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首页幻灯

文艺家新走向 下乡当“文艺村长”

时间:2024年06月23日 来源:中国文艺网 作者:张钰童

  乡村变为艺术空间,田野变成画布与舞台。近年来,各地涌现出许多颇具艺术气息的村子,“艺术”与“乡建”在这些村子双向奔赴,成为乡村振兴路途中的一道亮丽风景。
  “艺术乡建”作为浙江省合力打造的文艺助力乡村振兴的特色品牌,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助力共同富裕的重要抓手。
  2021年,浙江省文联在全省文联系统对“艺术乡建”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明确要发挥艺术界的强大动能,以审美的普及与品质提升,助力全省乡村建设可持续性发展;
  2022年5月,浙江省委宣传部、省乡村振兴局、省文联共同印发了《关于开展“艺术乡建”助力共同富裕的指导意见》,让浙江的“艺术乡建”工作有了明确的指导性纲领和行动方案;
  2023年,浙江省委宣传部牵头谋划实施全省人文乡村建设,“艺术乡建(文艺塑村)”纳入六大工程之一;
  ……
  多年来,浙江省以“艺术”之名逐步破题新时代的乡村建设。
  “艺术乡建”并不是一时的下乡“送文化”,而是要长期“种文化”。文化助力乡村振兴缺的是能长期扎根、并带动村民参与艺术创作、助力乡村良性发展与治理的文艺人才。近年来,浙江探索实施“文艺村长”制度。2021年,这一制度在慈溪率先试点,逐渐其他地区也开始大力推广。
  “文艺村长”承担着参谋员、组织员、辅导员和宣传员的角色,不仅要协助所驻村挖掘、展示、弘扬乡村文艺文化资源,帮助培育组建特色文艺团队、培养文艺骨干,还要用文艺的形式,帮助所驻村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特色农产品等宣传,助力乡村振兴。
  为进一步展现乡村文艺力量的风采,本文采访到了来自长兴县太湖图影旅游度假区小沉渎村、萧山区楼塔镇楼家塔村和柯城区沟溪乡余东村、长兴县小浦镇方岩村、江山市清湖古镇的“文艺村长”、“艺术乡建”带头人、乡贤等,看他们如何以文艺之力唤醒沉睡的乡村之美。
田家村在乡村开展阅读推广活动
  2022年5月,长兴县迎来了首批10位“文艺村长”驻村,长兴县作家协会主席田家村就是其中的一员。他受聘成为长兴县太湖图影旅游度假区小沉渎村“文艺村长”以来,如何让书籍进入到千家万户,如何把科学的阅读方法传授给农村群众,成为其思考的重点问题。
  在“艺术乡建”工作开展过程中,田家村着眼于家风村风建设,发挥自身优势,将村里有意愿的妇女组织起来,成立了“妇女读书会”,经常开展各类文学欣赏、经典诵读、阅读交流等活动,引导妇女们多读书、会读书、读好书,以文学、阅读影响妇女、影响百姓生活,培育文明乡风。“妇女读书会一开始成立20多个人,第二年,很多母亲主动要求加入,现在已经扩展到30多人,有些外村的妇女也想参加我们的妇女读书会。”2024年4月,他本人也因此获评全国“乡村阅读推广人”。

田家村了解村里孩子的阅读情况
  “我去村里当‘文艺村长’可不是去作秀的,是去‘种文化’的。如果说搞建设是为了村里的外在之美,我在村里开展的工作就是为了村子的内在之美。”把优秀的文化基因引入乡村,让农民朋友真正成为乡村文艺的主体,以文化为支撑,让村庄的魅力生根、伸展,为村庄发展持续注入文艺动能,三年来的工作经历,让田家村更加坚信 “文艺村长”在乡村振兴中大有可为。

2024年浙江省艺术乡建工作现场会
  5月30日,2024年浙江省艺术乡建工作现场会在杭州市余杭区黄湖镇青山村举行。会上宣布了首批35个“浙江省艺术乡建特色村”和19个2024年“艺术乡建”典型案例。萧山区楼塔镇楼家塔村和柯城区沟溪乡余东村就位列其中。

萧山区楼塔镇楼家塔村
  楼塔是千年古镇,艺术氛围浓厚,是中国民间艺术之乡,也是杭州市书法名镇。“作为土生土长的本地人,家乡是一个人最初的根,承载着我的童年和青春记忆,这里的文化也深深地影响了我。”当谈及为何选择留在乡村,成为一名“文艺村长”时,萧山区楼塔镇楼家塔村“文艺村长”瞿燕青这样说道。在她看来,自己首先是传承者,挖掘保护村子深厚的文化底蕴,传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的“老底子”,让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得以延续;其次才是组织者。

萧山区楼塔镇楼家塔村
  在推进“艺术乡建”工作时,瞿燕青精心组织带领村子与省市区文艺团队“联姻”,组织年俗文化节、半年节、文化走亲、我们的春晚等活动。瞿燕青说:“乡村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铸魂工程,乡村文化建设赋能新时代乡村振兴。‘文艺村长’制度的实施推进,已让我们村形成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焕发文明新气象。目前,我们村已成为‘浙江诗歌节’的永久举办地,与杭州市杂技家协会结对,成立‘乡村艺校’和‘杂技魔术艺术家实践基地’,为村民提供了学习和交流的平台。其次,老百姓精神面貌焕然一新,我们不仅邀请文艺志愿服务先锋队和本土艺术家回乡,对文化活动进行指导参与,还通过主题宣讲、现场演唱等形式,提高群众参与热情。此外,还修缮活化了6处明清古宅和闲置厂房,建设成为文化场馆,保护传承了楼塔红色文化、宗祠文化等。”

柯城区沟溪乡余东村
  余东村,有着“中国十大农民画村”的美誉。上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几位爱好画画的余东村民在文化馆老师指导下,走上了农民画创作之路,为“余东画村”埋下了艺术的“种子”。这些农民艺术家“白天扛锄头,晚上提笔头”,数十年如一日坚持创作,成为了当地一道特别的风景。
  柯城区沟溪乡余东村“文艺村长”叶金英认为自己承担起此项工作是“机缘巧合”。“衢州是我的故乡,当听说我们衢州有个画村的时候,我的艺术区刚刚成立,当时就想着有机会回去做些什么。2020年,乡里在引进项目时找到了我,我也一待就是4年。在这当中参与了业态的打造、文艺场馆的设计,组织了各种文艺交流活动。”

柯城区沟溪乡余东村
  如今经过各界的宣传,余东村已小有知名度,老百姓也能从中有所获益,但在“文艺村长”叶金英看来,余东村的发展还有更大的空间。“接下来我想尝试站在余东村的角度做新媒体账号,通过互联网平台对其进行宣传,让大家真切地感受余东村的艺术氛围,吸引更多的朋友过来。”
  在“文艺村长”的带领下,村民群众从台下的“观众”,逐渐转变成台上的“主角”,文化意识和文化需求被极大唤醒,真正成为乡村文化振兴的参与者、展示者、分享者。 

柯城区沟溪乡余东村
  “我本人就是余东村的人,小的时候我清楚记得我们村的样貌。如今在文艺村长的带领下,大家将余东村从一个脏乱差的村子变成了一个金3A级景区村庄,村庄就是景区,景区就是村庄,将‘画在村中、人在画中’的村庄愿景照进了现实。也正是因为‘艺术乡建’的带动,我们的农民画从最早的卖画变成了现在的卖版权、卖文创、卖旅游,变成了财富密码。老百姓的生活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现在村里的文化礼堂每个礼拜都有不同的文艺节目,画画的、写书法的、跳舞培训、旗袍秀、乐器演奏等等。”正是因为村庄发生了这样的变化,让衢州市余东旅游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余斌产生了回村发展的想法。2021年,他怀着对余东村的热情将自己的部分产业和对未来发展方向的构想带回了农村,吸引他的不仅仅是环境的变化和配套设施的完善,更多的是国家对农村的发展投入以及他对“艺术乡建”的一份憧憬。在他看来,艺术和产业的结合一定是未来乡村发展不可缺失的部分。
  推动乡村振兴,人们也对艺术寄予着更高期待。如何在艺术改造中更好留住乡愁?如何促进不同艺术形态与乡村产业有机融合?如何更好助推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回答好这些问题,需要立足长远、系统规划,需要因地制宜,探索经验,更需要汇聚力量、推动共建,将乡村发展的内生动力蓄得更足。
  在2024年浙江省艺术乡建工作现场会上,湖州市长兴县诗词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小浦镇文联副主席马卫平入选全省“艺术乡建”带头人。他所在的长兴县小浦镇方岩村,位于十里古银杏长廊景区中部,是一个景区村,也是一个戏迷村。

位于长兴县小浦镇方岩村的岕里婚庆博物馆
  “艺术乡建”工作的全面铺开,给方岩村带来了文化发展的大好机遇。马卫平和“文艺村长”张秋平立足实际、科学谋划、精心部署、扎实推进,在基础设施、队伍建设、活动策划、特色打造、文旅融合等方面进行了大胆的实践和探索,用三个“一”走出了一条适合本村的“艺术乡建”新路子:
  绘好“一”张蓝图。对村子京剧文化、婚俗文化、古韵文化进行了基因解码,在此基础上对“艺术乡建”工作进行顶层设计,统筹整合文化礼堂、乡村博物馆等阵地打造了古戏台、戏曲小广场、文艺长廊、文化公园等一系列艺术空间,文艺团队每周都组织京剧、滩簧、诗词、舞蹈教学,带动2000余人次村民参与其中。
  育好“一”支队伍。构建了以文艺村长为带头人,村中杏福文艺人社团为骨干,艺术名家、文化社会组织为专家指导的“1+1+N”“艺术乡建”服务队伍,累计开展驻村主题创作、文艺培训、展览展演、专业指导共50余场次,创作了《蚕匾上的婚礼》《山里人岕里情》等文艺精品。
  打造“一”个精品。村中艺术与传统相融的“岕里婚庆”实体化演出已经成为游客打卡、团建研学的热门首选。近年来,通过“艺术乡建”,培育塑造了“七夕游园会”“岕里年俗大赏”“文化礼堂过大年”等乡村文化活动品牌,有效提升方岩村特色文化资源附加值。去年来村里参观体验的游客达到10万人,民宿爆满,土特产热销,给村民带来了200多万元的收入。

“岕里婚庆”实体化演出
  在“艺术乡建”工作的实施过程中,如何汇聚年轻血液,集中青年力量,是每个乡村都或多或少遇到过的难题。
  “村里的年轻人大多在县城工作,参与艺术活动的人比较少。要想让‘艺术乡建’热火朝天地展开,并且结出硕果,还得靠年轻人。”针对这个问题,马卫平同张秋平进行摸底排查,建立了详细的村民档案。包括谁有什么特长,对哪些艺术感兴趣,在哪里从事什么工作,哪几天休息,是否可以调休,都标注清楚。然后进行了逐一联系走访,按照实际情况确定了艺术活动时间,确保队伍稳定,参与面不断扩大。

  在方岩村文化礼堂春泥计划活动上,马卫平和张秋平一同教唱京剧选段《贵妃醉酒》
  参与“艺术乡建”工作,看到所在村庄一步步走向蝶变,给马卫平留下了深刻的体会。“艺术不仅仅是装饰和点缀,更是能够激发乡村内在潜能、改变乡村面貌、提升乡村价值的重要推动因素。从‘麻友’到‘票友’,从‘牌伴’到‘舞伴’,从‘骰子’到‘谱子’,‘艺术乡建’助推了精神文明建设。看到那些原本被忽视的乡村文化元素在艺术的催化下重放光彩,我更加体会到了保护和传承乡村文化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也对乡村未来发展充满期待和信心。”

江山市清湖古镇
  位于浙江衢州江山市清湖街道的清湖古镇,从有人定居开始算起,已有3600多年历史。
  古镇之“魂”,重在以文传承。衢州市政协原副主席、传统文化推广大使祝瑜英作为清湖码头乡贤会的名誉会长,在“艺术乡建”工作开展以来,积极带领乡贤开展关于清湖古镇的文化调查,从《清湖乡志》《清湖镇志》等古籍中挖掘清湖历史文化景点,让一个个清湖古老的名胜景点、在历史长河中湮没的文物建筑的遗址旧址被挖掘还原;恢复了清湖书院,设立文学馆,展出清湖作家的文学作品,并以此为阵地,开展一系列的文化活动;编写出版《清湖码头文化丛书》,目前已出版五本文化丛书……

祝瑜英作文化学术讲座
  在“艺术乡建”工作开展过程中,祝瑜英看到了两个变化。“首先是村民的认识提高了,一开始群众对村庄整治特别是拆建整改沿街(巷)有抵触情绪,但当村民实实在在地看到了变化时,他们从思想到行动都发生了改变,不但大力支持工作开展,还主动参与到文化建设中。今年清湖三村《清湖祭礼》的大型演出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在上百人的演出中,除了我们书院婺剧艺术班的部分人员外,绝大部分都是三村的村民。其次是村容村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去年国庆节我们邀请了一些清湖老乡贤回来,他们都不约而同地说‘这是原来的清湖吗?变化实在太大了!’”

清湖书院
  “文艺村长”、“艺术乡建”带头人和乡贤等充分发挥自身组织优势和专业优势,在各村组建各具特色的文艺团队,建立“传、帮、带”机制,培养了一批优秀的乡村文艺人才,盘活了文化资源,把文化的种子“种”到农村。
艺术不应只是深藏于展馆的阳春白雪
也不应只是独乐于书斋的文人雅事
而更应是写在乡村大地上的诗
哼在百姓嘴边的歌
艺术赋能是一把“金钥匙”
激活潜在的增长点
唤醒沉睡的乡村文化资源
为乡村经济“解锁”出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如今在“艺术乡建”工作的开展下
“文艺村长”制度的实施下
浙江省的解题路径比以往更加清晰
一个以文化艺术
联动乡村经济社会发展、生态文明建设的蓝图
正逐渐铺展
(编辑:张钰童)
会员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