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视野>国学美学

豫剧《大河安澜》:抱朴守拙以大成

时间:2023年02月20日 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者:李小菊
0

豫剧《大河安澜》剧照

  作为文化和旅游部于2022年12月至今年4月主办的“新时代舞台艺术优秀剧目展演”的参演剧目,豫剧《大河安澜》讲述了黄河岸边坝头村里以刘大河为代表的一家三代守河人、治河人的故事。三代守河人的事迹,是祖祖辈辈守河人事迹的缩影,三代守河人的不同命运,又表现了经过无数治河人的努力后,在国家的高度重视和强大科学技术支撑下最终实现现代化守河、治河,使大河安澜成为可能的现实。这是一部厚重的治河史诗,表现了无数守河人默默的坚守、无私的奉献和艰难的历程,歌颂了他们的纯朴善良、坚强隐忍的性格,彰显的是艰苦奋斗、坚韧不拔、乐观积极的黄河精神。

  豫剧《大河安澜》的总体艺术风格是雄浑激越、激昂豪迈的。在我看来,《大河安澜》的创作是以抱朴守拙为艺术追求的,而这种抱朴守拙,既与大气厚重的黄河精神相匹配,又与质朴纯粹的人物性格相适应,同时又极好地发挥了主要演员的艺术水平,表现了河南豫剧鲜明的剧种特色。这种朴与拙,既是作品艺术呈现上的总体印象,又是剧中人物性格的突出特点,也包括该剧为了塑造人物而运用的技术手段。

  《大河安澜》是一部时间跨度非常大的作品,时间从1958年直到2020年,跨越了60多年,然而,就在这样大跨度的叙事中,作品中所有的人物、故事和命运都是围绕着黄河发生、发展的,这样的写法使得该剧线索清晰、主题鲜明。主人公刘大河,是“大河里漂来的孤儿”,他的妻子,是他从黄河里救上来的。1958年,复员归来的刘大河回到了坝头村,在村支书的安排下,他继承了养父的职业,成为新一代守河人。面对敲锣打鼓的欢迎场面和乡亲们对抗美援朝志愿军战士的高度赞誉,刘大河一直面含羞愧、欲言又止,原来他既没上过战场,又没立过功,他只是一个炊事兵。面对这种他认为自己受之有愧的荣誉,刘大河选择老老实实地坦白。而不是虚荣地接受,即使因此受到七宝的冷嘲热讽也非常坦然、刘大河纯朴、诚实的性格一下子就突显出来。大河的妻子安澜,是他对着黄河“喊”来的。寂寞孤单的守河生涯,让他渴望有人陪伴,便对着黄河大喊:“大黄河,你给我送个媳妇吧!”结果,大黄河果真就给他送来个媳妇:姑娘安澜落水,大河毫不犹豫地跳进黄河,救了安澜。面对安澜“你就是河神”的评价,大河震惊又激动,拙嘴笨舌的他面对姑娘的爱意不懂得甜言蜜语,不知道如何回应,只能通过自己终日守护的黄河来表达自己此刻激动的心情,一曲“看黄河”,把儿女私情转移、放大到对黄河的深情上,去看大海、去探源头,成为大河与安澜共同的愿望,守河也成为他们共同的事业。大河的质朴与笨拙,是对爱情、对黄河的脉脉深情与坚定守护。

  大河的朴与拙,在他面对海外归来的岳父时表现得最为充分。岳父要带走女儿安澜,一套套的长篇大论、强词夺理,老实的大河急得面红耳赤、手足无措,欲表白却只憋出一个“我”字,欲争辩却只吐出一个“不是”,最后,深明大义的大河,为了成全安澜,明知她此去将不复还,却含悲忍泪放走了安澜。为难自己,成全别人,是实诚、实在的大河的选择。

  大河的朴拙与实在,在他为堵黄河缺口身负两个沙袋义无反顾地跳进黄河时达到顶点。那一刻,他想到的不是盼望了30年才到来的预备党员的身份,甚至不是他日思夜想的安澜和相依为命的儿子,他想到的只是守护黄河与两岸百姓,他想到的是牺牲在抗美援朝前线的老班长、指导员,他想做的、他要学的,是扛着炸药包堵枪眼的战友黄继光,于是他在扔下一个沙袋没能堵住黄河决口后,毅然决然地扛起两个沙袋,跳进了黄河之中。“瓦罐不离井口破,大将难免阵前亡。”作为守河人,刘大河像他的养父一样献身于黄河之中,也许这就是他的宿命,但却是他最好的宿命。以养父为表率,以黄继光为榜样,刘大河的思想很简单,可这正是守河人的精神,也是一个军人尽忠职守的精神,看似简单直接、鲁莽草率,体现的却是守河人为了黄河情愿奉献生命的大勇、大义与大气。

  故事到这里,大河命丧黄河,全剧却只演出了三分之二。作为观众,我们在期盼和疑惑,下面的剧情怎么推进?我们甚至在遗憾,饰演刘大河的演员贾文龙,曾经在豫剧《焦裕禄》中以精妙的武功表现抗洪救灾的场面,为什么此剧中刘大河只是纵身一跃表演就结束了?虽然如果贾文龙仍然通过武打身段来表现抗洪有艺术重复之嫌,但大河牺牲的场面就这样草草结束是否太仓促了?这也不是现代戏曲和河南豫剧的表现手段和艺术风格啊?没想到,下一场戏,大河那长大成人的儿子大堤,身着西装、戴着眼镜出现在舞台上,定睛一看,竟还是贾文龙!贾文龙在此剧中不但分饰两角,而且首次尝试塑造知识分子形象,这都是很大的突破。从大河到大堤,从父亲到儿子,从守河人到治河人,变的是人物,不变的是黄河人的身份,延续的是祖祖辈辈为黄河奉献终生的精神。大堤作为现代知识分子,守河治河的任务发生了质的变化,他现在的目标是实现数字黄河和建立黄河生态园。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他要对每一寸黄河进行精准测量,他要亲自下到黄河中取样。大堤下河遇险,让观众心头一紧,难道大河的悲剧又要在大堤身上重演?历史没有重演,悲剧没有发生,大堤不再像大河那样是孤独的守河人,他的身后是强大的现代高科技手段,他被直升机救了回去,继续他实现数字黄河和建立黄河生态园的事业。故事最后,在数字黄河的技术手段加持下,大堤带着母亲和妻子,实现了看黄河入海、到雪山探源的愿望,父亲和母亲的夙愿在大堤这一代梦想成真。

  该剧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还有四次“喊黄河”的场景,以及贾文龙的精湛唱功和两段精彩的身段表演。大河默默,奔涌向前,带来灾难,更带来希望,而“喊黄河”,就是黄河两岸人民对神秘的黄河的神化和美好期许。一喊黄河,大河喊来了媳妇安澜。二喊黄河,大河喊来了安澜无比思念的父亲。三喊黄河,安澜和桂兰喊回了坠河的大堤。四喊黄河,大堤喊回了梦中的父亲,喊回了守河人的初心,也喊回了亲人的理解与支持。黄河,成为两岸百姓的情感寄托和精神支柱。这是建立在情感需求和精神构筑基础上的高超的文学想象和艺术创造。

  豫剧《大河安澜》抱朴守拙的艺术呈现背后,其实是《大河安澜》主创团队对剧目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的艺术追求。该剧语言直白质朴却精炼准确,极富动作性和戏剧张力,同时也充满生活气息和地域特色,体现出主创深入生活、熟悉生活的创作作风;该剧所有的演员表演和唱功都非常优秀,这使得该剧人人都精彩,处处是亮点,成为该剧成功的基石,也体现了河南豫剧院三团一棵菜的团队精神。张扬豫剧剧种特色,彰显河南地域文化,紧扣时代脉搏,讲述黄河故事,歌颂黄河精神,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是豫剧《大河安澜》的追求,也一直是河南豫剧院三团现代戏创作的传统与初心。

  (作者系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研究员)

(编辑:高涵)
会员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