,正所谓‘心裹霓裳,石沁花’——石成了心的外化,花如心的霓裳,沁花之石,其实就是霓裳中的心。心非石,心亦石;花非霓裳,花亦霓裳。”中央美术学院艺术管理与教育学院院长余丁教授曾对吴洋“石沁花”系列作品如是解读。

  花布的柔软绚丽,卵石的坚硬朴实,在吴洋的笔下二者并非对立,反而结合得相得益彰,它们既坚若磐石,又柔若羽毛,这种力量与美的均衡在花布与石头的缠绕中如梦似幻。“跟石头的对话是我很享受的一件事情,虽然很孤独,但这种孤独是我喜欢的调调。”的确,“孤独”是吴洋并不回避的字眼。她喜欢北美西海岸这种自然的纯粹,它远离艺术市场和人工雕饰,“我尊重它本身的存在,天地与我,大自然赋予我自由游曳的可能,与自然对话,终回归自我。”

  就如同展厅中一件名为《履历》的装置作品,吴洋用塑料翻制了十余双不同款式的鞋,差不多每五年一双,它们记载了艺术家本人从出生至今的足迹历程。步履走成人生,履历跨过大洋,它们在此岸的土地上踩过泥土,也在彼岸的海边浸湿过鞋尖儿——这是一种人生的回望和独自叩问——就如同海水万年冲刷着石头,它成了画中光滑的鹅卵石记载着岁月的痕迹甚至是空间的位移,吴洋的艺术本也是她自己的内心独白。

  自然的纯粹赋予个体的自我回归,手头的四方连续和重复劳作令吴洋心无旁骛。手稿,行走,拍摄,绘画……吴洋以这种方式款款而来,她浅浅吟唱:

  走丢了身上所有的盔甲

  仅找回几片静谧的光和影

  这里,静如天际

  终于能听到自己的心跳……

  寻梦之旅,辗转前行

  如野藤蔓般随性肆意生长

  又似蒲公英般随风散落天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