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视野>国学美学

牛年寄语:一牛耕出万里春

时间:2021年02月10日 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者:白效咏
0

  我们即将迎来中国最重大的传统节日——农历年的元旦,民国后称春节。从这一天起,全国人民和海外华人都将正式跨入牛年,按中国传统纪元,是辛丑年。

  庚子年的一场大疫,让人们无比盼望这个牛年的到来,希望新的一年里除旧布新,和不如意的庚子年彻底告别。在经历大灾大难之后,中华民族都会以不屈的精神,顽强地揭开发展的新篇,从这一点来看,这个牛年确实值得期盼。

  其实,作为农耕民族,中华民族和牛的感情一直十分亲近,遇到牛年,打心眼儿里感觉踏实,多了份期盼。鲁西南至今流传着“牛马年,好耕田”这样的谚语。从远古时代起,牛便是我们祖先忠实的伙伴和助手。中国西南部仫佬族关于谷雨节的传说认为,牛本是在天上为天帝看守仓库的,人间每年的收获,大部分要被天帝收进仓库。有一年年成不好,人间大饥,牛深为同情,就把谷物和着雨水降到了地上,救人间饥荒,这就是谷雨节的来历。但牛也从此被天帝贬到地上为人们耕种。这个传说颇能体现人们对牛的敬重和感恩。在汉族,民间有关于牵牛星的崇拜,立春的习俗中还把牛看作春天的使者。《梦粱录》记载了南宋临安立春的习俗,迎春先从迎春牛开始,立春前一日临安府以鼓乐将春牛从迎春馆内接出,到立春这天知府率领临安府大小官员鞭春,祈盼丰年。在广州,立春牛还有占验年景、驱散瘟疫的功能。清人李调元《粤东笔记》有云:“立春日,有司逆勾芒、土牛,勾芒名拗春童,着帽则暖,否则春寒。土牛色红则旱,黑则水。竞以红豆五色米洒之,以消一岁之疾疹。”勾芒就是司春之神,立春这天官府派人将勾芒和土牛迎出,往牛身上洒红豆和杂米,以消除瘟疫。又据明人刘侗、于奕正《帝京景物略·春场》载:“立春候,府县官吏具公服,礼勾芒,各以彩仗鞭牛者三,劝耕也。”这就是中国源远流长的班春劝农礼,鞭春牛,提醒人们春天已来,又到了耕作的时间。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春之计始于牛,春牛,不仅驮着人们丰年稔岁、避瘟驱疫的愿景,还犁耕出人们未来一年美好的生活。

  如果说游牧民族为马背上的民族,农耕民族则更像牛背上的民族。“雨足高田白,披蓑半夜耕。人牛力俱尽,东方殊未明。”唐人崔道融的这首《田上》小诗,生动地道出了传统社会人牛相依的景象。牛,不仅是传统农耕时代人们离不开的生产助手,也融进了我们这个民族的文化中。在我们的文化中,牛总是勤勤恳恳、任劳任怨的形象,人们喜欢把脚踏实地、勤恳负责的人称之为老黄牛。常拿来与老黄牛作对比的是千里马,似乎马更胜牛一筹。其实这个问题早在三国时期庞统那里就有了答案。庞统把陆绩比作有“逸足之用”的马,把顾劭比作“负重致远”的牛,有人问他陆绩是不是更优秀,他回答说:“驽马虽精,所致一人耳。驽牛一日行三百里,所致岂一人之重哉!”“骏马能历险,力田不如牛”,老黄牛看起来节奏不快,但力气大,耐力强,有韧性,负重致远还真非牛不可!中华民族每到危难时刻,总有老黄牛出来把民族驮在身上,负重前行,两宋之际的李纲就是这样的老黄牛。朱熹称赞他在南宋初期的作用说:“自有李纲,始成朝廷。”李纲有一首咏牛诗,恰恰正是他自己的写照:“耕犁千亩实千箱,力尽筋疲谁复伤?但得众生皆得饱,不辞羸病卧残阳。”

  牛勤勤恳恳,任劳任怨,性格温和,但并不是软弱无能,相反,牛有牛脾气,容易上牛劲儿。只要认准了目标,就不肯轻易放弃,一任路途多么艰难,“咬定青山不放松”,这也是牛能够负重致远的重要原因。中国历史上有很多这样的“牛人”,子产、林则徐就是典型的代表。子产在郑国搞改革,用今天的话说就是令城乡秩序井然,上下职责分明,兴修水利设施,清理田疆,厘定贡赋。由于涉及到新旧利益的调整,上至贵族下至老百姓全都反对他,子产上了牛劲,毫不动摇改革的决心,几年后取得了明显的效果,赢得老百姓的衷心拥戴。林则徐坚持禁烟,坚持开眼看世界,坚持师夷长技,他的爱国忠心不被理解,更不被接受,遭到腐朽清廷的一连串贬谪。但林则徐所开的风气,则直接影响了近代社会。“自无一毛利,主有千箱实”,子产、林则徐以“苟利社稷,死生以之”的牛脾气推动了历史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他们都是中华民族的老黄牛。柳宗元有篇《牛赋》:“抵触隆曦,日耕百亩。往来修直,植乃禾黍。自种自敛,服箱以走。输入官仓,己不适口。……人不惭愧,利满天下。皮角见用,肩尻莫保。或穿缄滕,或实俎豆。由是观之,物无逾者。”称赞牛冒着日头承担春耕夏耘、秋收冬藏的全部劳作却不食一口粮食,浑身上下皮肉骨角全部为人所用的牺牲精神,堪称牛的知音。

  疫情未散,仍需我们共同攻艰克难。牛是春天的使者,总能给人丰年稔岁、避瘟驱疫的期盼。希望我们不负牛年,像老黄牛那样,不怨天,不尤人,勤勤恳恳、脚踏实地地负重前行,发扬牛脾气,上牛劲儿,耕耘出中华民族更灿烂的春天。

(编辑:张金菊)
会员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