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视野>文博·收藏

为时代造像 用丹心铸魂——吴为山雕塑艺术鉴赏

时间:2019年06月10日 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者:
0

  吴为山

  1962年1月生,当代著名雕塑家。2018年,吴为山当选为法兰西艺术院通讯院士,成为继著名画家吴冠中之后,第二位当选该院通讯院士的中国艺术家。

  吴为山获颁香港中文大学荣誉文学博士、韩国仁济大学名誉哲学博士、俄罗斯国立师范大学荣誉博士、俄罗斯国家艺术科学院荣誉院士、乌克兰国家艺术科学院院士、意大利艺术研究院荣誉院士、英国皇家雕塑家协会院士(FRBS)及英国皇家肖像雕塑家协会会员。

  曾获法国卢浮宫国际美术金奖、俄罗斯国家艺术科学院金质奖章、英国皇家“攀格林奖”、意大利艺术研究院米开朗基罗勋章、美国洛克菲勒“RRC首届中国艺术年度人物”“全国中青年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称号、首届中华艺文奖等。

  吴为山一直以挖掘和精研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己任,长期致力于中国文化精神在雕塑创作中的融渗和表现,先后创作了数百件具有广泛影响力的雕塑作品,多次出国展览并被重要的博物馆收藏。吴为山首创中国现代写意雕塑之风,提出“写意雕塑”理论和“中国雕塑八大风格论”,系统总结了中国雕塑优秀传统,并对当下中国雕塑创作发展做出了贡献。他积极整合艺术资源,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以雕塑作品在国际上“讲好中国故事”的方式推动当代中国艺术的世界传播,在促进中外文化交流方面取得了重要成就。

  吴为山的代表作有《马克思》《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大型组雕》《老子》《孔子》《问道》《超越时空的对话——达·芬奇与齐白石》《睡童》等。

 

伟大的友谊——马克思、恩格斯(石膏) 2015年 吴为山

 

延安窑洞对——毛泽东与黄炎培(青铜) 2015年 吴为山

 

超越时空的对话——达·芬奇与齐白石(青铜) 2012年 吴为山

 

雷锋(青铜) 2012年 吴为山

 

老子(青铜) 2012年 吴为山

 

孔子(青铜) 2012年 吴为山

 

顾拜旦(青铜) 2016年 吴为山

 

睡童(青铜) 1998年 吴为山

 

  

  名家点评

  中国古代雕塑造像胥为仙佛造型,出自想象,面目必多雷同。即以全国南北之五百罗汉而论,造像者非不欲塑造不同面型,然而,脱离实际人物,想象究亦有限,其捉襟见肘之窘态在在可见。此等塑像虽不乏浑朴肃穆之气,恐尚不能称为真正艺术也。近代以来人物雕塑崛起,中国雕塑艺术遂进入一新境界矣。吴为山教授英年歧嶷,独辟蹊径,为时代塑像,为文化塑像,又为文化人系列造像。将文化精神融入生生不息的历史发展长河中,扬中华之文化,开塑像之新天。

  ——文化学者、北京大学教授季羡林

  吴为山既扎根于中国传统文化,又从近两个世纪以来的西方艺术的伟大革命中汲取灵感,几乎给自己提出了一个塑造中国文明精髓的艰巨任务。

  从老子的恢宏宁静,到鲁迅的沉郁峻切,吴为山一次又一次地从中国三千年漫长而复杂的历史中探索着“中国”二字的真义。他用雕塑打造了一种“神似”与“形似”之间的精妙平衡,而这种平衡正是中国艺术的立足之本。

  我曾以三个字概括吴为山作品的特点:真、纯、朴。他的每一件大大小小的作品都洋溢着这些特点。

  我相信吴为山注定将成为21世纪的伟大雕塑家之一。

  ——诺贝尔奖获得者、物理学家杨振宁

  吴为山先生的纪念性雕塑可谓惊心动魄、扣我心弦。特别是他创作的《家破人亡》《逃难》《冤魂呐喊》等群雕,使拜谒者顿觉震撼。如以那组冷酷的高墙象征帷幕,将当时的人间浩劫展现在拜谒者眼前,仿佛又回到那悲惨世界。这里没有一点多余的笔墨,只是苦难同胞在野兽奴役下的恐惧悲号与死亡前的挣扎,展现了人类罕见的历史悲剧,是雕塑的史诗。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建筑大师吴良镛

  那些孔子、孟子、老子和其他中国先哲的雕塑非同凡响,让人联想起中国漫长而丰富的哲学传统;而那些儿童雕像和其他反映现实生活的佳作则是他的作品得以在意大利与最著名的雕塑家米开朗基罗的作品共同展出的原因。展览的高潮是描绘惨绝人寰的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的作品——那些遇难者脸上的表情令人动容,叫人深感不安。这些作品是历史的重现,它们教育我们正视历史、记住历史,以免重蹈覆辙。

  ——美中关系全国委员会主席斯蒂芬·欧伦斯

  吴为山的雕塑作品蕴含的不仅是一个国家的灵魂,更是全人类的灵魂。

  ——联合国原秘书长潘基文

  吴为山作品的独特艺术感染力反映了欧洲学院派传统和伟大中国文化的完美融合。中国文化培养并激发了作者在艺术上的大胆创作,吴为山的作品所具有的中国古典传统精神仿佛能激起独特的内在力量。这种力量,体现在他创作的南京大屠杀的组雕中,那种对人物绝望处境的心理刻画,深刻地反映了人性,作品复杂而恢宏的结构,有着极高的艺术性。当然,还有其中蕴含的真正的人文精神都令我钦佩。这一切都带给观众深度的情感体验和惊人的真实性。这种深刻的体验,强烈的情感是非常感人的。吴为山在艺术中的创新给予人们以新的启迪。

  ——俄罗斯艺术科学院主席祖拉博·康斯坦丁诺维奇·采列捷利

  吴为山对雕塑的非凡天赋和热情、诗意的敏锐,以及来自他的作品和他本人的慷慨与强大的交流力量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所有这些都是伟大艺术家的明显标志。

  ——意大利佛罗伦萨艺术研究院雕塑院院长安东尼奥·迪·托马斯

  吴为山始终保有一颗传承中国精神、守护文化灵魂的赤子之心。他多年来扎根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坚持以文化人的时代使命、凭借“以意写神”的艺术形式,自觉弘扬时代旋律的最强音,努力彰显中华民族沉雄博大、自强不息的精神底色,塑造出一系列富于精神高度、文化内涵、审美品格的优秀作品。

  ——中国国家博物馆馆长王春法

 

  

  创作谈

  传统是源流,它在传承嬗变的过程中不断拓展原本的系统;它不是“过去”或“未来”的代名词,而是奔腾不息的自然、历史、社会之脉搏。人类社会的前进离不开传统,在逐步的积累和逐步的否定中修正、改造而臻于创新,为后来者创造了新意义上的“传统”。美术是人类精神之产品,其发展轨迹正反映了新与旧、情与理、美与丑和保守与进步的交锋。

 

  文字记载与形象记忆在呈现历史方式中各自有着不可取代的价值。文字描述的特点在于可详述时间顺序、内容情节、事物逻辑。形象记忆则是在人们视觉艺术的创造中,直接表现心灵的感悟与直觉感受,并将历史诉诸于烙有时代特征的造型中。形象记忆是形象的、直观的、艺术的。中华文化史是文字史与图像史的汇聚,它犹如连绵的群峰与滔滔的长河,交相辉映,相得益彰。但翻开这部图像史,也不免有遗憾之处,譬如:老子、孔子等诸多先贤其像如何?中国文化虽重文字描述,然也时有言不达意之疏漏。我于上世纪80年代末有感于社会转型和价值取向多元等因素,立志以塑中华古今贤人像为丰碑以昭示来者,引领精神。

 

  人们多祈望由像而获得对文化更为深刻之认识,就如同我们凝视亚里士多德和柏拉图的石像时,联想到雅典、爱琴海的阳光。像为何者?像即像,像非像,像乃种族、时代、文化、个性之综合体。费孝通先生曾为我题“由像及神”,此中所谓神,已凌逾象外,而达自然、社会、科学、人文之本真。中国人生命之像,在五千年文明之火的烤炼中。无论是泥人、陶塑;或是石雕、铸铜。从伏羲、女娲“造人”至今,悠悠乾坤,漫漫史程,中国人形象的塑造存在于文化的意象中……20世纪留洋的李金发从西学中获得高超技艺,塑一代风骚蔡元培,揭开了雕塑史的新篇章。正如鲁迅所说,塑菩萨的时代已经过去了,现在开始塑人。20世纪中国社会发生了重大变革,五四新文化运动、苏俄现实主义、“文革”偶像风潮、新时期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涌入……

  我始终信奉,中华文化之所以强劲伟大,是因为那些历史的精英、文化的巨擘在沧海横流、浴火重生中终以其精神而自塑成了一尊尊不朽之像。

  我自感这像当立于天地间,这继圣之精神当存于生民内心。故我近三十年来潜心于斯,数百尊人物雕像由心涌动,藉手而塑。

  所谓为时代造像、所谓丹心铸魂,是也。

 

  山花春世界,云水小神仙。

  每每读到艺术家们自然清新、富于洞见的美文时,就好像听到他们在自由歌唱,没有套路,没有滥调,于深郁沉静中见昂扬、新锐;于宕荡峥嵘中见平实、素朴;于文字中见形象,于形象中见思想……上个世纪的中西调和,让国学在西学的激荡中经受考验,一些国学深厚的知识分子半白半文的新体作文,其文风本身便体现了“西学东渐”的文化背景。我对傅雷的辩证古今中外、真言满纸、新见迭出的文的灿烂,对徐悲鸿慷慨陈词、复兴中国美术的高远理想,由敬而慕,心向往之。文与艺是鱼水关系,我崇文尚艺,在塑泥、泼墨之余为文。今年繁忙的行政事务占据我许多时间,我遂于“行船、走马”之际,整理思路,记下感受。在乡野采风、异域考察之时,挑灯写作。我常告诉朋友:“这篇文章又是在飞机上完成的。”

  宗璞先生一次在“三松堂”与我及熊秉明先生的交谈中,论及为文之道,用几个字概括:真情、洞见、美言,并推介吴冠中文与画的同构。

  文以载道,文亦通艺……

  ——吴为山

(编辑:王垚)
会员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