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艺评论>聚焦

古风歌曲应努力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时间:2023年01月06日 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者:祝海涛
0

  古风歌曲创作的火热现状

  党的十八大以来,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意识得到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力日益加深,“以洋为尊”“以洋为美”的现象在社会上得到根本性扭转。期间,涌现出一大批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题材、体裁的文艺作品和节目,从《唐宫夜宴》的火爆,到舞蹈《只此青绿》《千里江山图》的“出圈”,从动画电影《哪吒之魔童降世》的热映,到央视大型诗词文化音乐节目《经典咏流传》的流行,文艺界刮起一股“国潮风”。这些文艺作品和节目,带领观众领略古典文化之美,展示了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代的深层价值,一经推出便广受欢迎。

  作为一名音乐从业者,看到一大批具有中华民族审美风格的优秀歌曲广泛传播开来,颇感到欣喜,这些作品大多歌词有古风古意、多用一些典故或者历史故事,曲调唯美。纵观当下的古风歌曲创作,主要有三种方式,一是古词新唱,对古诗词进行重新编曲,如《经典咏流传》中的大多数作品都是采取这种方式,再如歌曲《知否知否》《月满西楼》等。二是从古诗词、典故中提取意象进行创作,如较早的歌曲《涛声依旧》。三是古曲新弹,对古典韵律进行重新编配或填词,如经典名曲《渔舟唱晚》。

  古风歌曲与古典文化之美

  古典文化之美,美在其意境。“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王国维在《人间词话》开篇写道。中国美学把情景交融作为意境或境界的基本要求。“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诗的前半部分写景营造意象,描写西北边地广漠壮阔的风光,后两句借物抒情,突出了戍边士卒的荒凉境遇。好的古风歌曲,善于营造意境美,体现出中华民族审美特点,如网络流行歌曲《声声慢》,把江南秀美景色刻画得淋漓尽致,普通话版、粤语版、吴语版,都各具特点,丰富的画面感、细致的唱腔,引人入胜。古典文化之美,美在其理趣和思想。“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古典文化富有理趣之美,表达含蓄隽永的哲理和健康向上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中华文明之博大精深的重要载体。一首好的古风歌曲,或给人以正能量,传达积极的人生观,如李玉刚演唱的歌曲《赤伶》通过“位卑不敢忘忧国,哪怕无人知我”这样的唱词,传颂“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或导人以充满历史感的思与情,引起思想、情感层面的共鸣,如歌曲《虞兮叹》,一首歌唱尽了项羽可歌可叹的传奇人生。歌曲所要表达的思想内涵,应当是古风歌曲创作的最根本落脚点。

  古风歌曲要追求“神似”,要拥抱新技术

  但我们也不无遗憾地看到,许多打着“国潮”“古风”幌子的歌曲大行其道,这些歌曲歌词“不文不白” 、唱法“不古不今”,通篇不知所云,毫无意境美、哲理美,词不达意、逻辑不通,凭着“戏腔”“烟嗓”等扭怩作态的唱腔哗众取宠。一些媒体的推波助澜,更是助长了这类歌曲的野蛮生长,甚至引起许多中小学生竞相模仿翻唱。如果任由这种情况发展,年少一代将与中华文化的美感和核心内涵失去联系,遑论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还有些所谓的古风歌曲,诸如“霸王收起剑,别姬也已走远”,对历史和典故完全曲解,闹出一个个笑话。

  凡此种种,根源在于对中华传统文化核心内涵的不了解和曲解,以及创作者的逐利化心态。古风歌曲应当承担起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职责。古风歌曲创作者要练就过硬的思想功、文学功,创作不仅要追求“形似”,更要突出作品的“神似”。同时,我们的时代也发生着深刻变化,各种新兴媒体和技术的出现,必然引起艺术作品传播方式的巨大变革,这就要求我们对待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必须主动拥抱新技术,不论是艺术形式还是传播方式,都应当随着受众接受方式和思维方式的变化而相应变化。但不论如何变化,古风歌曲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华文明的职责使命不能背离,作品追求艺术美感和精神力量相统一的初衷不应改变。

(编辑:王丽)
会员服务